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
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同“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
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跛脚)。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徙(调职)为卫尉。……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如太后宫车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田甲曰:“然即之。”溺:用小便浇灭
C.天子议置,欲用安国相:帮助
D.死灰不复然乎?独:难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东界。徘徊于斗牛之间
B.张羽力战,安国持重,故吴不能过梁。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大王终不觉寤。謇朝谇而夕替
D.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6.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选出全含有使动用法的一组(   )
①后世之其传 而莫能名者                  ②民生之多艰 
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④火尚足以也 
手巾掩口啼                               ⑥常在于险远
⑦否泰如天地,足以汝身                         ⑧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A.①③⑦ B.①⑤⑥ C.④⑤⑧ D.②④⑥

下面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

A.亦自缢于庭树 B.不吾知其亦已兮
C.凌万顷之茫然 D.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B.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C.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D.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楚等国叛乱时,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韩安国和张羽因此名声显扬。
B.韩安国在狱中被狱吏田甲侮辱。等到从囚徒被任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不计前嫌,坚持让田甲回来就职。可见,韩安国是个宽厚大度的人。
C.公孙诡、羊胜蛊惑梁孝王争取做皇位继承人并增加封地,甚至为此行刺当权的谋臣。景帝得知后派使者捉拿他们,因梁孝王藏匿,没抓到。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来劝诫梁孝王,令梁孝王悔悟。
D.田蚡死后,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时,因给皇帝导引车驾而掉下车,跌跛了脚。天子本打算任用韩安国为丞相,因安国脚跛得很厉害,就再也不愿意重用他了。

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
(2)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8分)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本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
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释: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乎有裨焉裨:益处
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信:相信
C.是诚有大过人者过:胜过
D.大易备矣备:完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复何以尚之哉 B.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今君乃亡赵走燕
C 而早以节立志 D.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B.进德修业
C.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D.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含的精神,并不只是为了好玩、喜好。同
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 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建了一座“尚节亭”。
作者刘基看到了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了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
极难做列的中和之道。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要未雨绸缪,从平时在家时就开始讲究,
就能做到应对自如。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3分)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西门豹治邺
司马迁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十二渠经绝驰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传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史记·滑稽列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使一人趣之趣:催促
B.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更:改动
C.十二渠经绝驰道绝:断
D.几可谓非贤大夫哉几:几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B.幸来告语之
不赂者以赂者丧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行数十里乃没 D.即不为河伯娶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若属皆且为所虏
下列全都表现西门豹在除害中善于斗争的一项是
①问之民所疾苦
②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
③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④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⑤西门豹簪笔磬折
⑥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大量运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揭示矛盾,表现了人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聪明才智。
B.文章通过调查、除害、兴利三个情节的展示,刻画了一位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官吏形象。
C.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比如调查访问,掌握事实详写,如何筹划、定计,就略写;斗智除害写得比较详细,而兴修水利则写得比较简略。
D.西门豹设计破除迷信,并发民凿渠,大力兴修水利,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积极响应,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答:
②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赌饥者与之食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籍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途,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籍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今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充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危庖治狗,以会朝属。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胔(zi):腐尸。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群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乡乎? 说:高兴
B. 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 服:服从
C. 公曰:"以属狱。" 属:交付
D. 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笑耳 特:只是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唐行径"和"苛虐百姓"的一组是(

A.

景公出游于寒途,睹死胔,默然不问

B.

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C.

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D.

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E.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F.

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G.

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H.

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取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 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 齐景公能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 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4.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
(2)翻译: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
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予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①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 ,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小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指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 ②干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道未笃笃:深厚。
B.渠欲得君作记渠:他。
C.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终:结束。
D.伯休执价不移执:固执。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知隐乎 B.君其以我故为之
冀若垂天之云吾其还也。亦去之
C.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 D.故以朝市为大隐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娄公固隐者也 B.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C.能定能应,不为物诱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以两次对话来结构全文,表明自己对隐士的看法,文风犀利,写法别具一格。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朝市。
C.本文借朋友请求为娄公“市隐斋”写“记”一事,采取委婉劝讽的方式,表明了对世间假隐士的批判态度以及对沽名钓誉者的鄙视。
D.文章借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批评李姓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
(2)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醉花窗医案
心胃痛一证,内经条目甚多,先辈名公,分为九等,极为详尽,今鉴遵之,编为歌诀而莫不有虚实之分,可谓无遗蕴矣。
曾忆邻村有医士姓王名维藩者,余同谱弟丹文茂才之族叔也,故业医,货药饵,邻有妇人病胃痛者请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服之立效。后凡有患心胃痛者,王辄以失笑散治之,效否各参半。王素食洋烟,一日自觉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转甚,至夜半痛欲裂,捣枕椎床,天未明寂然逝矣。
因思失笑散为逐瘀之药,王之邻妇必因瘀血凝滞,故用之立效。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若概以失笑散施治,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王用失笑散不知曾杀几人,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以求其是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谓无遗蕴矣蕴:内容
B.故业医,货药饵货:买
C.王素食洋烟素:平时
D.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致:导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王辄以失笑散治之/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B.若概以失笑散施治/敛赀财以送其行
C.又不求其虚实/其曲中规
D.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在下面各句的括号内补出省略的内容
A.()分为九等,极为详尽
B.()故业医,货药饵
C.()天未明寂然逝矣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B.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