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冯立,是赫赫有名的清华“书神”。
冯立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读完一百本书,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从一个主题入手,或谈谈读书所得,或谈谈阅读技巧,最后还要为这一百本书评选出一个前十名的最佳榜单。《在千山万水间枕典席文》《经典的力量》《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碎与读》……这些都是冯立写在每一个“百本大关”的感悟和总结。从大一结束时制定读书计划开始,转眼已是历史系博士二年级的他完成了第十七个一百本读书计划,仔细算一下,相当于一年读二百多本书,平均三天两本。这样的速度,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望尘莫及的,更别提长期的坚持的坚持了。
在想象中,这样一个读书“大神”不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还有可能有些“呆气”。然而在咖啡馆见面时,他与所有普通的清华同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蓝色的运动上衣,鼓鼓囊囊的旧书包,梳不平的头发,略微有些胖,笑眯眯的。
当他谈及读书的缘起,也似乎有些普通。只是觉得大学过了一年有些荒废,想看看能读多少本书,没想到上大四上学期就提前完成了三年读完三百本的目标,一读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一开始他按照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生必读书单看了几本,很快就发现,人不可能按照书单一本一本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刷到某个成就而读书,读书时顺其自然的,一本接一本。如果你对某一本书感兴趣,可以找到相关的书来看,还可以找书中提到过的其他书来看,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看书的体系,找到自己搜罗好书的方式。
(1)冯立成为“书神”,不仅因为阅读量大,还因为有他自己的读书方法。你对其中哪一条印象最深?请把它写下来。
(2)许多人惊叹于“书神”冯立的阅读速度之快,但也有人对这种读速度有不同的看法。请联系下面任意一则或几则链接材料,谈谈你的思考。(不少于50字)
【链接材料】:材料一:读书方法通常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
材料二:比起读书形式和阅读数量,实在的内容和深入 的思考更重要。
材料三:好读书,不求甚解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注释】:①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必再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聘 任
西奥先生身材修长,面庞消瘦,两鬓斑白.他生性温和,平日沉默寡言.研究学术问题,他精力充沛,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
坎福特大学需要聘任一名工作人员,上百人申请这个空缺位置,西奥也递上了申请书。最后只有西奥等15人获得面试的机会,坎福特大学地处一个小镇上,周围只有一家旅馆,由于住客骤增,单人房间只好两人同住。和西奥同住的一位年轻人,叫亚当斯,足足比西奥年轻20岁,亚当斯自信心很强,且有一副洪亮的嗓音,旅客里时常可以听到他朗朗的笑声。显而易见,这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
校长及评选小组对所有的候选人进行了一次面试。筛选后只剩下西奥和亚当斯两人了,小组对聘请谁仍犹豫不决,只好让他俩在大学礼堂进行一次公开的演讲后,再行决定。演讲题目定为“古代苏门人的文明史”,演讲时间定于三天之后。
在这三天里,西奥寸步不离房间,废寝忘食,日夜赶写讲稿。而亚当斯不见有任何动静----酒吧间里依旧传出他的笑声。每天他很晚才回来,一边问西奥的讲稿进展情况,一边叙述自己在弹子房、剧院和音乐厅的开心事。
到了演讲那天,大家来到礼堂,西奥和亚当斯分别在台上就坐。直到此时,西奥才发现自己用打字机打好的讲稿不知什么时候不翼而飞了,真是惊恐万状。
校长宣布,演讲按名字字母排列先后进行。亚当斯首先出场。情绪颓丧的西奥抬头注视这亚当斯---只见他神情自若地从口袋里掏出讲稿,对着教授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开了。连西奥也暗自承认他有超人的口才。亚当斯演讲完毕,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亚当斯鞠了一躬,脸上现出微笑,回到座位上去。
轮到西奥了,他情绪非常不好。要讲的内容都在稿子上,要另开新路是不可能了。他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惟有用低沉而疲乏的声音,逐字逐句重复亚当斯刚才的演讲内容。等他讲完坐下来时,会场上只有零零落落的几下掌声了。
校长及全体评选小组成员退出会场,去讨论聘任哪位候选人。礼堂内的人仿佛对决定的结果早已有了数。
亚当斯向西奥擦过身来,用手拍了拍他的背,微笑着说道:“厄运呀,老兄。没办法,两者只选其一。”
这时,校长及小组成员回来了。“诸位先生,”校长说,“我们做出了选择----聘任西奥先生!”
所有的听众都惊呆了。
校长继续说:“让我把讨论的情况向诸位介绍一下。亚当斯先生口才过人,知识渊博,我们大家都很钦佩,我本人也为之感动。但是,请不要忘了,亚当斯先生是拿着稿子作演讲的。而西奥先生却凭着记忆力,把前者的演讲内容一字不漏地重复了一遍。当然,在这以前,他不可能看过那份讲稿的一字一句,我们缺的那项工作,正需要有这样天赋的人!”
大家陆续走出了会场。校长走到西奥面前,见西奥脸上仍然露着惊喜交集、不知所措的神情,便握着他的手,说道:“祝贺您,西奥先生,不过我得提醒您一句,日后在咱们这儿工作,可要留点神,别把重要的材料到处放呀!”文中叙述亚当斯从口袋里掏出窃来的讲稿时用了“神情自若”一词,这说明了什么?
根据文意推断,你认为亚当斯能够杀入最后一轮竞聘靠的是什么?
“我们缺的那项工作,正需要有这样天赋的人”,“这样天赋”指什么?
开头介绍西奥,说他“记忆力惊人,而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却不甚了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亚当斯和西奥都有各自的天赋,从这场聘任中,你更喜欢哪一位?为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老妪梁晓声
⑴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⑵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出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⑶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⑷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⑸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⑹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⑺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卖一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⑻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
美德等等……
⑼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个老妪。袖着手,缩
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⑽“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⑾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⑿儿子仰着脸看我。
⒀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⒁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位时,见一老叟,守着他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⒂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
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第⑷段“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我”为什么“不平”?为什么“体恤”和“怜悯”?
“我”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出于什么目的?后来“我”为什么自责“猥琐”?
第⑼段写老妪,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结合全文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第⒁段中,对老叟的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两位老人的行为给你以什么启发?
阅读《普通人的“节能帐”该怎么算》,回答下列问题:
普通人的“节能账”该怎么算
①2007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②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加剧温室效应,令地球温度“节节上升”。
③科学家们预言,气温不断升高将在未来20年至90年间导致成千上万的人被洪水“逐出”家园,出现疾病流行、食物和饮用水缺乏等严重问题。
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计划于4月初发布的有关全球变暖的报告草案说,如果在几十年中,人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停留在一定水平,那么多数坏的影响都能避免。
⑤全球变暖的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其实,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中稍微加以注意,算上一笔“节能账”,就能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⑥比如,可以选择把空调室外机装在阴凉处或配以遮阳棚,运转效率就可以提升10%;冬天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摄氏度,夏天调高2摄氏度,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或者把家中的单层窗户换成双层从长远来看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冬天时双层窗户能避免家中一半的热量散失出去。
⑦家中使用的白炽灯泡别小看,也会浪费不少能源。有调查显示,全世界有20%的电力消耗在照明上,其中40%的电力是老式白炽灯泡消耗掉的。
⑧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节能荧光灯不仅比白炽灯省电75%至80%,而且使用寿命更长。假如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灯泡,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
⑨购买节能电器,同时尽量别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多使用电器上的开关按钮,直接关闭电器,而不要只用遥控器一关了事。因为如果电器处于待机模式,就要白白耗费40%的电量。
⑩喜欢驾车出行的朋友只要略微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也可以节约不少能源。例如,缩减开车次数,或是给轮胎打足气,别让发动机转速过高(即尽可能提前一刻换挡变速),及时清理车中杂物减轻车子载重等小措施,从而减少油耗。
⑾其实,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账”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比如重复使用购物袋,多选择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等。全球变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个人的小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第⑥~⑩段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第⑧段使用了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帐’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请联系日常生活,列举出2种文中没有提到的节能小点子。
读阅读《我的母亲》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2分)
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②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④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的母亲》节选自学者写的自传。(1分)
为什么母亲在重罚“我”时“总不许我哭出声来”? (2分)
选段中主要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2分)
第①段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分)
你如何评价作者母亲的教子方式?请你根据文段内容说说你自己的看法。(4分)
阅读《藤野先生》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
本文段主要采用哪两种描写方法来表现出藤野先生的形象?(2分)
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伟大”?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