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材料说明了( )
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 | 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
C.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 | D.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冲击——反应”模式 ②“侵略——革命”模式 ③“早期启蒙”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
A.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明中后期 |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明中后期 |
C.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
D.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留学主要目的地是欧美;19世纪末,留学主要目的地转向日本。促成这一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 B.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转变 |
C.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要求 | D.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 |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战争的那些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
中国古代皇权专制日益强化,但始终存在许多制约皇权的因素,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①相权的存在 ②科举制下士大夫阶层的形成
③监察机构的设置 ④内阁制度的设立。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