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两股战 战 ,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 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 ②,悉仿生人 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 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 ④叹其技之奇妙。
(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 |
|
②不能 名其一处也。 |
|
③无不毕 肖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不能指 其一端 |
② 其一犬坐于前。(《狼》) |
B.①凡有名 者。 |
②念无与为乐 者(《记承天寺夜游》) |
C.①往往留像 于馆 |
②求石兽 于水中。(河中石兽) |
D.①余亟叹其技 之奇妙 |
②属予作文以记 之。(《岳阳楼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一)请阅读下面的三则古诗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记讽齐王纳谏》
(丙)
景公①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通“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选文(乙)出自西汉 编订的史书《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寡人之耳者 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 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 。(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
(6)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阮郎归 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了环境 的特点。
(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一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诗题。
B.颔联运用了对偶手法,以实景写作者行踪。
C.颈联写景很能代表盛唐边塞诗的特有气象。
D.尾联揭示了诗人此行路途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
(3)下面诗句不属于边塞诗的一项是
A.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D.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赠从弟(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