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秋瑾的《满江红》,完成下列各题。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 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词中“蛾眉”这里借指 。
(2)词作最后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结,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政 ①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 ②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 ③,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 ④之。……故从其四欲 ⑤,则远者自亲 ⑥;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 ⑦者,政之宝也。
(节选自《管子•牧民•四顺》)
【注释】①政:政令。2佚乐:使……安乐。3危坠:危亡。④生育:使……生养繁息。⑤欲:欲望,⑥亲:亲近。⑦予之为取:给予就是索取,即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
腰白玉之 环 |
B. 池非不深也 |
南冥者,天 池也 |
C. 委而去之 |
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 |
D.故 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 |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从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环 而攻之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
B.域民不 以封疆之界 |
以钱覆其口 |
C.民恶贫贱,我富贵 之 |
前人 之述备矣 |
D.行其四恶, 则近者叛之 |
不效, 则治臣之罪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4)两文都围绕"民心"展开议论,甲文强调①" "(用原文语句回答)比"天时""地利"更重要、乙文认为②" "(用原文语句回答)就可以赢得民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③甲文中的什么主张与"执政为民"思想是相通的?
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各题。
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 明志
②险躁则不能 治性
③年与时 驰
④非学无以 广才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意 与日去/呼尔而 与之
B.非志无 以成学/可 以为师矣
C. 夫君子之行/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淫慢 则不能励精/人 则无法家拂士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宁静/无以/致远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C.险躁/则/不能/治性
D.非学/无以/广才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5)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
(6)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诫子书》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 ① 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 ② 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 ③ 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 ④ 经其宫 ⑤ 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 ⑥ 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 "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 ⑦ 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女有 归
②盗窃乱贼而不 作
③潦 之经吾宫也利
④已 食三世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②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3)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因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节选自《朱子家训》)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 奉必须俭约
①器具 质而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②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3)文中画线句使用了怎样的说理方式,阐述了什么道理?
(4)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具现实教育意义,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河中石兽(节选)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石钟山记(节选)
《水经》云:"彭蠡 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 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 ③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 ④,北音清越,枹 ⑤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彭蠡(lí):即今翻阳湖。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fú):鼓槌。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沙为坎穴
②求之地中,不更 颠乎
③故 莫能知
④余 是以记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
(4)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