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材料反映巴黎公社()
A.财政困难,倡导勤俭节约 | B.委员们具有“公仆”意识 |
C.坚决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
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
C.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 D.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
有人指出:权力的虚化,为英王赢得国民的爱戴而非痛恨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在贵族政治早已没落的大背景下仍然较好地维持了王室的形象,赢得了多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这实质上反映出()
A.“统而不治”暂时维护了英国贵族政治 | B.英国贵族政治出路在于维护王室尊严 |
C.“统而不治”使君主制获得新的发展 | D.英国王室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爱戴 |
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 B.推动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恢复 |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矛盾 |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说:“到1997年还有13年,从现在起要逐步解决好过渡时期问题……”此后“解决好过渡时期问题”的关键是()
A.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重要共识 |
B.中英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
C.中葡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正式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