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引用的文学形式依次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 B.楚辞、唐诗、宋词 |
| C.宋词、唐诗、楚辞 | D.唐诗、宋词、元曲 |
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
|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
| 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 A.近代化的趋势 |
| B.自由平等精神 |
|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
|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
| 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
| 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
| 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
1962年,邓小平借用四川农村俗语“黄猫(亦作‘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重提“猫论”,其意图主要是
| A.肯定四川、安徽农民自发推行包产到户 |
| B.推广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责任制 |
| C.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 D.强调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
|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 C.发展非公经济 |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