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南瓮河﹣﹣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
①南瓮河湿地类型多样:有森林湿地、灌丛湿地、沼泽湿地、草丛湿地和岛状林湿地。丰富的湿地类型孕育出惊人的动植物种类﹣﹣这里有植物80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49种,鸟类216种,两栖动物及鱼类44种,基本涵盖了大兴安岭寒温带原始林区内所有的陆生和水生生物物种,堪称研究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的天然基因库。
②"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这句话生动、夸张而又幽默地呈现了上世纪50年代开发北大荒时原始、充裕、丰饶的自然景观。在今天依旧圣洁如处女地般的南瓮河湿地保护区,我们还能看到当年类似的景象:小心驱车在保护区内,狍子在道旁若无其事地觅食,丝毫不介意我们的冒犯,兴之所至,还跟我们的汽车赛跑。禽鸟随处可见,那些只能在教科书上翻看到的珍禽,在这里能让你大饱眼福。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甚至看到了一只珍稀的有锋利脚爪却不善飞行的花尾榛鸡(俗名"飞龙")。
③在南瓮河,最多的陆生动物是驼鹿。在"土著"的鄂伦春人的传说里,驼鹿被奉为神明,称为"东方神鹿"。驼鹿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鹿科动物,成年驼鹿体长2米多,体重超过400公斤。虽然体型巨大,但它的行动并不笨拙,你想象不到,它能以55公里的时速连续跑上几个小时,它还能在60厘米深的积雪里活动自如。作为"神鹿",驼鹿居然还擅长游泳和潜水,它们能一次性游泳超过20公里,甚至能潜入五六米深的水底觅食。
④除了驼鹿,貂熊是南翁河另一种非常珍稀的动物,科学家已经把它列入了濒危动物保护名单。在整个中国,貂熊的数量仅存不到200头,就算是在貂熊最主要的栖息地大兴安岭,如今也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貂熊的体型介于貂与熊之间,擅长奔跑、游泳和攀爬,因此有"飞熊"之称。
⑤雪兔或许是南瓮河最有趣的动物了。它的眼睛实在有点"奇葩",不仅很大,两眼间的距离还像银河一样宽,弄得它要"摇头晃脑"才能校准距离,看清前方物体。所以在遇到危险而疾速奔跑时,雪兔常常因来不及转动头部而一头撞到大树或岩石上,上演"守株待兔"的悲催。但上帝还是公平的,在"欺负"雪兔的同时,上帝也给了雪兔一件漂亮而实用的外衣﹣﹣会变色的皮毛。每到冬季,雪兔的毛色会变得雪白,融在银装素裹的冰天雪地里;而到了春天,毛色又逐渐变深,藏于在灌木、草丛中,与周边景色会浑然一体。
⑥湿地也是鸟的天堂。每年春季,当冰雪消融,万物复苏,食物资源渐长渐丰的时候,蛰伏一冬的留鸟和从远方归来的候鸟便会陆续出现在南瓮河湿地上,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和繁衍。这时南瓮河的主人公个个盛装,参加这美丽的盛宴:白鹳、白鹤、丹顶鹤或形只影单,或成群结队地掠过水草丰茂的沼泽;鸳鸯、大天鹅在平静的湖面上情意绵绵地诉说衷情;黑嘴松鸡、花尾榛鸡低声鸣叫,翻开化冻的土壤找寻美味的佳肴;头顶上,金雕、猛鸮长啸着划过长空,消失在天际……
(1)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
南瓮河湿地动植物种类丰富,涵盖了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内所有的陆生和水生生物物种。 |
B. |
貂熊是南翁河非常珍稀的动物,它擅长奔跑、游泳和攀爬,有"飞熊"之美誉。 |
C. |
雪兔常常因来不及转动头部而在快速奔跑中撞到物体,上演"守株待兔"的悲剧。 |
D. |
每年春季,南翁河湿地就会陆续出现留鸟、候鸟,它们在此开始新一年的生活和繁衍。 |
(2)鄂伦春人称驼鹿为"东方神鹿",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东方神鹿""神"在哪里?
(3)第②段中"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有一旅游公司拟把南瓮河湿地开发成湿地公园,这一举动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学校因此举办以"南瓮河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的辩论会。现请你以反方的身份,结合文章有关内容,针对正方观点,陈述你的反驳理由。
正方观点:我们建南瓮河湿地公园,既能近距离接触珍稀物种,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能在这里旅游休闲,满足人们高品位的生活追求,同时又带动经济的发展。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反方观点: 。
亲爱的向日葵
朱成玉
五一假期里,二妮儿的老师给她们留了特别的“作业”——做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什么算是有意义的好事呢?她现在可没心思想这些,因为她马上就要辍学了。
几天前,本来就贫寒的家里遭了灭顶之灾:父亲在工地上摔成了残疾。顶梁柱倒了,全家人都靠着母亲一个人捡破烂维持着生计。她想,她不能再给家里增添负担了,她要去找活儿干,替母亲分担一点苦累。
既然我还是学生,那就该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啊。她决定去做一件有意义的好事。
最后,她把目标锁定在一个孤寡老人身上。
那是个奇怪的老人,她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女,他的院子每天都是死气沉沉,不见他出来遛弯儿,也不见他和人来往,把自己与这个世界完全隔绝开了。她想去帮他打扫打扫卫生,说说话啥的,这也该算是有意义的吧,毕竟在帮一个老人寻找一点快乐。
她说明了来意,老人很是欢喜,老人说,你不用帮我干活,你只要在我的院子里玩耍就好,我就能感觉到快乐了。
对于老人来说,二妮儿就像一只欢快的麻雀,顿时让他的院子热闹起来。二妮儿也感到老人很是亲切,像极了过世的爷爷。渐渐地,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她为老人带去了欢乐,每天陪他说话,捉迷藏。二妮儿还把自己辛苦攒下的10多元钱都用到了他的身上。她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个陌生的老人感到亲切,冥冥之中,他们好像有种牵扯不断的关联。她只想给他带去一丝快乐。但老人似乎并不缺钱,他总要给二妮儿一些零花钱,但二妮儿一次也没有要。
每天,看着二妮儿在他的院子里晃动的身影,就是老人最快乐的时光。
她心底的心事只能和老人说,她和他讲学校里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和他讲自己就要辍学了,说这些的时候,二妮儿的心底泛起一阵酸楚,眼底明显地泛着泪光。
老人安慰她说,别难过,一切都会过去的,你一定要坚强乐观地把眼前的困苦挺过去。
老人给了她一把向日葵的种子,对她说,去吧,把这些种子种到那个墙角去,等秋天的时候,我们就有瓜子嗑了。
她在院子里忙活开来,从种下向日葵那一刻起,她的心便被某种神秘的东西拴住了,她甚至开始盼望,向日葵早日绽开笑脸。
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的笑脸呢?她问老人。
现在就开了,老人开玩笑说,你就是我的向日葵。
她灿烂地笑着,忘了明天是上学的日子,也是她永远离开学校的日子。
时光不会停止,哪怕你拿生命去贿赂,它也不会停下一秒。但奇迹会发生,它让无常的人世变得多么奇妙而美好!
就在二妮儿辍学的三个月之后,她收到了一封寄自韩国的信:
亲爱的向日葵!
你好。当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在韩国了。儿子们来接我很多次,我都没有来,但这次我来了,因为是你使我改变了想法。你的快乐感染了我,使我本来要荒芜掉的生命重新焕发了活力,我想,哪怕只剩一天,我也要快乐地活着。现在,我和儿女们在一起,我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回去了。你替我照看下我的房子吧,向日葵成熟了,你别忘了去摘啊!另外我以你的名义存了一笔资金,用来资助你上学,直到你大学毕业。
最后,祝你永远快乐!
一个因为你而感到幸福的老人。
二妮儿的手微微地颤动着,她向老人的院子奔跑过去,院门没有上锁,她知道,那是老人给她留的门。
向日葵长高了,渐渐高过院墙,那一张张笑脸无比灿烂。她站在那些向日葵下,抬头仰望着那些光灿灿的笑脸,忘了自己,也有一张向日葵的笑脸,镀着阳光的金色。
她想给老人写封回信,可那些感谢的话,对于她和他来说,会显得多么蹩脚啊。忽然间她想到了,等向日葵成熟了,她要把葵花籽为老人寄去,除此,什么都不用说。她知道,老人会懂得,这几粒葵花籽所代表的全部语言。
二妮儿握紧拳头,为自己的想法激动不已!
加油啊!她和那几棵向日葵,在灿烂的阳光下,相互鼓励着。
(《意林·原创》2011年第7期)老人为什么要送二妮子向日葵的种子让她种?
第17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活动?
老人与二妮子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田野上的白发》,完成下面题目 (11分)
田野上的白发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珊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丁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丁下采,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珊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谊享一事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予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
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进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
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
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⑾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2分)
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2分)
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2分)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
D.⑾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
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阅读《会“舞蹈”的听力毛细胞》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①在美国的一个实验室里曾上演过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表演”,“明星表演家”不是人,而是在高倍显微镜下被放大许多倍的一个毛细胞,是从一只牛蛙耳朵里取出来的,细胞的顶部有一簇明显的细细的纤毛。研究人员给这位不同寻常的“舞蹈演员”配乐,从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到斯特劳斯的曲子再到披头士合唱队的音乐。
②各种音乐声此起彼伏,电子放大器将音乐声转换成一根细小的玻璃探针的震动,
用来刺激这个毛细胞,模仿耳朵受到的正常声音刺激。毛细胞顶部的纤毛或者在高音调的小提琴声中轻轻颤动,或者在震耳的锣钹鼓声中向一边歪倒,或者在摇滚乐的
声浪中弯腰萎缩,像一株遭遇飓风的小树。
③毛细胞上纤毛的“舞蹈表演”告诉我们,听力细胞上的纤毛在听觉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研究人员发现纤毛会随着声波的机械振动而颤动,机械振动产生的声波以不同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表示出不同的声音信息,听觉神经将这些信息送到大脑皮层的听力区域,大脑在瞬时之间对各种声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无论是音乐声、水龙头的滴水声,还是我们周围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
④毛细胞所起的作用很像是一种小型天线,过去人们一直猜测这种细胞在听力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理论在医学临床诊断中已经得到了证明,许多人的听力受损都与毛细胞损伤有关。
⑤人类耳蜗中只有16000个毛细胞,相比之下,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达到1亿个,所以听力细胞是非常珍贵的。噪声环境对听力细胞的损害非常大,如手提电钻的重击声,车辆的尖啸声,以及重金属摇滚乐声等都对听力细胞有极大的杀伤力。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听力损伤,如长期置身于噪声环境中,疾病,遗传因素,年老(人到了65岁以后一般都会丧失40%的听力)等,听力细胞一旦受损是无法再生的。
⑥研究人员多年来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听力毛细胞的活动情况,他们发现听力毛细胞有着两种与众不同的特性,即极度的敏感性和极快的速度。经过数千次的实验,研究人员已得出结论,听力毛细胞极其敏感。将听力毛细胞顶端的纤毛移动一个原子的位置,细胞就会有所反应。这种极短距离的移动,只能由极低的、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引起,这种移动就好比将巴黎艾菲尔铁塔的顶端移动2.5厘米那样微不足道。
⑦研究人员同时还发现,听力毛细胞的反应速度极快。听力毛细胞每秒钟能够“开”“关”2万次,有些动物的听力细胞甚至更为惊人,如蝙蝠和鲸,它们每秒钟分辨各种声音的次数可达20万次。
⑧相比之下,眼睛中的感光细胞就要慢得多了,比如,当你在看电影时,屏幕上图像每秒钟虽然只换24次,但你的眼睛会认为它们是连续发生的,每秒钟处理2万次的听力系统与我们的视觉处理能力相比要快1000倍。 (摘自《大自然探索》)仔细阅读⑤—⑧段,说说听力毛细胞有哪些特征。
第⑥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听力毛细胞一旦受损是无法再生的。请你结合文章的介绍,说说人类应如何避免听力毛细胞受损。
阅读《济南的冬天》(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共7分)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整”和“缺”似乎有些矛盾,如何
理解?“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慈善”是形容人的,用在这里形容天气有什么作用?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体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并模拟句中的修辞手法,以“春天”为话题写一句话。
阅读现代文,完成下面问题。
被遗忘的稻草
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但是这一垛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埂上了。或许是一板车拖不下了,那板车上的稻草已经装得像一座山。人们预备着过几日再来将这些稻草挑回去。
②但是那块田已耕好,油菜也栽上了,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垛稻草却仍然堆在田埂上。
③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垛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那颤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④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天地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草也长了出来。终于盼来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垛被遗忘的稻草。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稻草垫在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垛稻草!"稻草便会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适一些。然而人们留下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⑤那一垛稻草已为人所遗忘。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渐渐变得灰白。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⑥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如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却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⑦冰雪消融,堤土长出了如针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着稻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文中可以说明稻草被人遗忘了的具体内容是:
(1)
(2)
(3)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战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大雪之后,稻草“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象征着什么?
文章第⑥段写道:“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稻草都在盼望些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写“腐草中己种出了一朵油菜花”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