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梁内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齐人公孙诡,说之,欲请以为内史。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事谋臣。及杀故吴相袁盎,景帝遂闻诡、胜等计画,乃遣使捕诡、胜,必得。汉使十辈至梁,相以下举国大索,月余不得。
内史安国闻诡、胜匿孝王所,安国入见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无良臣,故事纷纷至此。今诡、胜不得,请辞赐死 。”王曰:“何至此?”安国泣数行下,曰:“临江王,适长太子也,以一言过,废王临江,用宫垣事,卒自杀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终不以私乱公。语曰: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同“挠”)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诡、胜自杀。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
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跛脚)。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安国病免数月,蹇愈,上复以安国为中尉。岁余,徙(调职)为卫尉。……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如太后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
B.田甲曰:“然即溺之。”溺:用小便浇灭 |
C.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相:帮助 |
D.死灰独不复然乎?独:难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捍吴兵于东界。徘徊于斗牛之间 |
B.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C.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謇朝谇而夕替 |
D.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
6.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选出全含有使动用法的一组( )
①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②哀民生之多艰
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④火尚足以明也
⑤手巾掩口啼 ⑥常在于险远
⑦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⑧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A.①③⑦ | B.①⑤⑥ | C.④⑤⑧ | D.②④⑥ |
下面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如太后宫车晏驾,大王尚谁攀乎?
A.亦自缢于庭树 | B.不吾知其亦已兮 |
C.凌万顷之茫然 | D.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
B.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
C.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
D.虽有亲父/安知其不为虎/虽有亲兄/安知其不为狼/今大王列在诸侯/悦一邪臣浮说/犯上禁/桡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楚等国叛乱时,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韩安国和张羽因此名声显扬。 |
B.韩安国在狱中被狱吏田甲侮辱。等到从囚徒被任命为梁国内史,韩安国不计前嫌,坚持让田甲回来就职。可见,韩安国是个宽厚大度的人。 |
C.公孙诡、羊胜蛊惑梁孝王争取做皇位继承人并增加封地,甚至为此行刺当权的谋臣。景帝得知后派使者捉拿他们,因梁孝王藏匿,没抓到。韩安国援引临江王之事来劝诫梁孝王,令梁孝王悔悟。 |
D.田蚡死后,韩安国代理丞相职务时,因给皇帝导引车驾而掉下车,跌跛了脚。天子本打算任用韩安国为丞相,因安国脚跛得很厉害,就再也不愿意重用他了。 |
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
(2)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练习(9分,每小题3分)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丹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畀:给与)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议者欲释不诛”
A.既自以心为形役 | B.之二虫又何知 |
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 D.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治理容州,大胆改革,教民耕织,兴修学校,将卖身为奴的百姓赎回,禁止官吏掳掠为奴。 |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
(2)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衮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①行奋武将军。
二月,卓②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向东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荧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辕、太谷,合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太祖兵四千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至轾、建平,复收兵得千余人,进屯河内。(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注:①太祖:即曹操。②卓:即董卓。对下列句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徙天子都长安 都:定都 |
B.举义兵以诛暴![]() |
C.太祖责让之 让:责备 |
D.邈等不能用 用:任用 |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
B.大众已合,诸君何疑 |
C.遇卓将徐荣![]() |
D.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 |
下列各句中全部反映曹操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①太祖行奋武将军
②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
③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④遂引兵西,将据成皋
⑤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
⑥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时起兵的各首领每人都有数万人马,他们共推袁绍为盟主。曹操名号是奋武将军。 |
B.各路首领畏惧董卓兵强而不敢首先进兵,只有陈留太守张邈派部将卫兹分兵跟随曹操。 |
C.董卓部将徐荣见曹操兵少,便与曹操奋力作战一整天,但见酸枣难以攻下,于是撤兵而去。 |
D.从所选文字可以看出,此时的曹操兵少力薄,所提建议虽然切中肯綮,可惜不被采纳。 |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8分)
(1)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3分)
(2)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5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后七年,秦破赵,杀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来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让李牧让:责备 |
B.赵李牧多为奇陈 陈:通假字,通“阵” |
C.王乃复强起使将兵起:起来 |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微:暗中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张左右翼击之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
B.击秦军于宜安 俟我于城隅 |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之 恐沾裳而浅笑 |
D.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刘兰芝)为仲卿母所遣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 |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
断句和翻译。
⑴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
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⑵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答:
② 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答: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自《孙中山选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自民国肇造顾:回头看 |
B.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传:传播 |
C.邹君海滨…丐序于予丐:求,请求 |
D.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视:考察,察看 |
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孙中山深切忧愤的一项是
A.①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②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 |
B.①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②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
C.①环顾国内,贼氛方炽②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 |
D.①而予三十年前…其不获实行也如故②而徒感慨于其遗事 |
下列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首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革命党人中也没有司马迁那样的大手笔。 |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腐朽无能,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
D.有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
将文言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文。
(1)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2)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3)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都:大概 |
C.蔓难图也。图:对付 |
D.国不堪贰。贰:从属二主 |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辟害。将焉取之。 |
B.国之害也。君之所知也。 |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以乱易整。 |
D.公闻其期曰。其真无马邪?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
C.当公子吕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武姜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了城门。 |
请将下面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译文:
(2)厚将得众。
译文:
(3)公伐诸鄢。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