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集有中央及地方军政要员参加的国防会议,讨论了《国军作战指导计划》,正式确定了“抗战到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的基本战略方针;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确定了持久抗战战略 |
| B.国民政府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 |
| C.国民政府走深入敌后抗战道路 |
| D.国民政府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 A.“天朝上国”思想依然浓厚 |
| B.进入与西方平等交往时期 |
| C.国人对中西新关系没有异议 |
| D.洋务运动得以迅速兴起 |
阎照祥所著的《英国政治制度史》写道:“总之,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当国王有权根据个人好恶任免大臣时,还不会出现两党制度下的责任内阁。所谓内阁制也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材料说明()
| A.内阁制度根本就不存在 |
| B.内阁制度的发展受国王影响较大 |
| C.内阁就是两党的行政机构 |
| D.君主专制是内阁制的最大障碍 |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4条:对人施行其他侵辱的,处25阿斯的罚金。这笔钱在当时价值不菲,足以威慑胆敢以身试法者。到罗马帝国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贬值,25阿斯就轻于鸿毛了。所以有人以捉弄此条为乐,他遇人就打一个耳光,然后赔偿25阿斯。于是,裁判官决定废除此条款,改由主审法官估计造成的侵辱决定赔偿额。出现这种情况说明()
| A.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
| 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
| C.帝国时代的罗马法官可以不按相关法律原则判案 |
| 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
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
| A.反对轮番而治 | B.提倡妇女参政 |
| C.主张人民主权 | D.宣扬人文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