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时的场景图,这一事件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 A.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
|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
|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
| 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
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
|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
|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 D.不主张革命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乡村小学教师把《从军歌》教给一代又一代的农家子弟:“共和国号召我们,我们要懂得胜利或懂得牺牲,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生存,一个法国人应当为共和国而献身。”这表明
| A.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 | B.法兰西民族主义萌发 |
| C.法国人民建立共和的愿望强烈 | D.共和政体在法国日益深入人心 |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此语主要是针对什么而言
| A.各邦联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
| 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
| 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少控制力 |
| D.美国享有高度的民主制度 |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在《1640年英国革命史》一书中叙述查理一世被审判时的情景:“第三次开庭在1月23日,情形还是同过去一样,人民向国王表示同情,且变得日益热烈起来。盛怒的军官们及士兵们虽然大声叫喊‘执行法律,杀头!’也是无济于事。……‘上帝拯救国王’的群众呼声在四面八方起伏回荡。”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国王专制统治的民意基础强大 | B.内战后议会取得了绝对的权威 |
| C.建立共和政体的群众基础良好 |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具有复杂性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提高行政效率 |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