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
同舟共济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近邻。但是,两国之间连年发生战争,彼此仇恨很深。有一次,吴、越两国的一些百姓同乘一条大船渡江。船行驶到江心,忽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船随时都可能翻掉,情况非常危险。这时,两国的百姓忘掉了仇恨,齐心协力,相互帮助,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终于战胜了风浪,安全地到达了对岸。
辨字组词。
连(    ) 邻(    ) 争(   )
联(    ) 领(    ) 睁(   )
反义词。
危险——(    ) 忘掉——(    )
造句。
齐心协力——                                                                
从哪儿看出情况非常危险?用“~~~~”标出。
他们为什么能安全到达对岸?
                                                                                
这个成语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选择恰当的名言、警句填写在横线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逢佳节倍思亲。
(1)从此以后,小军不再沉迷于各种游戏,不再浪费时间,而_____________,也成为他的座右铭,用来不断地激励和鞭策自己。
(2)来自亚洲各国的运动员齐聚广州____________参加第十六届亚运会,羊城人民喜迎四方宾朋。
(3)老人后悔年轻时的努力不够,以至事业无成,这正印证了中国的警句:_________________。
(4)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读多练,正如古人说的: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领养
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住在楼上的一间卧室里。一天夜里,房子突然起火了,奶奶在抢救孙女时不幸被火烧死了。大火迅速蔓延,一楼已是一片火海。
  火焰已经封住了所有的进出口。小女孩出现在楼上的一扇窗口,哭喊着救命。邻居已呼叫过火警。人群中传布着消息说:消防队员正在扑救另一场火灾,要晚几分钟才能赶来。人们只能无可奈何地站在外面观望,着急。
   突然,一个男人扛着梯子出现了,梯子架到墙上,人钻进火海之中。他再次出现时,手里抱着小女孩。孩子交给了下面迎接的人群,男人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调查发现,这孩子在世上已经无亲无故了,几周后,镇政府召开群众集会,商议谁来收养这孩子。
   一位老师愿意收养这孩子,说她能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个农夫也想收养这孩子,他说孩子在农场会生活得更加健康惬意。其他人也纷纷发言,述说把孩子交给他们抚养的种种好处。
   最后,本村最富有的居民站起来说话了:“你们提到的所有好处,我都能给她,并且能给她金钱和金钱能够买的一切东西。”
   自始至终,小女孩一直沉默不语,眼睛望着地板。还有人要发言吗?”会议主持人问道。这时,一个男人从大厅的后面走上前来,只见他步履缓慢,似乎在忍受着痛苦。他径直来到小女孩的面前,朝她张开了双臂。人群一片哗然。他的手上和胳膊上布满了可怕的伤疤。
   孩子叫出声来这就是救我的那个人她一下子蹦起来双手紧紧地抱住了男人的脖子就像她遭难的那天夜里一样 她把脸埋进他的怀里,抽泣了一会儿,然后,她抬起头,朝他笑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
写反义词:迅速——()消失——()
写近义词:抽泣——()惬意——()
(2)在文中找出现对应意思的词语天灾括号里。
①互相依靠着度日。()
②从开始到终了;从开始到最后。()
③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④形容一言不发。()
(3)给画横线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4)填空。
一位老师想收养这个孩子的理由:

一个农夫也想收养这个孩子的理由:

本村最富有的居民想收养这个孩子的理由:

(5)当那个步履缓慢的男人出现时,小女孩死命抱住男人的脖子是因为: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过门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门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把自己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A)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B)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都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人生的悖论呢?
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1)联系短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
软起首:
唯唯诺诺:
(2)给短文取个合适的题目,填在前面横线上。
(3)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划线词语“低头”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第四自然段中的(A)、(B)两句的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5)年轻人打了主考官,反而被录用了,为什么?


(6)读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试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卖火柴的小女孩(节选)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放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奇怪)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在短文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①画线句子中“不过她没注意这些”中的“这些”是指她金黄的长头发很美丽。她“没注意这些”是因为()。
①她一向很美丽。②她闻到烤鹅的香味。③她又冷又饿,只想把火柴卖出去。
②女孩幻觉温暖的大火炉是因为()。
①她过惯在温暖的大火炉旁的生活。②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
③她手里有火柴,可以点燃大火炉。
(3)根据“她的一双小手……”一节内容,将下面4个词语按小女孩的心情变化的顺序重新排列。
惊喜失望犹豫满足
→②→③→④
(4)用“﹏﹏﹏”画出描写小女孩幻觉的句子。
(5)文中“哎,怎么回事呢?”是指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培培的脸又红了
教室里,墙上的钉子掉了,大家想把它钉上。培培想到传(chuán zhuàn)达室的赵爷爷那里有把锤子,就跑去借。
培培猛地推开传达室的大门,大声喊:“借把锤子!借把锤子!”赵爷爷看了他一眼,不作声。
培培的脸憋得通红。他慢慢地走回教室,低着(zhe zháo)头对同学们说:“没……没借着(zhe zháo),赵爷爷不理我。”
丰丰拉着培培的手说:“走,咱们一起去借吧。”
他俩(liǎ liǎn)走到传达室门口,丰丰先敲了敲门,得到赵爷爷的同意,才轻轻推开门走进去。他笑眯眯地说:“赵爷爷,把锤子借给我们用一用,行吗?”
赵爷爷点点头,打开工具箱,把锤子递给了丰丰。丰丰说:“谢谢你!”
这时,赵爷爷看了培培一眼,培培红着脸羞愧地低下了头
后来,培培去还(hái huán)锤子,他学着丰丰的样子,说:“赵爷爷,锤子还给您(nín ní),谢谢您啦!”赵爷爷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培培也是个好孩子!”培培的脸又红了,红得像一朵花。
(1)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同意()羞愧()
(3)为什么赵爷爷把锤子借给丰丰,却不借给培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划出描写培培三次脸红的句子,回答培培每次脸红的原因。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读划“——”的句子,想象此时“赵爷爷”“培培”各在想什么。
“赵爷爷”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培培”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①本文说明培培知错必改,是个好孩子。()
②本文赞扬了丰丰对老人有礼貌的品质。()
③本文说明赵爷爷教育孩子有方法。()
(7)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