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扶贫工作关于贫困地区百姓福祉,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材料一: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约占农村居民的7.2%。全国不仅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而且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全国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在83.5万个自然村中,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有33万个,占39.6%,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近1000万。
材料二: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浸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必要性并说明应该如何搞好扶贫工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从政府权力行使角度说明如何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材料一:2010年民生支出合计达到59610.82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3。此外,还有1/3的全国财政支出(30272.34亿元),主要用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国防、外交以及资源勘探电力信息、国债利息、金融监管等支出。
材料二:2010年作为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根据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回升向好,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原体上呈“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确定宏观政策总体趋于稳健。财政政策更加强调结构调整和“包容性增长”。
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经济生活的哪些道理?
材料一:今年夏天我国部分地区持续高温超过38度,重庆、绍兴、杭州、南京等城市频发高温作业中暑致死事件。仅绍兴近30名中暑死亡人员中,就有一半多是由于高温作业引起的,而其中大部分又是工作和居住环境较差的外地民工。
材料二: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关于高温作业的制度不是一片空白,加快高温作业保障制度建设势在必行。除了制度空当,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劳动纠纷中,因为高温作业死亡的投诉非常少,即使出了这种问题也不寻求合法途径,私了现象非常严重,企业主几万块钱就可以打发了事。
(1)结合上述材料,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2)劳动者怎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材料一:温州市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典型,以下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材料二:民营企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的必然趋势。但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讲,国际化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我国民营企业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国际化人才稀缺,自主品牌缺乏竞争力以及企业形象等问题是民营企业发展道路中的拦路虎。
(1)结合材料一,分析温州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经济学意义?
(2)结合材料二,谈谈民营企业如何顺利实现国际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材料一:哈尔滨“十一五”时期城乡生活消费支出柱形图。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一方面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材料三:2008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商品出口量减少,“出口转内销”已成为外贸企业的重要销售策略。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角度谈谈“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学意义。
材料一:2006年至2010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及海洋经济示意图:
材料二: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天时、地利、人和。全省海洋岸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和近海渔场均居全国首位;浙江涉海院校15家,直接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科技人员1.32万人;“十二五”期间,2000亿民间资本或将投入与海洋经济相关的行业;省政府将在温州、台州开展改革试点,清理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海洋开发的政策性障碍。
(1)指出材料一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