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该材料
A.肯定了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
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考生可能选择的素材有
①“革命委员会”广泛建立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④“一五”计划的实行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④ |
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关于当时孙中山遗志即将实现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 B.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
C.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 D.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
.1973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9.2%。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
B.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及时纠正错误 |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 |
D.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进行全面整顿 |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如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文字史实大都带有主观因素 |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
有资料显示, 1938年10月,八路军人数将近25万人,较之1937年底的9万余人增加了近2倍。下列各项中,体现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A.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
C.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 D.国民政府对中共政策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