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它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埃及传染给非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下列各项对“烂苹果理论”理解不准确的是( )
| A.为战后的美国遏制战略造势 |
| B.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如出一辙 |
| C.主张加强合作应对恐怖主义 |
| D.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苏博弈的缘起 |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
|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
宋明儒学思想家对如何约束个人行为,有不同回答。一个主张“主人在外面”,一个主张“主人在里头”。下列反映了“主人在里头”的主张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
| B.“制天命而用之。” |
|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
|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
|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
|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
|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
|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
|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
|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