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
|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
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在谈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这句话最能说明
| A.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力量壮大 |
| 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
| C.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
| D.美国无力阻挡中国加入联合国 |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主要是因为它
| A.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
| B.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
| C.指导处理了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
| D.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
观察下列《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 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
|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
|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
| 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 |
据凤凰网资讯频道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
|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D.与共产党的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
“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 ”博物馆的构想。他说:建立“文革”博物馆,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 A.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 B.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
|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 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