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汉代秦,为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实行“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政策,受到打击的私营工商业迅速恢复发展,其势力大大超过战国时期。所谓“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由此,商人成为与封建政权争夺经济控制权的主要威胁。此时的汉武帝在实力增加的前提下想有所作为,但单凭农业经济的收入难以支撑,如果过度征敛,必然导致秦王朝速亡之覆辙;而富商大贾对政府财政危机视而不见,“不佐国家之急”,更加激怒了汉武帝,于是,在借鉴秦朝等经验的前提下,实行了打击富商大贾、国家直接控制工商业的大规模行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官府涉足商品经济领域的理论——轻重之学,并从此被历代封建国家奉为至宝。
隋至唐前期,封建国家对盐铁等大部分实行官营,但在官采之外,还少量允许私人自采经营,所谓“官不采者”,“听人私采,官收其税”。此时,赋税以均田制为主要内容,矿税、盐税等间接税的比重甚少。到唐后期,随着均田制的瓦解,户口大量流失,以丁口为税基的租庸调日益减少,而官僚集团的膨胀和军费巨增又使开支大量增加,从而造成唐王朝严重的财政危机。为此,唐廷开始扩大对工商业控制的范围,增加间接税的征收。刘晏主持理财的各项措施,集中反映了这种政策的变化。他将封建国家控制工商业的理论基础——轻重论进一步完善,即由官府独占变为官商分利,在封建国家掌握轻重之威势的同时,利用商人的独立经营来部分代替官府的经济活动。如食盐业实行官府总批发、商人零售的就场专卖,既避免了官收、官销的各种弊端,又将商人由打击的主要对象变为政府推行禁榷专卖的帮手,从而提高了商人经营的积极性,增加了政府榷盐收入。因此,盐税就成为唐政府田赋之外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其数量由60万缗增加到600万缗,占当时财政收入的一半。另外,刘晏还把轻重论仅强调控制、榨取,发展为扶助生产和流通的手段,其设立的盐政机构在征收盐税之外,还对生产进行检查指导,由此起到了既增加财政收入,又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作用。唐后期,随着饮茶的日益流行,茶叶的生产和销售逐渐在社会生产中占有一定地位,茶税收入也日益增加,贞元九年(793年)唐德宗正式将茶税作为国家税收,每岁得钱40万贯,从此,榷茶成为专卖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刘晏将轻重论有所发展和改善,但在宋朝时期,违反商品自由流通规律的禁榷专卖制和缺乏人身自由的官府工业仍然是弊端丛生,难以为继。像食盐专卖虽然实行钞引截角等方式以完善之,却还是权贵相托,奸商谋利,造成私贩严重,官盐雍滞。北宋初实行严厉的征榷法,官府控制了全部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茶利甚高,但与茶商和园户的矛盾严重激化,形成官茶积压、本金难收的局面。官府工业如矿冶业等则效率低下,无法维持。为此,宋政府只好改变政策,逐渐放松对工商业的控制,活跃商品经济以扩大税收,解决庞大军队和官僚机构的开支难题。如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实行允许商人与园户自由贸易的通商法,此后通商法与征榷法交替使用,宋徽宗政和年间终于结合两者,实行了既加强对园户的控制管理,又不干涉茶叶的生产和交换,从而成为南宋和元代的基本茶法。矿业中冶铁和金银开采在官营之外允许民间鼓铸,冶户以二分交税,八分自由贩卖。有的冶铁因效益差而改为民营,按比例征税。同时也放宽了铜禁,允许民间免税自造一些铜器。酒类采取私商包销的制度。在商品流通领域宋政府也放松了控制,实行公布商税、保护商旅等“恤商政策”,并鼓励海外贸易,因而国内商品交易和对外贸易有较大发展,市场更加繁荣,商税成为宋政府的重要收入之一,每年达1000万贯,连同盐、铁、酒、市舶、矿冶等共占北宋总收入的70%。宋政府“官商分利”的政策在促进工商业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摘编自李绍强《论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政策的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轻重之学”在汉代诞生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轻重之学”在唐、宋时期变化的相似之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全世界最富有的五分之一人口与最穷的五分之一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在经济全球化中蛋糕是做大了,但是绝大部分被发达国家拿走了。
---- 摘自《干部群众关心国家的25个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在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百分之九十,世界生产的百分之四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和技术转让的三分之一。西方国家的政府特别是迅速发展的跨国公司,成了西方垄断资本推行经济霸权主义的主要工具。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仅从投资.对外债务和对外贸易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量就在240亿美元左右。及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每年榨取的垄断利润至少为2500亿至3000亿美元,几乎等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左右。正是这一源源不断增加的海外利润,支撑了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保持了这些国家近几十年的社会稳定。
----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饥饿的女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照片摄于1993年的非洲。照片中,一个饥饿的女孩奄奄一息,身后站立着凶猛的秃鹰,等待下一秒钟即可享用的猎物。根据照片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一位外国人在中国的见闻如下:道光皇帝驾崩不久,我们正好离开北京外游,一天,我们在一家客栈喝茶时,碰到有几个中国公民在座,于是试图引起一点政治讨论。我们谈到皇帝驾崩这件必会令所有人感兴趣的大事,对于当时还未公布谁是皇帝的继承人,我们表示忧虑……我们提出各种假设,希望刺激在场的良好公民发表他们的看法。可是他们似乎充耳不闻……当这种冷漠的态度确实开始惹恼我们时,在这群高尚的中国人当中,有一个从他的坐椅走过来,嘲讽地说“官员领受朝廷俸禄,自当处理国家大事。那就让他们食君之禄吧,事不关己,己不劳心!若涉足政治无利可图,我们岂不成了大傻瓜?”其余的人喊道:“言之有理!……”
材料二:开放带来了文化的传播。1906年,450部英文原版《大英百科全书》首次大规模在中国发行,每部数百两银,极为昂贵,但销路极好,购买者“均系各衙门.各官员.各学堂并各银行.各洋行司事。”尽管如此,尚不能与日本相比,同年,《大英百科全书》共在日本销去5500本。
材料三: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大。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了近五十年----实则是三十年-----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在最近三十年间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第一是将外族统治的政治根本铲除,第二是将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这两宗事业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合。……
---- 1922年梁启超为《申报》五十年周报写的一段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这位外国人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对政治持什么态度?请从材料中找出证据加以说明。
(2)这位外国人关于对当时中国人的政治态度的认识是否准确?请简单陈述理由
(3)请简要评述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4)材料三中梁启超对中国的政治发展持什么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
材料二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材料四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材料五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中哪一项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哪一部宪法?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点。材料五与材料三、四相比有何变化?综合材料三、四、五,谈谈你对党章修改的认识。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呈现出对外贸易一片繁盛的景象。”
——《澳门略记》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占着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三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材料四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到大战末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在16~19世纪初叶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中心市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并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请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不同地区的文明在交流与融合中形成自己的特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局面下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使丝绸之路向西南(指南亚)延伸。当时从广州出发到达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带把壶、高足杯等外来物品不仅满足了贵族的奢侈需求’也引起了仿制的兴趣,直接借鉴外来造型的“胡瓶”,成为唐代相当流行的器物。由于唐朝的稳定和强大,当波斯被大食吞灭时,波斯王选择投奔唐朝,在长安度过自己的晚年。——《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依据材料概述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对外交流发达的原因。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并带来望远镜、西文世界地图。随后又有多名欧洲传教士东来,其中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与中国传教士王征合著《奇器图说》,系统介绍物理学原理。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一些思想开明的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耶稣会(天主教)传教士除带来西方学术外,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利玛窦首先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寄回意大利,后来比利时教士金尼阁又用拉丁文译《五经》。
——《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同内容,结合所学分析相关的经济文化条件。
你已经看到,从五十个世纪以前的古代开始,尼罗河河谷的居民开始有了书面记载的历史以后,文明是怎样以奇特的方式进步的。从尼罗河走到美索不迭米亚,两河之间的土地,然后是转向克里特岛、希腊和罗马。地中海,一个内陆海成为了贸易中心,而地中海沿岸城市是艺术、科学、哲学和知识的发源地。到16世纪,它再一次向西迁移,并使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3)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的表现,并概括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4)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20世纪的三位伟人,他们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吸纳了西方文明的成果,领导了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结合所学完成下表。

领导人物
标志性事件
历史性变化
理论依据
孙中山
1911年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五权分立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邓小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