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 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 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 |
| 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 |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犁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 A.专制制度的衰落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 C.西方文明的影响 | D.抑商政策的松动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休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就中国古代某制度评论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指
| A.世卿世禄制度 | B.察举制度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度 |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
| 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
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事件是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 C.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 D.中国加入联合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