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与国情及经济政策休戚相关,下列有关下表中的工农业发展状况的评述正确的一项是
《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 项目 时间 |
粮食 |
棉花 |
钢 |
煤 |
原油 |
| 1952年 |
163亿吨 |
1304万吨 |
135万吨 |
66亿吨 |
44万吨 |
| 1956年 |
192亿吨 |
1445万吨 |
447万吨 |
110亿吨 |
116万吨 |
A.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比例适当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
D.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面对1929年爆发的特大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其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和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分别属于
| A.减少产品供给 增加消费 | B.增加消费减少产品供给 |
| C.增加产品供给 减少消费 | D.减少消费增加产品供给 |
斯大林模式虽然在表面上创建起高纯度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但其指令性和国家所有制性质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设想有着内在的差异。这说明斯大林模式
| A.完全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 B.是对马克思主义改造的结果 |
| C.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完整的运用 |
| D.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
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民国初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煤矿比例一览表(%)
| 年产量(万吨) |
≥100 |
10~99 |
1~9 |
≤1 |
| 外商企业 |
100 |
88.5 |
41 |
0 |
| 华商企业 |
0 |
11.5 |
59 |
100 |
A.民国初年采煤业发展较快 B.中国的重工业发展较快
C.小煤矿华商资本占据优势 D.华商资本不敌外商资本
李洵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 |
|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 D.晚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的重视 |
16世纪中叶开始的欧洲“价格革命”在西班牙表现得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猛烈,物价上涨最早,也最快,到16世纪末,物价提高了4~5倍。这一现象
| A.弱化了西班牙的王权统治 | B.导致西班牙成为世界殖民大帝国 |
| C.使西班牙的资本主义发展最快 | D.源于其从殖民地获得的巨额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