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趴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而煤的供应停止,没有电,使得许多企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德国进入真正的冬天。
材料二 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1)依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德国进入真正的冬天”。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教材必修一146页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时政评说》
材料三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2)美国实施“冷战”政策有何具体表现?
(3)材料三中所说的“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美国能否建立单极世界?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笫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据材料一,指出沙皇俄国“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所釆取的变革措施和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淝河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后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二: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的财富。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
——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工业革命催化了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己自主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资本主义殖民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回答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何时?产生了哪些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
——冯桂芬(早期维新派)《制洋器议》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中李鸿章、冯桂芬、孙中山等人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为此,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提出了什么主张?
(2)在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分析中,哪一种分析更符合史实?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古希腊是人类最美好的童年。
——马克思
材料二罗马以前,整个古代世界都有一个视觉盲区,不知道“私人”的存在。即使希腊人的公民资格,也只是从城邦分享什么,而不是在城邦之外拥有什么。后来罗马人由于面对商品经济中私人交往的过于活跃,不得已,第一次将整个法律体系区别为“公法”与“私法”,这却开启了古代世界最有价值的一场革命,当时谁也没有在意……到了1649年英国革命,两次内战确实乏善可陈,最有意思的章节是在1688年,赶走了一个国王,却迎回了这个国王的女儿、女婿……开创了权力不流血更迭的惯例……而美国人自己却认为……1775年至1785年动枪动炮是革命,但是1787年宪法制定以及伴随宪法在全民投票中发生的政治辩论,则更是革命,而且是更重要的革命。
——朱学勤《这一千年的革命》
材料三在最近一千年里,以法语和汉语呼喊的革命最为频繁。法国是革命的地震多发地带,时不时山呼海啸……我曾经给这个热爱革命的文学帝国偷偷算过一笔:1789年以来,平均每一代人不是搞一场宪法危机,就是亲历一场起义。
——朱学勤《这一千年的革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人类最美好的童年”的含义是什么?
(2)古希腊时期果真是“人类最美好”的时代吗?请以雅典为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为什么说罗马法“开启了古代世界最有价值的一场革命”?
(4)材料三所言近代法国和中国是“革命的地震多发地带”的共同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