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语段,回答小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①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②。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③,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
【注】①膂:脊骨。②瘳:病愈。③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①隆起而                   ②又三日,拇指大握:
以善药:                   ④始以为不治: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之”字的指代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指代“祸患”)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一位健壮的人,因手指上生了一个小疹子,不及时求医,险些送命的事例。
B.郑君确定了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但是看的人都笑他,所以他对此很担忧。
C.文章以小见大,引喻恰当,娓娓而谈,颇有警示作用。
D.本文告诉我们: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1)足恭:一说是两只脚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刘超,字世瑜,琅邪临沂人,汉城阳景王章之后也。(1) 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焉。父和,为琅琊国上军将军。超少有志尚,为县小吏,稍迁琅琊国记室掾。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恒亲侍左右,遂从渡江,转安东府舍人,专掌文檄。相府建,又为舍人。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超自以职在近密,而书迹与帝手笔相类,乃绝不与人交书。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食邑七百户,转行参军。
中兴建,为中书舍人,拜骑都尉、奉朝请。时台阁初建,庶绩来康,超职典文翰,而畏慎静密,弥见亲待。加以处身清苦,衣不重帛,家无儋石之储。每帝所赐,皆固辞日:“凡陋小臣,横窃赏赐,无德而禄,殃咎足惧。”帝嘉之,不夺其志。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常年赋税,主者常自四出诘评百姓家赀。至超,但作大函,村别付之,使各自书家产,投函中讫,送还县。百姓依实投上,课输所入,有逾常年。入为中书通事郎。咸和初,遭母忧去官,衰服不离身。(2) 朝夕号泣,朔望辄步至墓所,哀感路人。
及苏峻谋逆,超代赵胤为左卫将军。时京邑大乱.,朝士多遣家人入东避难。义兴故吏欲迎超家,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及王师败绩,王导以超为右卫将军,亲侍成帝。帝时年八岁,虽豳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温峤等至,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后王导出奔’超与怀德令匡术、建康令管旆等密谋,将欲奉帝而出。未及期,事泄,峻使任让将兵入收超及钟雅。帝抱持悲泣曰:“还我侍中、右卫!”任让不奉诏,因害之。(3) 及峻平,任让与陶侃有旧,侃欲特不诛之,乃请于帝。帝曰:“让是杀我侍中、右卫者,不可宥。”由是遂诛让。及超将改葬,帝痛念之不已,诏迁高显近地葬之,使出入得瞻望其墓。追赠卫尉,谥日忠。超天性谦慎,历事三帝,恒在机密,并蒙亲遇,而不敢因宠骄谄,故士人皆安而敬之。
(节选自《晋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贰:离心,背叛,这里用作名词。
B.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渐:逐渐,慢慢地
c.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寻:不久
D.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遇:遇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①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②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
B.①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②故士人皆安而敬之
C.①寻出补旬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 ②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
D.①家无儋石之储②虽幽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超在做舍人时,因为自己的笔迹与皇帝的相似,所以从来不与别人有书信往来,每逢休假时也闭门不出,不接待宾客。
B.刘超家里非常清苦,可每逢皇帝赐与他东西,他都坚决推辞。皇帝对他大加赞赏,但却不改变自己的做法,仍然赏赐给他。
C.刘超在句容任上时,改变以前主者亲自估评百姓家财的做法,让百姓自报家产,这样所征收的赋税反而比往年多。
D.苏峻叛乱时,刘超和匡术、管旆等秘密商议带着皇帝逃跑,没到日子,事情泄漏,被苏峻的部将任让捉去杀害了。

《论语》选段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以上三则材料中,孔子从哪些角度来论述“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刊、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
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培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洪亮吉《治平篇》)
对下列句了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看见
B.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啻:止
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计:考虑
D.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度:测量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以一人生三计之
移种民以居之
C.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
吾知其居仅仅足
D.疆土之新辟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先从正面阐述治平之世人口繁衍激增势必造成供给不足、生活困难的道理。
B.作者采用例主法进行论证,以一家人口繁衍的情况为例,说明田屋由“宽然有余”到不足的事实。
C.在文中,作者驳斥了“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的说法;回答了“天地有法乎”、“君相有法乎”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D.文章以“乐”字句开头,以“虑”字句结束,首尾呼应,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