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外活动中,老师演示了如图甲所示的趣味实验﹣﹣"魔棒生烟",该实验原理的微观示意图如乙图所示。
(1)白烟成分NH 4Cl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2)图示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实验中,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并未接触即产生白烟,说明 (请从分子角度说明原因);
(4)根据乙图可得出化学反应前后 种类不变的结论(选填"分子"或"原子")。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能源,所用的氧气从空气中获得的方法是 。空气中的氧气按体积计算,大约是空气总体积的 。氢气可用天然气制取,这种方法制取的氢气中往往混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为了证明混合气体中H 2、CO 2、CO三种气体都存在,一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以下实验。
【阅读提示】
①实验前,装置内的空气已排尽。
②实验过程中的尾气已处理。
③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吸水后变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装置的作用是 。
(2)C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
(3)E装置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证明氢气存在的实验现象是 。
(5)另一小组同学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把其中的E装置换成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仿照上述实验过程,通过定量的方法确定一氧化碳存在,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注:反应生成的水蒸气被D装置完全吸收,不考虑其他水蒸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前C装置玻璃管内固体总质量/g |
m 1 |
实验后C装置玻璃管内固体总质量/g |
m 2 |
实验前D装置总质量/g |
n 1 |
实验后D装置总质量/g |
n 2 |
利用如表数据,计算出能证明CO存在的质量关系是 。(用m 1、m 2、n 1、n 2表示)
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分别是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为了鉴别它们设计如下鉴别方法:先把两瓶溶液分别贴上标签A、B,然后进行实验。
加入的试剂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方法1 |
锌粒 |
A中无明显现象 B中产生气泡 |
A是 溶液; B是 溶液 |
方法2 |
碳酸钠溶液 |
A中 ; B中 。 |
化学小组同学对方法2进一步探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溶液C和溶液D混合,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1)若有气泡产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有沉淀产生,通过现象可推出溶液C中的溶质是 ;
(3)若无明显现象,混合物E中所含溶质种类最多时,写出所有溶质的化学式 。
我国制碱工业采用联合制碱法生产纯碱,其反应原理如下:
NaCl+NH 3+H 2O+CO 2═NaHCO 3↓+NH 4Cl 2NaHCO 3 Na 2CO 3+H 2O+CO 2↑
【资料阅读】
①通常情况下,浓氨水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
②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能吸收二氧化碳。
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联合制碱法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关闭K 1,先打开K 2通入NH 3,调节气流速率,待其稳定后,再打开K 1通入CO 2。
Ⅱ.待三颈烧瓶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关闭K 2停止通入NH 3;一段时间后,关闭K 1停止通入CO 2。
Ⅲ.将三颈烧瓶内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将滤出的固体洗涤、低温干燥,得到碳酸氢钠固体。再将其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即得纯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B装置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 。
(3)D装置中生石灰的作用是 。
(4)C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作用除了随时添加饱和食盐水,还有 作用。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浸有稀硫酸的棉花团,其目的是 。
(5)关闭K 2停止通入NH 3,还要继续通入一段时间CO 2,其目的是 。
(6)写出副产品氯化铵和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相关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仪器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若要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装置对应的字母,下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若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验满方法是 。
实验小组将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钾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了滤液M,同学们对滤液M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如下:
【猜想与假设】①含有KOH;②含有 ;
③含有KOH、K 2CO 3; ④含有KOH、K 2CO 3和Ca(OH) 2。
【设计与实验】
(1)大家认为猜想 一定不正确,其原因是 。
(2)甲同学取滤液M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的 ,不产生气泡,则猜想③不正确。
(3)乙同学依据甲同学的实验结论继续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取一定量滤液M于试管中,加入 溶液 |
|
猜想②成立 |
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与反思】
若将滤液M直接倒入下水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