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咸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姑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断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式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来,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彩体发有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断块山的规模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浆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制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主要分布在山间盘地和河谷地带。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深远,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满大小小的城市,想往河流中下游,城市也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道有关。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1)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 、山地的形成、 、 四方面进行了说明。
(2)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请概述。
(3)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分析。
(4)文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
阅读《小巷深处》。
巷口摆着小摊就是维持着我们这个贫穷家庭的唯一希望。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但令人不解的是,我一直觉得她的生意总比别人的好,有时一天下来,竟收入十多块。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让人满意的数目。我曾经问她做生意的秘诀,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那一刻,我才知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母亲加倍的血汗啊!到了冬天—冰棍无处可卖的季节,母亲就会操起针线缝制出二十多条棉被,租给赶集的或帮工的乡民,每晚租金四毛到六毛不等。于是,整整一个冬天,母亲又忙于拆拆洗洗缝缝补补。
由于她的辛勤劳作及苦心经营,我们这个家居然也过得有声有色——饭桌上经常能见到荤菜,我衣服上的补丁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直至没有。有很多次,看着母亲太劳累,我极想帮帮她,可她总是生气地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好生读你的书去。”所以在这个家里,虽然苦点,我却被调养得像个千金小组——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知道读一些母亲不懂的书。通过选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请概括母亲“爱”我的具体表现。
第一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和 ,突出了母亲苦心经营都是为了“我”,表达了“我”
“可她总是生气地说”,母亲真的生气了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作答。
你的眼泪是一条河
李东辉
①摇曳的光影里。六十年了,多少苦涩的泪伴着逝去的岁月,在母亲的脸上流呀流,流走了母亲满头的青丝,流成了道道细密的小河。
②从出生那一天起,我就把无尽的牵挂和愁苦带给了她,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
③不满一岁的时候,我得了急性肠炎,这病在三十多年前的农村,是可以置人于死命的。当时,已经担任村支书的父亲远在几百里外的地委党校学习。母亲抱着气息奄奄的我,冲进雷电交加的茫茫雨夜,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在子夜敲开了十里外一个老中医的家门。母亲跪在老中医的面前,求他救救她的儿子。她再次用她的泪感动了上苍,我竟死里逃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④说起来,我还算给母亲争气,从小学到中学一路读过来,没让她失望。那年我参加高考竟考了个全县文科第一,母亲连夜把我的被子拆了,添一层新棉絮,灯光下,她手中的针线起起落落,点点滴滴的泪水连同那颗慈母心都缝进了那厚厚的棉被里。
⑤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一个新兴城市工作。母亲盼来的不是儿子过年归来的团圆,而是我患病住院的音讯。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抱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水湿润了我的脸。我的心里满是对母亲深深的歉意,为什么我带给你的总是流不尽的泪?我真是一个不怀好意的讨债鬼吗?
⑥在以后整整十八个月的日子里,病魔与死神将我这个不满24岁的生命当成它们手中的一根扯来扯去的猴皮筋,母亲用她带血的泪水和根根白发陪着我一道和它们较量,最终我竟奇迹般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可是它并没有空手而去,带走了我的一双眼睛。
⑦对失明的儿子,已是心碎的母亲,就如做错了事的孩子,不知如何才能不惹我发怒。黑暗中,我下意识地伸出手,她竟看见了,忙把一支烟放到我手中,然后又急急忙忙地去找火柴。我深吸一口香烟,许久才伴着一声重重的叹息吐出浓浓的烟雾。母亲又小心翼翼地开口了:“妈知道你心里难受,可我们总还要活下去!”“活,像我这样活着有啥用?”这是我几个月来第一次顺着母亲的话茬儿答言,母亲受到了更大的鼓励:“咋没用,只要你还活着,只要我和你爹下地回来能看到炕上坐着我们的儿子,我们心里就踏实,就有奔头……”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落在长出新芽的树上沙沙作响,忽觉得脸上痒痒的,用手去摸。是泪。
⑧肆虐的风暴过去了,生命之树带着累累伤痕又艰难地站了起来。在家休养了三年,我又鼓起勇气上路了,因为有母亲那句“咱要好好活!”我必须走出一条活的路来。几年来我的脚下已有一条路的雏形,尽管还不是很清晰,尽管还很狭窄,但那是我自己用脚踩出来的,是我活着的见证,这条路上有我的梦,也有母亲的泪。如果说我的生命是一条船,那么母亲的眼泪就是一条河了。
⑨母亲啊,你的眼泪真是一条流不尽的河,每当我的生命之船搁浅了,你总是用自己的生命托起我这只船,送我到远方。 ——选自《时文选粹》通读全文,概括出“我”让母亲“牵挂和愁苦”的两件事。(每件事的概括不超过30字,4分)
文章多次写到母亲的眼泪,而写“我”流泪,仅在第⑦自然段结尾一处。请分析“我”此时流泪的原因。
品析文中加点词语和划线句子。
(1)在我所住的医院,母亲踉跄着扑到我的床头,抱着我的头,泉涌般的泪水湿润了我的脸。(品析加点词,3分)
(2)母亲的生命从此成为一支被我点燃的蜡烛,再没有停止过燃烧和流泪。(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品析,3分)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何含义?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你觉得文中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作答。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
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记者许基仁、刘广、林榕)①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
②北京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选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投票中,第二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在这轮投票中,北京获得了56票,多伦多为22票,巴黎为18票,伊斯坦布尔为9票。
③在投票前各申奥代表团作陈述报告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再次重申中国政府坚定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立场。他说,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④北京在首轮投票中获得了44票,多伦多、伊斯坦布尔、巴黎和大阪分别得20、17、15和6票。大阪第一轮被淘汰。
⑤今天共有118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参加了投票。首轮实际上有104名委员投票,有效票为102张。第二轮有106名委员实际参加投票,有效票为105张。
⑥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了泪水。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
⑦何振梁在来莫斯科前接受本社记者的专访时说,现在的北京比八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填空。(1)、导语和通常是一则消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是选文的第段。
(2)从这则消息中,你可以了解到:北京于(时间)在(地点)在(会议)上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北京的竞争对手有。画横线的几个语句都用了确凿的数字,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中李岚清副总理的报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试分析第⑦段最后一句话中的“应该”一词的饱含着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的守望
①自打上大学开始,我就成了一个游子,一只风筝。我浪迹天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飞到离家万里的南方来。总想衣锦还乡,于是一年又一年地推迟
回家的行期。今年终于下定决心,带领妻儿回到相隔快20年的故乡去。
②和爹娘相见的那一刻,所有的感情和语言都化成了眼泪,四十多岁的我,竟像个孩子一样哭个不停。娘喊着我的乳名,不停地安慰我,就像我小时在外面受了委屈,她把我揽在怀里,拍着我的头安慰我一样。我就越发哭得厉害。怎么忍也忍不住。
③平静下来以后,娘便开始向我诉说这些年来家里的变化。爹和娘现在早已不住在农村。他们随着哥哥和妹妹搬来县城,又搬了几次家,才住进现在的楼房里。虽然住的是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
④娘说:“一搬三穷。不少东西都扔掉或者送人了。没有办法。”娘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她说:“你快来看,就是你早先写的那些字啊本啊,娘一点没敢动,怕你有用。”娘说着,弯下腰吃力地从床下拖出两只纸箱子来。
⑤我的心忽地一热,眼泪又涌上来。从中学时代开始迷上写作的我,那时总和娘共着一盏灯,在纸上写写划划。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曾写过些什么,自己早已忘记,但是,娘却把它们留下来了。
⑥我慢慢翻检着这些当年乱七八糟堆着现在却叠得整整齐齐已经发黄的纸片,虽然时间的先后错乱不顺,但上面的字迹仍然不断激起我对青年时代美好时光的回忆。我清楚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曾向娘交代过,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了,可以用它引火。然而,娘竟然还完好无缺地保存着它们!搬了几次家,其他都可以送人,唯有这些东西她还珍藏着,我的亲娘啊!
⑦我看着这些东西,娘就站在一边,恭恭敬敬地看着我。娘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也不懂什么叫做"文章"。但她知道我是作家,作家是写书的,写书的都了不起。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⑧"儿。有用吗?"娘在一边极小心地问我。"有,有啊!"我的亲娘啊!我用力点着头,眼泪也跟着落下来。我真的想大声地说句谢谢,可这是我的亲娘啊!
⑨在家的日子里,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些纸页一张张认真整理好,装订起来。娘见我这样,高兴得什么似的,不断地说:“我就总觉着你的这些东西有用嘛。你爹想用它卷烟,让我挡住了,我宁肯上街给他买大白纸。我就琢磨着,啥没用,写的字总会有用的!
⑩临行,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把两个纸箱留下。郑重其事地交给娘。我说,用它的时候我会回来取的。娘说:"你放心,保证一页都不会少的。”说着,又小心翼翼把纸箱放回到床底下去。
⑾现在。我重新回到了南方。但我知道,我的根永远都会留在北方。因为在那里,我的娘在守望着她的儿子,也守望着她的儿子写过字的两箱纸片。
(选自《南方日报》,作者申平。文章有改动)结合全文看,本文题为“母亲的守望”,包含着哪几方面的含义?
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特点,并说说写出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文章第③段中写到,母亲住的是城里的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这个细节在文中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文章写“我”对自己年轻时代写写划划留下的纸片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把这个变化概括出来,并简要说说出现变化的原因。
⑴ 年轻时代:;20年后回家时:;
⑵ 变化原因:你从这篇散文中读出了一位母亲什么样的情感?你能用一两句古诗文形容这种情感吗?请简要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冯骥才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大口呼吸林海中清新湿润的空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互惠互助,相依相存,这片森林也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40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作“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400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景象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太阳怎样灼热,()站到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是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呜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人们都笑起来,但无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颂歌吗?
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维也纳人与维也纳森林的关系是什么?
联系上下文,给第五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然后把序号填在括号内。
A.尽管 | B.只要 | C.即使 | D.无论 E.只有 F.特别 |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结尾句的“深层内涵”指什么?
读了本文,带给你怎样的启示?(限1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