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会父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次少之。
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横线的字在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坐是沉滞者累年 ②停车坐爱枫林晚
③可觅千斛米见与 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坐是沉滞者累年”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 )
A.“屡被谴黜”“乡党以为贬议” |
B.“寿独不为之屈”“屡被谴黜” |
C.“会父忧,有疾,使婢丸药”“乡党以为贬议” |
D.“蜀平” |
“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
A.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推究实情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
B.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按原本情况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
C.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按原本情况还不至于被贬废。 |
D.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废。 |
“会父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
A.恰逢父亲忧伤,自己又有病,就让女仆做药丸,朋友前去看到了这些,(于是)乡里人对他的评价很低。 |
B.看见父亲忧伤,又有病,就让女仆做药丸,朋友前去看到了这些,(于是)乡里人对他的评价很低。 |
C.恰逢父亲去世,自己又有病,就让女仆把药做成丸状,朋友前去看到了这些,(于是)乡里人对他的评价很低。 |
D.看见父亲去世,自己又有病,就让女仆把药做成丸状,朋友前去看到了这些,(于是)乡里人对他的评价很低。 |
(5)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反映了陈寿撰史的态度有欠严肃、公允,有挟私报复之嫌。 |
B.交代了陈寿低评丁仪、丁暠及诸葛亮、诸葛瞻的原因。 |
C.评价诸葛亮、诸葛瞻有别于丁仪、丁暠,褒贬不同,侧重各异。 |
D.陈寿客观记载了诸葛亮、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就少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孝景初即位,为詹事。太后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孝景时每朝议大事,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自引谢病,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遂不用。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
魏其、武安俱好儒术,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及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宁可以让邪让:推辞。
B.太后岂以为臣有爱爱:喜爱,偏爱。
C.有如两宫螫将军螫:同“蜇”,加害。
D.窦婴亦薄其官薄:轻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②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①则妻子毋类矣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说明魏其有将相之才德的一组是
A.①令列侯就国,除关 ②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
B.①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 ②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C.①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 ②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D.①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 ②每朝议大事,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魏其侯在孝景朝为官期间先后二次托称生病离职,一次是因受太后憎恨,一次是因多次为栗太子争辩而没有效果。
B.梁人高遂能成功地说服窦婴出山回朝,主要是因为他指出了窦婴因栗太子事件而谢病不朝的做法客观上表明他在张扬皇帝的过失,这可能会给他一家带来灾祸。
C.武安侯本来想自己当丞相,但后来他认识到自己比不上魏其侯,就向太后举荐魏其侯为相,而自己甘愿当太尉,这说明他有让贤的美德。
D.魏其侯任丞相后,与武安侯等推行儒术,振兴太平政治,命令列侯返回各自的封地,废除关禁,开除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员中品德不好的人的族籍,因此受到不愿回国的列侯的诽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将军自引谢病,屏闲处而不朝。
(2)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尝谓所亲曰:“丈夫遭遇,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仕隋为殿内直长,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拊其床谓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1]末,为马邑丞。高祖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变,传送江都。至长安,道梗。高祖已定京师,将斩之,靖呼曰:“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义士乎?”秦王亦为请,得释,引为三卫。武德四年九月,舟师叩夷陵,铣[2]将文士弘以卒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不可,士弘健将,下皆勇士,今新失荆门,悉锐拒我,此救败之师,不可当。宜驻南岸,待其气衰乃取之。孝恭不听,留靖守屯,自往与战,大败还。贼委舟散掠,靖视其乱,纵兵击破之,取四百余艘,溺死者万人。即率轻兵五千为先锋,趋江陵,薄城而营。破其将杨君茂、郑文秀,俘甲士四千。孝恭军继进,铣大惧,檄召江南兵,不及到,明日降。靖入其都,号令静严,军无私焉。或请靖籍铣将拒战者家赀以赏军,靖曰:“王者之兵,吊人而取有罪,彼其胁驱以来,藉以拒师,本非所情,不容以叛逆比之。今新定荆、郢,宜示宽大,以慰其心,若降而籍之,恐自荆而南,坚城剧屯,驱之死守,非计之善也。”止不籍。由是江、汉列城争下。乃度岭至桂州,分道招慰。酋领冯盎等皆以子弟来谒,南方悉定。裁量款效,承制补官。得郡凡九十六,户六十余万。诏书劳勉,授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即率兵南巡,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意。远近欢服。
御史大夫萧瑀劾靖持军无律,纵士大掠,散失奇宝。帝召让之,靖无所辩,顿首谢。帝徐曰:“隋史万岁破达头可汗,不赏而诛,朕不然,赦公之罪,录公之功。”乃进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户至五百。既而曰:“向人谮短公,朕今悟矣。”加赐帛二千匹,迁尚书右仆射。
注:[1]大业:隋炀帝杨广年号 [2]铣:萧铣(583—621)隋末起兵,自称梁王,次年称帝,后兵败降唐,被杀于长安。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师叩夷陵叩:攻击。B.贼委舟散掠委:登上。
C.薄城而营薄:逼近。 D不容以叛逆比之比:和……一样对待。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丈夫遭遇 B. 士弘健将 C. 所过问疾苦 D. 宣布天子恩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与语孙、吴者蹇叔之子与师
B.秦王亦为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破其将杨君茂、郑文秀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若降而籍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靖能让“远近欢服”原因的一组是
孝恭军继进,铣大惧,檄召江南兵,不及到,明日降
靖入其都,号令静严,军无私焉
今新定荆、郢,宜示宽大,以慰其心
酋领冯盎等皆以子弟来谒,南方悉定
诏书劳勉,授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即率兵南巡,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
A.(1)(3)(5) B.(1)(4)(6)
C.(2)(3)(6) D.(2)(4)(5)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素有大志,原任隋朝殿内直长。他不愿做只知背诵经书章句的儒生,而立志有所作为。吏部尚书牛弘、左仆射杨素都赞赏他的才干。
B.李靖敢于直言。唐高祖李渊原为隋朝重臣,后以攻打突厥的名义募兵,李靖觉察出他有夺取天下的野心,报告隋朝廷,说有紧急事变。后来李渊攻下了隋都城,准备杀死隋皇帝,而李靖大声疾呼,坚决反对。
C.李靖指挥作战有方。赵郡王李孝恭急于要击败萧铣部将文士弘,而李靖不同意,认为对方兵精将良,集中了全部的精锐兵力背水一战,应该避其锐气,待对方士气衰竭后再进军。
D李靖功高而锋芒不露。有人弹劾李靖,说他治军不严,怂恿士兵大肆掠夺财宝珍物,皇帝召他进殿并责备他,可是李靖并不为自己辩解,只是叩首认错。后来皇帝不但没有惩治李靖,反而赏赐并重用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氐贼李乌奴作乱,攻白马,公则固守经时,矢尽粮竭,陷于寇,抗声骂贼。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公则伪许而图之,谋泄,单马逃归。梁州刺史王玄邈以事表闻,齐高帝下诏褒美。
迁扶风太守,母忧去官。顷之,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构乱,公则率师进讨。事平,迁武宁太守。在郡七年,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郢城平,高祖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受命先驱,径掩柴桑。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京邑。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不赖焉。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几中吾脚。”谈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乃退。
湘州寇乱累年,民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伐,以公则威名素著,至京师,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遘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途疾苦,岂可僶俛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乃反。疾卒于师,时年六十一。高祖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谥曰烈。
公则为人敦厚慈爱,居家笃睦,视兄子过于其子,家财悉委焉。性好学,虽居军旅,手不辍卷,士大夫以此称之。(选自《南史》(卷55,列传45),有删节)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忧去官忧:忧虑,担心
B.高祖勒众军次于沔口勒:统率
C.士大夫以此称之称:赞扬
D.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见:被
18.下列句子中,表现杨公则“忠烈”的一组是(3分)
陷于寇,抗声骂贼②资无担石,百姓便之
③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④马革还葬,此吾志也
⑤遂强起登舟⑥虽居军旅,手不辍卷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乌奴叛乱时,杨公则弹尽粮绝被抓,但仍不屈服,假装答应与其共事,最终骑马逃回。
B.杨公则所率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林面对敌人的突袭,能够沉着应战,从而取得了胜利。
C.杨公则对百姓轻刑薄赋,人口发展很快。在选用人才上,他不允许用钱买官,而是征用州郡的大姓做官,得到了高祖的肯定。
D.在北伐时,杨公则接受命令带病出征,立志要马革裹尸还。在战争中打败了敌人,最后在军中病逝,齐高祖当天就为他的去世而哀悼。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乌奴壮之,更厚待焉,要与同事。
(2) 为政虽无威严,然保己廉慎,为吏民所悦。
(3) 今国家不以吾朽懦,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
阅读《论语》中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1)丈人“止子路宿”,而且“杀鸡为黍”招待子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有人认为这话是说丈人自己,也有人说是批评孔子,你同意哪种意见?理由是什么?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24.(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