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道: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应该是
A.实现共产主义 |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C.获得“面包”与“和平” |
D.建立苏维埃政权 |
央视《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描述道:一个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
A.提出了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B.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C.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
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 |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句话是对井冈山特点的高度概括。下列“红”事件发生在井冈山的是
A.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 B.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
C.彭德怀建立湘赣革命根据地 | D.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能不好。”为此,资产阶级革命派
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成立同盟会 |
C.发动护法运动 | D.发起新文化运动 |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