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速度》一节内容后,同学们想探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他们用普通复印纸裁出3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甲所示的3个纸锥实验中,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用秒表多次测量每个纸锥下落的时间,取平均值后记录在表格中。

纸锥编号 |
下落高度h/m |
扇形纸片半径r/cm |
剪掉的扇形圆心角θ/° |
纸锥锥角α/° |
下落时间t/s |
1 |
1.9 |
10 |
90 |
81.9 |
2.20 |
2 |
1.9 |
10 |
135 |
71.1 |
1.84 |
3 |
1.9 |
5 |
90 |
81.9 |
2.20 |
(1)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有乙图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是 (选填"A"或"B")。
(2)分析表中数据,根据实验探究目的,你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如图丙,其中4号纸锥的锥角比5号纸锥的锥角大,如果从相同的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4号纸锥先到地面 B.5号纸锥先到地 C.两个纸锥同时到达地面
(4)如果纸锥在到达地面前作匀速直线运动,设4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 1,5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 2,则f 1 f 2(选填">"、"<"或"=")。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及导体电阻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猜想 :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
②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③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实验器材: 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开关一个,三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两只滑动变阻器(20Ω 2A、50Ω 1A),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
(1)根据图所示实物图在虚线框内画出电路图。
(2)小明按图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指针超过量程。小明操作中的错误是。
(3)小明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通过改变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测得电流、电压的值如表一。分析数据可得出猜想是正确的。

(4)小红在探究猜想③时,先将5Ω的电阻连入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与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为1.5V,并记下电流值;再分别改接10Ω、15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猜想③是正确的。实验中,小红多次移动变阻器滑片的目的是。
(5)小华在探究猜想③时,重新设计了电路,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为3V,得到了与表二相同的数据,也完成了实验探究。小华与小红的实验相比不同之处是:
。
知识拓展:
(1)小明实验时选择的是Ω电阻。
(2)小红实验时选择的变阻器规格是。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的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出现蜡烛的像,拿一只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这样既可以观察比较蜡烛和它成的像的关系,又可以确定像的;用直线把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分别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通过分析可知,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将白纸板放在像的位置,在像的一侧观察,发现白纸板上没有像呈现,说明平面镜成的是像(选填“实”或“虚”)。
小明喝牛奶时想知道牛奶的密度,于是他进行如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处,发现指针指向分度盘右侧,此时他应向端调节平衡螺母(选填“左”或“右”),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牛奶,用称得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240g。
(3)把烧杯中部分牛奶倒入量筒中,用天平称出烧瓶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天平平衡后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烧杯和剩余牛奶的总质量为g,则倒出牛奶的质量为g。
(4)读出量筒中牛奶的体积为10cm2。
(5)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 kg/m3。
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符合实验要求的电源、滑动变阻器和电流表各一个,装有适量煤油的保温容器一个(容器内部封装有电阻不变的加热电阻丝R0,R0通过导线与接线柱相连,容器盖上安装有温度计,如图所示),开关一个,秒表一个,导线若干。使用上述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在煤油没有沸腾的条件下,当煤油的质量和加热电阻丝的电阻一定时,每加热60s时间,煤油升高的温度Δt与通过加热电阻丝的电流的平方I2成正比”。
(1)在虚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在电路图中,整个保温容器只需画出其中的加热电阻丝R0,用电阻符号代替);
(2)写出实验步骤;
(3)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小卿家正在建房,房边的细沙堆上散落着几块砖,移开砖后,他发现沙面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凹痕。他认为:这些凹痕是因为砖对沙面施加的压力造成的,沙面受到的压力越大,产生的凹痕一定越深。请你只利用几块砖和表面铺成水平的沙堆,设计实验证明小卿的观点是错误的,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