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计算:+

科目 数学   题型 计算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二元二次方程组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关于 x 的方程 x 2 - ( 2 k - 1 ) x + k 2 - 2 k + 3 = 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求实数 k 的取值范围;

(2)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 x 1 x 2 ,存不存在这样的实数 k ,使得 | x 1 | - | x 2 | = 5 ?若存在,求出这样的 k 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先化简,再求值: ( x - 1 + 3 - 3 x x + 1 ) ÷ x 2 - x x + 1 ,其中 x 的值从不等式组 2 - x 3 2 x - 4 < 1 的整数解中选取.

学校数学兴趣小组利用机器人开展数学活动.

在相距150个单位长度的直线跑道 AB 上,机器人甲从端点 A 出发,匀速往返于端点 A B 之间,机器人乙同时从端点 B 出发,以大于甲的速度匀速往返于端点 B A 之间.他们到达端点后立即转身折返,用时忽略不计.

兴趣小组成员探究这两个机器人迎面相遇的情况,这里的”迎面相遇“包括面对面相遇、在端点处相遇这两种.

(观察)

①观察图1,若这两个机器人第一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A 之间的距离为30个单位长度,则他们第二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A 之间的距离为   个单位长度;

②若这两个机器人第一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A 之间的距离为40个单位长度,则他们第二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A 之间的距离为   个单位长度;

(发现)

设这两个机器人第一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A 之间的距离为 x 个单位长度,他们第二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A 之间的距离为 y 个单位长度.兴趣小组成员发现了 y x 的函数关系,并画出了部分函数图象(线段 OP ,不包括点 O ,如图2所示).

a =    

②分别求出各部分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并在图2中补全函数图象;

(拓展)

设这两个机器人第一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A 之间的距离为 x 个单位长度,他们第三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A 之间的距离为 y 个单位长度.

若这两个机器人第三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A 之间的距离 y 不超过60个单位长度,则他们第一次迎面相遇时,相遇地点与点 A 之间的距离 x 的取值范围是   .(直接写出结果)

如图,二次函数 y = - x 2 + 4 x + 5 图象的顶点为 D ,对称轴是直线 l ,一次函数 y = 2 5 x + 1 的图象与 x 轴交于点 A ,且与直线 DA 关于 l 的对称直线交于点 B

(1)点 D 的坐标是   

(2)直线 l 与直线 AB 交于点 C N 是线段 DC 上一点(不与点 D C 重合),点 N 的纵坐标为 n .过点 N 作直线与线段 DA DB 分别交于点 P Q ,使得 ΔDPQ ΔDAB 相似.

①当 n = 27 5 时,求 DP 的长;

②若对于每一个确定的 n 的值,有且只有一个 ΔDPQ ΔDAB 相似,请直接写出 n 的取值范围   

(材料阅读)

地球是一个球体,任意两条相对的子午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如图1中的 O .人们在北半球可观测到北极星,我国古人在观测北极星的过程中发明了如图2所示的工具尺(古人称它为“复矩”),尺的两边互相垂直,角顶系有一段棉线,棉线末端系一个铜锤,这样棉线就与地平线垂直.站在不同的观测点,当工具尺的长边指向北极星时,短边与棉线的夹角 α 的大小是变化的.

(实际应用)

观测点 A 在图1所示的 O 上,现在利用这个工具尺在点 A 处测得 α 31 ° ,在点 A 所在子午线往北的另一个观测点 B ,用同样的工具尺测得 α 67 ° PQ O 的直径, PQ ON

(1)求 POB 的度数;

(2)已知 OP = 6400 km ,求这两个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即 O AB ̂ 的长. ( π 3 . 1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