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材料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西周周公旦提出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开端。儒家和法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较大贡献,儒家重视道德教化,重视犯罪预防;法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因时制法、事断于法、以法冶国,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反对以私害法。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权力本位,皇权至上,法律是皇权的“附庸”,坚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义务本位,造成了个人权利意识的淡薄。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阻碍着法律的贯彻实施。这种崇拜权力、轻蔑法律的倾向,既不利于控制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又不利于防止国家公共权力滥用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危害很大。
材料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H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政治关系的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H市的实践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2010年3月5日至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盘点今年“两会”的十大热词:“微博”(即微型博客)成为明星。不少人大代表开通了微博,他们通过“微博”向网民征集意见建议和发布“两会”消息。3月14日上午,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投下神圣一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在本次会议上获得高票通过。
材料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选举法修正案草案的主要内容。首次实现“同票同权”,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大举措。
注:1953年第一部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10万人选代表1人。在选举上的不同比例的规定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是实现更为平等和完全平等的选举所必需的过渡。
(1)请运用政治常识中“人大制度”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一加以分析说明。
(2)怎样认识《选举法》的修订(同票同权)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两幅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图片:

图1美国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图2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
(1)图1和图2反映了当时美国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2分)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任何彻底革命的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2)对材料中“新应用”的准确理解是什么?(2分)
罗斯福说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
罗斯福说的“严重缺点”是不是美国经济制度中最严重的缺点?为什么?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材料三 “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4)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根据当时的国情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后,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了什么政策?(2分)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期”。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
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倾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
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材料三 “地理大发现,引起了欧洲社会的‘价格革命’。”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摘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什么?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表明“地理大发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4)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表述的“地理大发现”的世界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是指对哪两个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哪四个城市设立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2)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请问该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3)是哪一年的哪次会议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009年7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全文,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便进一步研究、修改后报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法制办给公众表达意见提供了三种方式,即登录政府网站、发送信函、发送电子邮件。
分析政府就完善《个体工商户条例》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