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什么是睡眠?睡眠是机体对外界失去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它不是机体的一种消极和被动状态,而是在多种神经网络和递质积极主动支配下产生的,并涉及大量生理、代谢和神经行为。
一般人在一个完整的夜间睡眠中,大脑在进行着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功能和状态循环。依据多导睡眠图描绘的脑电图模式、眼动和肌张力特征,人的睡眠结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循环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次夜晚的睡眠通常有4~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110分钟。两个睡眠周期之间通常伴有短暂觉醒,整夜大概出现4~6次。
具体来说,非快速眼动睡眠又称为安静睡眠,表现为同步化、高压、低频率的脑电活动,电脑活动水平低,肌张力弱,心跳和呼吸较为规律。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最后阶段,个体不易被唤醒;若被唤醒,则会感觉头昏脑涨。快速眼动睡眠则被称为活跃睡眠,表现为同步化、低压、混合频率的脑电活动,大脑活动水平较高,常伴有梦境、肌张力缺失、心跳和呼吸不规律以及阶段性眼动爆发。
【材料二】人为什么要睡觉?睡眠到底有什么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一,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修补自由基对电脑造成的损伤。自由基石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可损伤人体细胞。其他器官都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来修补这种损害,但大脑无法这样做。人只有进入睡眠状态,尤其是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人体组织才能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通过合成抗氧化酶进行“抢修作业”。
第二,睡眠可以为身体解毒,排除大脑代谢废物。有一项新研究:大脑在睡眠时才能高效清除代谢废物,从而恢复活力。因为大脑内有一个独特的“垃圾处理系统”,即“类淋巴系统”,这个系统的工作几乎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大脑在清醒与睡眠状态时功能完全不同,清醒会有意识,而睡眠时则进行“大扫除”。脑脊液会沿着动脉周隙流入脑内组织,与脑内组织间液不停交换,并将细胞间液体的代谢废物带至静脉周隙,随即排除至脑外。
第三,睡眠可以调节脏腑功能,降低感冒几率。充足的睡眠不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不疏、气血亏虚、脾胃失调、肾功能低下易起夜。研究人员给164名健康的成年人先戴上追踪腕带,然后让参与者每人把含有感冒病毒的滴鼻剂滴入鼻腔。5天之后,三分之一的人表现出了感冒迹象﹣﹣流鼻涕。分析发现,在感染感冒病毒的前一周中,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脏腑功能下降明显,会比睡眠超过7小时的人得感冒的几率高三倍。
第四,睡眠可以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睡眠会促进脑神经元上特定棘状突起的形成,维护特定的树突分支,从而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科学家通过对健康成人被试者的睡眠情况进行控制,发现睡眠不足会引起被试体内多种基因功能的改变,涉及认知功能、新陈代谢、免疫力等领域,明确了睡眠对基因的影响。科学家还认为,儿童在睡眠时可以将已经学习过的隐性知识,更为有效地转化为外在知识,而儿童的这种特殊的认知能力与其晚上睡眠的时间有直接关系,如果能达到9小时以上的睡眠,他们的记忆力和精力会特别好。
【材料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美国、日本、韩国的相应结构,共同开展了中美日韩四国中学生健康状况调查活动。下面是两项调查统计结果:
【材料四】研究者对1000多名青少年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访问,分析了他们在12~15岁期间的行为、睡眠质量和习惯,并与其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沟通,得出结论:社会关系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影响很大。亲子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睡眠模式,如果父母关注子女各方面的表现,子女就会保持有规律的作息习惯,睡眠也就更充足;家庭氛围影响青少年的睡眠状况,家庭生活不安宁的青少年(如父母分居或是不与子女共同生活)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和睡眠扰乱。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并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的青少年睡眠质量也更高。
(根据相关材料改写)
(1)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四】的主要内容。
①【材料一】
②【材料四】
(2)结合文段内容,解释【材料二】中“抢修作业”的意思。
(3)下面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除大脑外,其他器官都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的方式来修补自由基给人体细胞造成的损伤。
B.大脑内的“类淋巴系统”高效清除大脑代谢废物的“大扫除”工作,基本上是在人处于睡眠状态下完成的。
C.睡眠不足可使人体出现肝气不疏、气血亏虚、脾胃失调和肾功能低下易起夜等问题,也增加了感冒的几率。
D.睡眠不足会引发多种基因功能改变,而充足的睡眠则能增强基因的功能,进而促进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4)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次夜晚的睡眠通常有4~5个睡眠周期,期间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各自分别处于循环状态。
B.非快速眼动睡眠主要出现在夜晚,睡眠时间长,程度深;而午休多属于快速眼动睡眠,睡眠时间短,程度浅。
C.四国中,日美两国中学生睡眠足够的人数比例相当,仅相差2.20%;韩国中学生睡眠足够的人数比例最低。
D.我国中学生的睡眠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与繁重的学业负担、家长带来的不良情绪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有关。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春联的魅力
田广学
①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前,爸爸领我走街串巷,品赏谁家春联字体美,谁家春联用词妙的往事,至今难忘。
②故乡,黑土地松花江中游北岸一个小镇,地处巴彦、呼兰和绥化三市县交界点,渐成商贾集散之地,人丁兴旺,镇势渐盛。父亲是小镇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夫,闲余最大的嗜好是看古书、练书法。久而久之,父亲文采与医术齐飞,书法亦渐入佳境。每逢春节到来之前,亲朋好友及街坊邻里,纷纷抱着红纸求父亲帮忙写春联。从我记事起,每年腊月二十六七开始,父亲就进入了一年“最繁忙的时节”,天天写春联。父亲虽属自学成才,却不失对艺术的追求。他临摹的王義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帖,我留存至今。父亲给大家写春联有两大特点:一是用词讲究,鲜有重复。一本黄色竖版、充满沧桑感的《千家诗》是他春联创作的主要“词源”,每年写春联时,他翻阅不下百次。二是字体俊美,别具一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春联贴出去不能让人家见笑,不能有损我田大夫的名声。
③不知从哪年开始,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组织几位包括父亲在内的颇有文化之人,沿着十字街逐一品赏各家商号与门市的春联,按字体和用词打分,评出前三名,并予以适当奖励。我想,这或许是爸爸写春联“求质”与小镇春联“趋佳”的原因之一吧!
④光阴荏苒,小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品赏春联”的活动早已成了“昨夜星辰”,但爸爸每年春节期间带我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习惯,却一直延续至我十八岁参军离家。
⑤记得我上初中的1964年春节,品赏中发现两家对门的理发店的春联很有味道,“新兴理发社”的是隶书春联: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古镇理发店”的是宋体春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父亲告诉我,“新兴理发社”刚刚成立不久,不仅店名新,春联也新,不愧“新兴”;而“古镇理发店”,店名和春联都体现了古朴典雅,老味儿可人。两者各具千秋。
⑥1965年春节,在我就读的镇中学门前,父亲指着“笔墨书元人间改岁,纸砚告旦天下逢春”的春联说:“此联行草字美,用词登高望远,对仗工整,实属难得。因此,我存记至今。
⑦流年似水,春去秋来。父亲离去后,我接替父亲为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书写春联,直到我去县城工作为止。在县机关,我依旧坚持为同事们书写春联,并于春节期间习惯性游走于大街小巷品赏春联。
⑧斗转星移,岁月更替。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烫金洒银,制作精良的“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如“墨润生宣”一般,浸染扩充。泼墨手写的传统春联渐渐难觅踪迹,父亲留给我的春节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良习”,也因失去了“市场”而停下脚步……如今,村寨的春联往往更多用“财”“福”“金”“富”等词语和清一色金黄印刷体,过去墨宝纷呈、词汇万千的传统春联渐行渐远。
⑨所幸当年与父亲走街串巷常见的、朗朗上口的众多佳联,至今记忆犹存:“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红”“人向安和歌大治,心倾昌隆奔小康”“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⑩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春,以“长城”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迎春征联一等奖作品: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江山留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作者巧妙地把古代诗人李白、虞集、孟浩然和王昌龄的铸句合四而一,浑然集成一副新的作品,可谓阳春白雪,令人赏心悦目。1990年初,广州《羊城晚报》举办以“春与马”为主题的迎春征联,获得一等奖的春联也让我迄今难忘:南岭梅香迎岁始,东郊草浅试蹄初。上联中隐去了“春”字,下联中隐去了“马”字,仅十四个字,盎然春意和骏马奔腾之势皆跃然纸上。
⑪春联的魅力,就其雅俗共赏而言,我更偏向于后者﹣俗。来自于民间大众,植根于家家户户,回归本真,才会有更加长久和蓬勃的生命力。
⑫真盼望能从某一年春节开始,如父亲当年带我一样,领着儿孙走街串巷品赏春联,告诉孩子们谁家的春联字体写得美,谁家的春联词语用得妙,让春联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选文有删改)
(1)父亲和“我”做了哪些与春联有关的事?请概括出其中四件事。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
(3)文中引用大量的春联有什么作用?
(4)本文表达了“我”哪些情感?
(5)根据本文内容,为“春联”写一段自我介绍。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________
孔令建
①家风是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与物质无关,家庭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需要讲家风;家风与精神有关,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都离不开家风。家风亦关乎国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正如歌中所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与国相连相通。因此,要得国风清,尚需家风正。
②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良妤家风。良好家风是一首多声部乐曲,在生活中无论唱响哪一个声部乐曲,都会对后代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显赫门第,还是平常人家,都注重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司马光一生孝悌忠信,恭俭正直,其嘉言懿行源自家族中世代相承的尚德家风;曾国藩面对千金之饭食,“不忍食”“不忍睹”的节俭之行,形成了曾氏门楣世代相传的节俭家风……这一代代良好家风的树立与传承,奠定了中华民族清正国风的坚固根基,使中华文明的大厦巍然屹立。
③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种子。徐特立家族祠堂有一幅徐家家训:“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氏家族良好的家风根植于徐特立的血脉,他不但自己严守家训,一生以革命事业为重,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了毛泽东、田汉等大批杰出人才,而且使徐氏家风在子孙中实现了完美的代际传承。他的4个子女及20余位侄儿、侄孙乃至曾孙都牢记家风,摒弃私利,一心为国。他认为,子女不仅是自己家庭的成员及后代,更是国家的成员、后代。他们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庭、家族的兴衰荣辱,更关系着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家凤就是国风的种子,一粒粒良好家风的种子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才有了枝繁叶茂的中华文明之树。
④良好家风是清正国风的源头活水。清朝末年,岭南九江烟桥村的何君和,慷慨好施,自奉俭朴,虽家贫却能识大义。其子何文绮曾任兵部主事,秉承其父之风,一生践行利物济人,晚年更是潜心育人,成就了心系民众、造福一方的弟子﹣岭南雄儒朱次琦,朱次琦又培养了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康有为。可以说,何氏家族的良好家风化为高尚师风,走出了家族庭院,润泽了众生,滋养了世风、国风。家风是源头活水,它喷涌而出时,惠泽的又岂止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它从一个个家庭、家族流出,汇成中华文明的潘潘巨流,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⑤时至今日,我们有些家庭淡化了对良好家风的尊崇,因家风不正导致家庭不睦、子女德育有失的现象屡屡见诸报端。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之际,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⑥家风凝减国风,国风系于家风。只有每个家庭都风清气正,国家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繁荣。让我们共同唱响新时代家风的主旋律,用良好家风铸就清正国风!
(选文有删改)
(1)给本文拟一个能揭示论点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关于良好家风的事例,请概述其一。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太姥姥的大烟袋
于典
①太姥姥是满族人,祖上都是做大官的,她的一生可谓平淡中夹杂着精彩。
②太姥姥嫁过来的时候,陪嫁的物品中除了金银手镯,还有她最钟爱的几十年都不离手的红铜锅乌木杆玛瑙嘴的大烟袋。
③太姥姥说,镯子换了小米给全家人填肚子了,唯独剩下了那杆儿大烟袋,伴随着她走完了人生。
④太姥姥过日子既勤俭又豁达,家里家外为人处世一派祥和,她唯独对抽烟这件事儿半点也不让步。她九岁就偷偷学会了抽烟,出嫁的时候,跟她阿玛要了这杆大烟袋。
⑤这根大烟袋可是大有来头,烟锅是风磨铜,里外锃明刷亮,乌木烟杆一尺九寸长,18毫米粗,纹理细密闪金星,笔杆条直,材料是上百年的金丝楠,用手攥着,凉丝丝温润润的,经年累月地使用,烟杆早已有了包浆。最奇特的是水胆玛瑙烟嘴,在中间的小孔周围,含着一汪清澈的水,轻轻一动,就会发出清脆朗音,水胆玛瑙柔软且坚硬,用嘴叼着不伤牙,而且对旱烟叶的毒性有消除吸收的作用。
⑥太姥姥抽了一辈子旱烟,她不咳嗽也不喘,家人曾劝过让她戒,她不反驳,却说起抽烟的好处。她用自己的一套来回答:“一口烟,解心宽;两口烟,安睡眠;三口烟,人情暖。”家人听了,觉得她都是耄耋老人了,也就不再纠结。
⑧有一年,村子里来了一个收古货的人,他看到太姥姥的大烟袋,眼睛里顿时射出光芒,他问:“老人家儿,舍得出手不?”太姥姥眯着眼摇头:“留着,死了带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道:“我出这个数。”太姥姥笑说:“五千啊?你看看行,拿不走。”那人赶紧说:“给您在后面加个零。”太姥姥又笑说:加八个零也不中。”那个人走了以后,太姥姥忽然明白,自己的大烟袋还值这么多钱呢,从此就开始精心看护,烧火、做饭、喂鸡、喂猪都不离手,晚上睡觉也放被窝里。
⑨去年年根儿,我在报社实习,姥姥突然来电话说你太姥姥不太好,让我赶紧请假回去。
⑩当我看见太姥姥的时候,心里陡然一酸,半年多的时间,老人家已经瘦得脱相了,看见我,便伸出手拉住我,趴在我耳边,断断续续地求我为她办一件事儿。
⑪她说:“妮儿啊,村西老刘家的小孙子春宝得了重病,水灵灵的娃没钱治病,不救活,能扯碎爸妈的心呢,太姥姥没有钱帮,你把烟袋拿去卖了,卖多少都给春宝瞧病吧!”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我压低了声音问:“您不是说要把烟袋永远带在身边吗?”她勉强挤出来一丝笑容,转过脸去,自言自语道:“陪了我一辈子老物件儿,留下,兴许能救条命,要是带走了,一文也不值。”
⑫我哭着对她说:“您一定要等我回来,我这就走。”她点头。
⑬经过文物部门鉴定,太姥姥的这杆烟袋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物件儿,估价在25万以上,极具收藏价值。当时现场有一位收藏家,知道太姥姥的愿望后,当场出价30万,我丝毫没有犹豫,成交。
⑭我回到老村,太姥姥仍然在坚守,她看到我的表情,就知道她的愿望实现了。随后,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抬起手,指了春宝家的方向,脸上漾出一丝笑容。接着,手臂慢慢垂了下去,溘然长逝。
(摘自2019年第5期《意林》,原文有改动)
(1)请概括选文的中心事件。
(2)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加点词“勤俭”和“豁达”是否矛盾?为什么?
(3)选文第⑤段描写了大烟袋的哪几部分?有何作用?
(4)选文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联系上下文对比分析选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她勉强挤出来一丝笑容,转过脸去。
②抬起手,指了指春宝家的方向,脸上漾出一丝笑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正是青年读书时
刘少华
①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关于如何读书,前人进行了诸多总结,依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
②首先,要追求把书“读完”。当年,金克木先生写《书读完了》,让人大吃一惊。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为何金克木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比如中国古书,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金先生举例说,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
③以此类推,青年人读书,应当从源头去读,在脑海中搭起一个“格式塔”,日拱一卒。在青年时期、记忆力最强时,先尽量“输入”,快速吸收基础知识,打好底子。书当然是看不完的,但在年轻时打下广博的基础,却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④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⑤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书中,他为经典作品下了诸多定义,其中第一条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信哉斯言!因为经典作品反复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即便这些作品需要你花力气、下功夫阅读,也是值得的。知识青年,不读经典,何以自立?
⑥此外,还要经常打开新书。我们关于读书的经验,大都来自前人。然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又有些不同。知识更新速度爆炸性增长,一日不学便有跟不上之感。即便当下互联网如此发达,人类最优秀的知识结晶,依然倾向于以出版的方式固化。畅销书榜上,让人失望者有之,给人启发者却更多。许多经典都曾流行一时,今日之流行未必不是明日之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瞄准过去被忽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
⑦读书得读其闪光点,尤其对当下出版的书更要抱以宽容与理解之心。创新的见解、观点、结论问世时,因其往往领先于时代,往往不容易被接受。青年人更应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最先去发现、去接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好奇与新知,是两盏时时互应的明灯。
⑧人生的许多变化,也许正是从学会正确读书开始的。而做一个读书人最幸福的是,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
(摘自2019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关于读书,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或建议?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①你想成为某某人的翻版或盗版吗?我敢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别样的自己。而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独具特色,就必须要拥有一颗冷静的心。
②大千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因此,不管外界如何变化,你都要做到冷静,以静制乱、制躁。《百喻经》里有这样的记載:一群演戏的艺人露宿野外,半夜里其中一人穿上装扮罗刹的戏装御寒,一个同伴梦中醒来,看到火旁坐着一个能吃人的罗刹,吓得爬起来就跑,大家都跟着跑,直到筋疲力尽,才发现后面追赶的人不是吃人的罗刹。那人如果能做到冷静,也不至于慌乱地跑了一段无用的路。再说,人生经不起这些无聊的瞎折腾,因为时间和精力就那么些,折腾多了,我们的主题就会偏离,也就来不及成就别样的自己了。
③一颗冷静的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你经历一些磨炼才能获得因为,如果没有磨炼,一有风吹草动,你就会一惊一乍的,甚至会在恐慌中迷失自己。
④经历磨炼,需要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像面对茧的束缚一样,蝶儿不勇敢地冲破它,哪能拥有坚强的翅膀?当年,笛福被通缉的时候,躲到坟墓里他没有恐惧,没有绝望,甚至有心情去注意到墓碑上的名字鲁滨逊•克鲁索,后来还让它成了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如果他当时躲在坟墓里吓得不敢出来,那么何来后来的名著?又何来那个著名的大作家?人生处处有磨炼,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经历磨炼,进而不断地壮大、完善自己。
⑤经历磨炼,可以炼就一颗平常心。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很多磨炼后,才能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才能对无常的生活习以为常。【A】那些成功者无一不是这样的人,他们经历了很多磨炼后,从而认识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所以,即使他们“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也能以平常心去面对,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最终成就别样的自己。
⑥怀有一颗勇敢心,炼就一颗平常心,从而打造出一颗冷静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心无旁骜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才能成就别样的自己。
⑦冷静,成就别样的自己!
(选文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概括出选文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的事例放在选文第⑤段中【A】处是否恰当?为什么?
葡萄牙的著名作家萨拉马戈从小就立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家境贫困,他所从事的工作始终偏离他的梦想。50岁那年,他决定重新以写作为业,向诺贝尔文学奖进军,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笔耕之后,他靠小说《修道院的往事》一举成名。此后,他便更加努力工作,在76岁高龄的时候,终于凭借《失明症漫记》获得了梦想中至高无上的诺贝尔文学奖。
(4)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选文第⑥段内容的理解。(70字左右)
(5)选出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
A.选文第②段中《百喻经》里的故事,强调了遇事冷静的重要性。
B.选文第②段的“瞎折腾”和选文第③段的“一惊一乍”通俗幽默,使本文的语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C.选文第⑤段中画线句“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是道理论据。
D.选文称呼读者为“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说理显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