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等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二 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材料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先进人士在19世纪上半期有何理论探索?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分工?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主要成因?
文艺复兴以降,人们将西欧千年中世纪称之为“黑暗和野蛮的时代”。然而,历史也昭示着一个客观事实:中世纪也是一个在黑暗中孕育希望的时代。
⑴请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将西欧中世纪称为“黑暗和野蛮的时代”提供证据。
⑵请结合史实说明,为什么西欧中世纪又是一个“孕育着希望的时代”?
下列材料是:(11)
l945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的内容:“……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而战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
回答:
(1)日本天皇在诏书中认为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他又认为停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日本停战的实际原因是什么?
(4)近代史上日本为“帝国之生存”而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分别
如何?
中国古代“明法度,定律令,皆自始皇起”;近代以来,“法制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秦朝统一全国后,法律的制定主要取决于谁的意志?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2)古罗马开始了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古罗马法制的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
(3)近代英美制定了哪些宪法或宪法性质的文件?这些文件体现了哪一阶级的利益?
(4)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阅读以下材料:(15)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
材料三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元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6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二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