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时间存折》,完成小题。
时间存折
聂鑫森
二十六岁的史力,突然一摸口袋,那个存折弄丢了。是掉在上下班的路上,还是遗落在其他地方?天知道。
这个存折,存的不是钱,是时间,整整五十个小时啊,比钱还珍贵。
史力父母为了供他读书,吃尽了苦头。史力本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主修古典文学。没想到毕业后,找工作难于上青天,只好应聘到一家策划公司搞文案工作。好在公司在社区有集体宿舍,供未婚员工无偿居住。一套房子住八个人,热闹得像集市,下班回来,打牌、看电视、聊天。史力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只想看看书,但看得进去吗?于是,他常孤零零地在社区闲逛;若是下雨,就在长廊里呆坐。
一天,史力发现社区有一家奇异的时间储蓄所。社区很大,老人不少,其中一些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人帮助。管委会倡导中青年利用休息时间到这些家庭去做义工,所花费的时间一笔一笔记于存折,当自己需要时,则由其他义工来帮忙干活,谓之“领取时间”。
苦闷中的史力,立即申请去做义工,并领取了一个存折。储蓄所负责人告诉他:“有位叫章文心的老先生,年过七十,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老伴过世,无儿无女。要找一个懂行的年轻人帮他查找资料,做他的听众和他讨论问题。我们物色了好久,你是最合适的!”
星期六的上午,史力打电话给章文心教授,对方热情地说:“小史啊,我期待已久,扫榻以迎!”放下电话,史力向章家走去。
门早已打开,清瘦的章先生满头华发,站在门边,微笑着伸手示意,把他引进客厅。上下两层近200平方米的房子,除厨房、卫生间外,其它地方都立着成排的书架。一种久违的熟悉的书香冲入心底,史力深长缓慢地呼吸着,胸脯一起一伏,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校园。
章先生说:“这是刚煮好的安化黑茶,请君一尝。”
“谢谢。”
当他们面对面坐在客厅的长条茶案前时,章先生说:
“小史,你的硕士论文写的是什么呀?”
“是《论名人小品的艺术走向》。”
“这要读不少书啊,难得,难得!张瀚的《松窗梦话》、袁宗道的《白苏斋类集》、张潮的《幽梦影》……想必都入了君眼?”
“只是泛泛读过。很惭愧!”
“你虽离开大学,照样可以自学成才,只要吃得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愁不成功。你叫史力,有字吗?
“没有。”
“我给你起个字怎么样?就从屈原的《离骚》中取出‘修远’二字。”
“谢谢先生赐字。”史力突然双眼涌出了泪水,赶紧站起来,向先生深鞠一躬。
章先生哈哈大笑
史力觉得日子过得充实了。业余时间他或耳塞棉花在嘈杂的环境中看书,或去章家。每次去先打扫卫生,然后查找资料,都干完了,一老一少坐下来喝茶聊天。
就这样,史力的存折上,有了五十个小时的记录。这个记录时间的存折,居然丢了!其实只要史力到管委会说明情况,补发一个存折就可以了。但他觉得毫无必要,章先生传授的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才是他真正的积蓄。
三度寒暑过去了。史力在先生的指导下,将当年的硕士论文,扩展成近二十万字的专著,由先生推荐出版了。先生又写了推荐信,让史力到江南大学中文系去应聘当合同制教师,并告诉他:“你一边上课,一边考博士,只要肯下功夫,是可以留校的。”
史力说:“先生对我有再造之恩!”
“不,更重要的是你对自己的再造!”
说完,先生拿出一个红封皮的存折,说:“你三年前掉在我这里的,之所以没有还你,是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愿做一个领时间存折的义工已属不易,掉了之后竟不求补发,内心非常淡定,连理所当然的报偿都淡忘了,是修德修文所至。”
史力接过存折,存折已经有厚厚一沓了,除了那原有的五十小时,上面填满了他每一次做义工的时间。史力轻轻合上存折,双手捧着递还给先生,说:“我做义工的时间,都是先生义务教诲学生的时间,只有您知道我有多少长进,还是由您保管吧。”
先生说:“好!”
小说的题目是“时间存折”,存折上除了存储了史力做义工的时间,还存储了什么?
 结合上下文,说说语句中加线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史力突然双眼涌出了泪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章先生哈哈大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激励史力继续提升学问,章先生从屈原的诗歌中为其取字“修远”。为了实现你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激励自己前行,请你从古诗文中选取一句,为自己取一个字。
(1)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济南的冬天》(节选),完成文后下面题目。
设若单单只有阳光,那么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品味“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一句中用“慈善”修饰“冬天”的妙处。
结合节选文段内容,说说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如果将这句话改成“这是个理想的境界”,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人体的色彩
色彩具有令人惊讶的特征之一是:它具有“重量”。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实验:将同样重量的两份东西分装于两个盒子,再将一个盒子用白纸包封,另一个用红纸包封,然后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会觉得用红纸包封的盒子重一些。
戴尔教授在14年前首先发现色彩有“重量”。他经过多种复杂的实验后得出结论,各种颜色在人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重量”。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顺序:红、蓝、绿、橙、黄、白。
色彩学还告诉我们,颜色不仅具有“重量”,而且还有“味道”。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用眼睛看清颜色,而且还能用其他器官分辨它们。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某一具体波长的能,我们的神经末梢,即感觉器官可以接收到这种能。正是由于这种原因,许多盲人也能分辨颜色。
根据这一发现,科学家们认为,人的皮肤吸收其喜爱的颜色,而拒绝其讨厌的颜色。例如,室内的颜色就左右着人体的状态。如果在一间没有窗户、壁纸及家具都是红色的房间度过两个小时,就会感觉像过了4个小时;而在全蓝色的房间则会感到仅过了1个小时。而且,人的体温也会因室内的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从红色房间移到蓝色房间,人的体温就会下降。
更为奇异的是,专家们发现:颜色可促进人体分泌荷尔蒙,而分泌荷尔蒙的多寡,能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情绪。如黄、橙、红等色有使人振奋提神的作用,能提高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使进入兴奋状态;而蓝色、紫色、绿色等则有使人平心静气的特殊效用。因此前者能使工作环境产生活跃的气氛,刺激和增进生产活力;而后者则能使人镇定、平和,有利于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工作。
专家们发现颜色具有怎样的特征?
第4段中加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在举重比赛中,为了使举重运动员发挥更好的水平,你认为比赛场地的地毯应是什么颜色的?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一只乌鸦口渴了
  《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讲了一代又一代——
  他是听着《乌鸦喝水》的故事长大的。两岁多的时候,他睡眠不好。总难以入睡,爱和大人一块儿熬夜。他矮、瘦,不像同龄的孩子。
  后来,能听懂故事了,问题才有了转机。妈妈开始给他讲睡前故事。
  他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
已三岁的他会想问题了。听完,他问妈妈,为什么乌鸦不一下子叼个大石头呀!不是一
下子就能喝到水了吗?妈妈笑了,傻孩子,旁边只有小石子儿呀!你看,你爸爸就是咱们家的乌鸦,每月都给咱们寄钱,就像这小石子儿,一颗一颗的,攒起来。攒多了,咱们家就有水喝了。
  那时候,他的爸爸在矿区工作。在他印象里,爸爸的脸总是黑的,像乌鸦。
  一开始,他听故事很兴奋,越听越精神。听完一个,总缠着妈妈再讲一个。妈妈的故事很有限。妈妈越来越局促,越来越疲于应付他。后来,妈妈有了主意。妈妈专讲《乌鸦喝水》,讲到故事最后。就教他数数,数石子儿。乌鸦开始叼了,一颗、两颗、三颗……数着数着,他仰着小脸儿就睡着了,梦里全是乌鸦,满天飞。
  再后来,妈妈接到了一个通知。妈妈急急忙忙地将他寄放在姥姥家,一个人去了爸爸工作的地方。回来时,妈妈的眼睛肿得像桃子,姥姥说,那是哭的。
  从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见过爸爸。爸爸走后,妈妈没再嫁人,矿上给妈妈安排了个打扫卫生的活儿。靠每月几百块钱工资维持生计,供他上学。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妈妈的脸也越来越黑,头发越来越白。像乌鸦,又像白头翁。
  他长大了。大学毕业,他在爸爸生前工作的煤矿参加了工作。本来,妈妈死活不愿让他再干这一行的,但是,现实往往不能容忍人们去感情用事,只有原单位才好分配。他的同学,毕业两年了仍有好多人还在流浪。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他听过“乌鸦反哺”的故事,他发誓,要让妈妈后半生过上好日子,“喝”上最好喝的水。
  几年后,他当上了副矿长。
  他不满足每月的那点“小石子儿”,就和别人合伙开了个私人小煤矿。他是大煤矿的副矿长,开个小煤矿,在当地算不得稀罕事儿。他的小煤矿,除了人工,其他一切所需都可以从大煤矿调来。有人背后偷偷叫他“公私合营”。他以低廉的成本逐渐击败了同行的业主,一跃成为当地首富,但他仍不满足,进一步扩展他的“事业”。
  妈妈现在已经不愁喝不到水,但妈妈的头发比以前更白了,脸也更黑了。妈妈看他整天忙得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就一声接一声地叹气。
  眼看他的小煤矿规模就要撵上他所在的大煤矿,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小煤矿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致使发生大规模冒顶事故,死亡78人!这件事,成了许多报纸的头条新闻。
  作为事故第一责任人,他被公安机关拘捕,正赶在国家集中整治私人小煤矿的风口上,他一审被重判死刑。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对讲机里,他流着泪说,妈,儿不孝,没能让您过几天舒心日子。爸爸死后,您一手把我拉扯大,吃尽了苦头。现在,儿却不能为您尽孝送终了。临走前,儿有个要求,再给儿讲个故事吧。妈妈哭了,流着泪讲了他熟悉的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下来找水喝……乌鸦将小石子儿一颗一颗地投进瓶里,水面在慢慢升高。但是乌鸦着急了,它是只性急的乌鸦,它这会儿渴得厉害,不愿意慢慢地等水涨高。乌鸦飞到别处,捡了一块大石头叼了回来,一下子将大石头投进瓶里。结果,“砰”的一声,瓶破了,乌鸦一口水都没喝着……
听完,他失声痛哭起来。哭声回荡在整个死囚室。
(摘自《智慧与幽默》2009年05期)
请从下面三句话中提炼出“乌鸦”一词的共同含义。
(1)你看,你爸爸就是咱们家的乌鸦
(2)妈妈成了家里的乌鸦
(3)有了工作的他,成了家中的乌鸦
试概括文中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狱中,白发黑脸的妈妈来看他,他发现,妈妈真的老了,像一只行将就木的老乌鸦。
儿子在狱中,妈妈最后一次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声音:让你又爱又恨
①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声音的总汇。小到元粒子,大到银河系,万物都在振动。人类的耳朵能够感知的振动频率非常有限(16赫兹~20000赫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听觉范围之内的声音就不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比如,就振动特征而言,低级下流的言辞不仅伤害出言不逊者自身,而且对周围人的身体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②任何人只要按以下方法做个简单的实验,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在播种以前,对一部分种子说祝福的话,对另一部分说粗话,你会看到:前一部分种子很快吐出嫩芽,而且发芽率是百分之百;而后一部分则只有很少的种子发芽,发出的芽也是干枯暗淡的。难怪俗话说:恶语伤人!
③就振动频率和强度而言,噪声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更有害。举个例子说吧,莫斯科西南区的一处楼房安装了电梯。这本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结果却适得其反。楼里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经常性地失眠头疼。原来,日夜运转的机器成了噪声源,而电梯则像一个巨型喇叭,又加重了这种噪声。忍无可忍的居民正打算同莫斯科市政府交涉此事。
④噪声有害,美妙的音乐又如何呢?实际上,音乐声在50分贝左右时会使人身心放松,给人以美感。而声音一旦高于85分贝,就会造成听力损伤。一般情况下,当人耳较长时间地听到音量达100分贝的声音时,无论多么美妙的音乐都可造成不可恢复性听力损伤,严重者还会造成听力丧失。
⑤一些在听觉范围之外的声音对人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火山学家对这一点非常了解。熔岩喷发时发出的响声是一种低音波(<16赫兹),它使人不自觉地产生恐惧感和躲避的念头。有实验表明:声频为4赫兹时,会导致海洋性疾病,达到5赫兹时人就会感到恶心,6赫兹时会令人恐惧不安,当声频达到7赫兹时,就会致人死亡。
。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知道,教堂的钟声能够杀灭细菌和微生物。有意思的是,这个在唯物主义者看来荒诞不经的观点,恰恰得到了科学实验的证明。根据教堂钟学专家提供的资料,当钟的振动频率超过25000赫兹时,属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范围,这时钟声的确能够治疗一些传染病,提高人体免疫机能。中波范围(100赫兹~20000赫兹)的钟声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血流和淋巴流,低波范围(40赫兹~100赫兹)的钟声能起到镇定神经的作用。
⑦当今医学界也已经在成功地利用声音治疗疾病。俄罗斯生物学家运用声音渐次减弱现象获得的数据证明,森林里树木摇摆的声音对降低病人血压的疗效胜过任何药物。而音乐对疾病的疗效也是广为人知的。专家发现,胃肠道具备音符“fa”的共振频率。音符“do”能够治疗牛皮癣,而“si”“so”和“do”的和声对肿瘤病患者
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运用声音治疗疾病的经历,尽管我们自己没意识到。难道您从未试着通过抚摸小猫来放松疲惫的神经?科学家证实:能带来疗效的既不是小猫柔软的毛,也不是猫身上散发的特殊气味,而是温顺的小家伙发出的低叫声。现在,猫打呼噜的声音已经录成微型磁带用于医疗。
⑨声音,真是让我们爱恨交加。(选自《灵感之光》,有删改)
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第⑥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既能概括上文内容,又
能领起下文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根据上下文,第⑦段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是()(只填序号)。

A.大有作为 B.大有裨益 C.大显神通 D.大有希望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⑦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阅读原文,结合下面这则新闻摘要,用亲切的语言给“MP3”一族写一则“温馨小贴士”。 (60字左右)(贴士:音译词,通常指提示、建议等。)
近日,一个15岁的少年竟因长期用耳机听音乐造成耳朵失聪,成了“聋子”。
记者调查时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挂着“MP3”、塞着耳机、边走边听歌的年轻人。他们上学、吃饭,甚至睡觉时,都习惯性地塞着耳机听音乐,而且为了保持音乐清晰,他们经常会提高音量。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怒 绿
刘心武
①那绿令我震惊。
  ②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拢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③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30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大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
④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⑤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⑥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⑦那绿令我景仰。
概括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那一天 30多年前
——被雷劈残的古柳抖擞绿枝,我企图以画传其神髓 ——
改革开放后最近
参观国内外画展,断株重蹿新枝的作品令我感慨——丰
第⑤段画线句是否可以改成“不管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还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这样用语更显连贯。你以为如何?谈谈你的看法。
品析第②段划线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
作者为什么称“那绿”为“怒绿”?
作者为什么对那绿始而“震惊”,终而“景仰”?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具体解说。
对本文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叙写断株再绿的情景,较多地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
不屈不挠的精神。
B.“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默然枯立”等描述是一种铺垫,是在为下文的蹿出绿枝“恨
不能穿云摩天”蓄势。
C.“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之“非同一般”是指其经受过惨烈的磨难;句间用逗号
停顿,意在强调“那绿”。
D.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抒发对生命力的赞美,也含蓄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和

谐相处的愿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