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说:“(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祭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这里的“大变动”主要指①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 ③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开始向世界扩展 ④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 A.①②③ | B.④ |
| C.①② | D.③④ |
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的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 A.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
| B.发展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的要求 |
| C.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
| D.封建教会权威地位的业已动摇 |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
|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
|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
|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据此可以得出()
| A.康德强调人的自由是有限的 | B.启蒙思想是以道德为核心的 |
| C.理性主义是康德的核心思想 | D.德意志启蒙运动强调道德 |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 A.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
| B.批判天主教会与揭露教会腐败 |
| C.借助传说故事使群众易于接受 |
| D.宣传唯物主义与追求完美理想 |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
| A.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 B.是否民主和强盛 |
|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 D.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