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间小木屋
①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晚饭后,我和老公在附近一条不常走的街上散步。路灯早早亮了,路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闪烁的霓虹灯则为小城的夜色增添了几分妩媚。灯光下的人们或奔走于下班回家的路上,或继续经营着耐以生存的生意,整个街道并没有因夜色而沉寂,一如白天的喧嚣。
②我们缓缓前行,漫无目的地打量着街道两边的店铺,饭店、超市、五金店……那个小书屋就这样跳进了我的眼帘。 最初吸引我的是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纱,让店里的陈设变得隐约可见,多了一层朦胧,多了一分温馨,还多了几许妙曼。透过橱窗旁边的玻璃门,小店一览无余。 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小书屋,二三十平米,西边和北边沿墙各放一排高高的书架,上面满是书:东边放一长沙发,玻璃茶几,有一位女士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中间一片空旷处放一玻璃桌,几把椅子,两位男士坐在桌旁交谈。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
③好个静逸、雅致、可人的书屋啊!我指着书屋对老公说:“快看,这个书店不错!”老公看了看,也赞同道:“是不错!刚开张的吧,前几天我从这儿经过还没看到。”“走,进去看看。”我提议。谁知老公兴致不高:“改天吧,有点冷,我想回去了。”我有点不舍,再把目光投向书屋,我好像听到了有音乐在流淌,好像闻到了有香气在弥漫……
④后来,北风凌冽,不再散步。再后来,忙忙碌碌,这个书屋也被淡忘了。直到半年后的一天,晚饭后我独自散步,临出门时突然有要买一本书的冲动,便想起了那个温馨的小书屋。来到书店时,我却愣住了:明晃晃的灯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书店原本不大的空间里又新增了不少半人高的书柜和方形的桌子,上面堆满了书,书柜书桌之间的走道仅供两人侧身通过。我转了转,满眼都是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肤浅庸俗的言情故事、粗制滥造的搞怪漫画……与那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书店并无二致,哪里还是半年前的那个弥散着属相的书屋啊!几许惆怅油然而生。
⑤一本本寻,一本本觅,终于找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两本散文,两本书灰头土脸的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从前没卖掉剩下的。我抽出了其中一本﹣﹣《心是莲花开》,走向门边的付款台。店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正沉迷于网络游戏,我把书伸过去,好一会儿,他勉强抬起头看一下价格,又把目光转向电脑屏幕。我一边付款一边说:“你这个店变化好大呀!我喜欢原来的样子。”“哦?”他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没有吱声,这还是那位店主吗?不是,应该不是,怎么能是呢?能把书屋布置成那样的人必定是个读书之人,必定是个爱书之人,他的眼里必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周身必定弥漫着书卷的清香。 当他决定把这个店转给别人时,心中一定有着万般的不舍,又有着万般的无奈吧!
⑥走出店门,沉重的脚步声告诉我:这儿,我再不会来。
⑦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已经困倦得睡眼朦胧,但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那曾经温馨的书屋在喧嚣的都市里或许不会长久,即使残存在角落里的或许额抵挡不了利益洪流的冲击。我们无法改变什么,却可以为自己宁静的生活、高雅的情趣坚守一方栖息地,沉默守望。
⑧好想拥有一间书屋,拥有一间静逸、温馨的书屋。我也会在窗上缀有白纱,清风徐来,纱随风舞;我也会在书屋里安放沙发桌椅,播放轻柔的钢琴曲;我还会在书屋一角放置几盆鲜花,让花香和墨香一起萦绕,心如莲花般绽放……
⑨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1)通途全文思考:文章②③两段写出小书屋① 的特点,第⑥段却说“这儿,我再不会来”,原因是② 表达了③ 。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说说第②段加点短语的含义。
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
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
两本书灰头土脸的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从前没卖掉剩下的。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划线句“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火车上的相遇
①大二的时候,他的生活就像一幅乱七八糟的调色板﹣﹣逃课、喝酒、玩网游、谈恋爱。很忙,但都与学业无关。
②颓废、不求上进,他自己并不是没有警醒,只是计划容易,执行好难。他还是会隔三岔五地玩个通宵。
③暑假,他原打算在学校补补功课,再打份工,可是朋友又邀他参加同学们的假期游。无奈,他只好再次搁置计划,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
④正值暑运,车上人满为患,他们只买到两张卧铺票。大家只好轮换去休息,余下的就在硬座车厢里打扑克,玩得不亦乐乎。
⑤列车在他家乡停靠的时候,看着窗外熟悉的风景,听着浓重的乡音,有那么一刹那,他想起了在家务农的父母。每次打电话,他们都说一切都好,让他放心。他于是也就真的放下心来,不再惦记……想到这里,他有些走神,直到有人催促他发牌,他才又沉浸到游戏中。
⑥凌晨三点,他带着浓重的困意去卧铺车厢休息,人太多,走道里挤满了困倦不堪的人们,有好多农民工模样的人头枕在编织袋上。昏昏沉沉地进入梦乡。
⑦在一节车厢的连接处,小小的空间里,人们横七竖八地或坐或躺。他忽然像针扎一样,大声叫起来,只见他的父亲蜷在角落里,背倚着包裹,微仰着脸睡着。
⑧世界很大,有时却又很小,他竟会在这里和父亲相遇。
⑨父亲看见他也大吃一惊。父亲说,他是去郑州的建筑队干活,农活忙完了,正好出去转转。望着父亲皱巴巴的汗衫,乱蓬蓬的头发,黝黑苍老的脸,他知道父亲故作轻松的话语,是不想让他担心。
⑩父亲问他去哪里,他嗫嚅着说出行程。父亲却鼓励他,年轻人就该这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想到亮红灯的功课,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
⑪他劝说父亲不要再出去做工,父亲说,劳动惯了,闲不下来。父亲从不在他面前诉说生活的苦,他也很少想过父亲的付出。现在,在这个拥挤不堪的列车上,看着年老的他背着行李外出做工,他心里涌起一种难言的酸涩。
⑫那晚,父亲在他的卧铺位上睡得很香。送父亲下车后,他发现自己的口袋里多了200元钱,两张皱皱巴巴、浸着汗渍的钞票,让他觉着沉重、烫手。
⑬他忽然就没有了出游的兴致,那场旅行,他的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满是皱纹的面容。
⑭从风景区回来时,他在父亲打工的城市下了车。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⑮在郊外的建筑工地,他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父亲。工地刚施工不久,楼房才建起一层多高。在机器的轰鸣声里,父亲正踩着用木板搭起的脚手架,叮叮当当地捆扎钢筋。看见他,父亲急忙从脚手架上下来,心疼地责备他大热天里来工地做什么。看着父亲湿透的汗衫,被暑热熏得黑红的脸膛,他直觉着嗓子发堵,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从他脸上滑下,流进嘴里,咸涩的苦。
⑯正说着话,有工友从身边走过。父亲自豪地介绍:“这是俺上大学的儿子。”那工友又问在学校学的啥。“念的是计算机,开学就大三了。”父亲大声回答,又侧头看看他,一脸欣慰的幸福的笑。
⑰他心里五味杂陈,想想那两门挂科的功课,无地自容。
⑱他在工地呆了两天,才知道,那天父亲在火车上把仅有的钱都留给了他,现在的生活费是拿工钱代扣的。天气那么热,每天强体力的劳动,简单、粗糙的饭菜就是父亲全部的生活内容,他苦劝父亲回家,他留下来做工。父亲有些生气:“俺是干庄稼活的,这点累算啥,这哪是你读书人呆的地方,你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比啥都强。”
⑲这些年,他变得浮躁无比,忘记了自己的来处。如今,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
⑳那个暑假是他最难忘的一个假期,他感觉突然长大、成熟了许多。从此。他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和从前顽劣的他判若两人。
㉑多年后,当他和父亲聊天,还常常会提到那年夏天。只是,他没有告诉父亲,如果没有那次火车上的相遇,他不知还要挥霍多久的时光。
(1)请简要概括在“火车上的相遇”前后各写了什么内容。(4分)
①
②
(2)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6分)
①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⑩段中划直线的句子。
他嗫嚅着说出行程。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⑭段划波浪线的句子。
天闷热得像个大蒸笼,暑气滚滚,空气里冒着干渴的味道。
(3)通读全文,理解“父亲烈日下的汗水,一滴一滴溅在他心里,唤醒了他沉睡的心”一句的含义。(3分)
(4)结合选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100字左右)(4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文明需要从小养成
李思辉
①上海玻璃博物馆内,一件精美的玻璃翅膀展品被两个孩子用力摇晃折断。而一旁的家长不仅没制止还在拍照,此事引起热议。从中看到少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②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或多或少都有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目的。放纵孩子闹腾,破坏博物馆静谧、幽雅的氛围,甚至任凭孩子损坏展品而不加劝阻,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别人应该谅解。这种纵容岂不是与教育孩子的初衰背道而驰吗?
③殊不知文明需要从小养成。
④孩子不懂事,家长却应明理。一个孩子,假如平时在家里都不乱扔垃圾,怎么可能在地铁、商场。街道、公园、.游乐场及社区乱扔垃圾:一个孩子如果平时在公共场合。从不大声喧哗、乱摸乱碰,又怎么可能在博物馆里损坏展品、高声嬉闹?而这些行为与家长的宽纵不无关系。
⑤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养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教养。一旦孩子的行为有损文明,对他人造成影响,家长就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过程。孩子就像树,要成长成栋梁,必须及时剪枝。作为监护人,家长需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文明乔成教百,使之成为讲文明、有修养的人,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⑥每个个体的素质都关乎国家形象。过去,一些人出门不讲文明,随意插队,大声喧哗、多吃多占等,严重损害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人慨叹“国民素质低”。如果说,成年人中有些人素质不高,养成的旧习难改,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可现今物质条件好了,还出现博物馆里的景象,这不只是博物馆里的文明问题,而更是关乎国民素养问题,应该从少儿公德教育缺失入手,找出今后的解决之道。
⑦“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折断博物馆展品,舆论的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反映了人们对当下家庭教育的担忧。教养,无不是从小开始,而且主要在家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有责任以身作则,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为孩子树立文明榜样,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道义担当、爱心,善心和良心。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自己“淘气”“不乖”的时候,就应及时蹲下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味骄纵,不加约束,“熊孩子”就可能变成坏孩子,“淘气”就可能变成“没教养”。
⑧孩子的教养需要家庭教育,文明更需要从小养成。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2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义第①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面的事实论据放在第⑦段是否恰当,理由是什么?(2分)
某幼儿因,一次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同一桌吃饭,菜一上来,小孩就站在板凳上拿勺子去够。家长生怕孩子够不着,招呼都不打,就把菜移到孩子面前。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现代工匠精神
刘艳琼
①近来,工匠精神盛行于西方而鲜于中国的观点,广泛见诸媒体。有一组数据:全球寿命超过两百年以上的公司中,德国837家,荷兰有22家,中国仅16家。中国制造要在2025年成为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这里有必要厘清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②工匠精神并非手工至尊,更要人技共进。言及工匠,我们会想到庖丁解牛、佝偻承蜩等典故,但这只是传统的“手工匠”精神,现代化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小至瑞士手表,大至波音飞机,都是传统手工和现代机械技术相得益彰的结晶。在波音生产线上,大量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因为机械流水线保证不了零件高精装配。然而,这只是手工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初级整合。实现手工和现代科技有机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科技突破。例如,苹果公司iMac支撑架、iPod后盖的高精需求,全世界仅有日本小林研业的纯手工打磨能满足,但产量有限。苹果公司视频全记录手工打磨全过程,精密分析手工操作精髓,将结果用于改进机械加工技术,成功实现了机械化量产,既创新了现代制造,更诠释了现代工匠精神。
③在纪录片《大国工匠》里,高铁列车部件打麽工宁允展,能将手工打磨精度控制在0.05mm以内。他有灵性。有悟性,是带着思想打磨的现代工匠,而不是简单的“唯手熟尔”。我们要赞赏这种工匠精神,我们也期待这种精神能与技术结合,像苹果公司那样革新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④真正的工匠精神渴求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匠人,如果他们只管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地在既有技术路线上精益求精,没有批判,创新,那远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匠精神。
⑤“匠”在字形上可以理解为:在有限空间内斤斤计较。工匠精神需要斤斤计较,不仅计较品质、手工技艺的炉火纯青,更要计较手工与科技的相互增益,计较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思想的诞生。而倘若我们仍是宣传打磨工甘心住小破房、骑电动车,则极易误导人们,认为鼓励工匠精神是鼓励人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这也显然不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发扬光大。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9日,有删改)
(1)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主要”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本文说明对象是现代工匠精神。
B.真正的现代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现代科技,以及有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思想有机融合。
C.本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D.鼓励工匠精神是鼓励人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这显然有利于工匠精神文化的发扬光大。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人鸟相亲
黄阔登
①几年前,我搬至营区一隅的小楼。楼前是一片钭山坡,上面生着枝干遒劲的老槐。这片槐林是乌儿的天堂,麻雀、野鸽、喜鹊、簧鹂、斑鸠等,还有些叫不上名的鸟儿。
②晨哦初露时,鸟鸣声便从槐林传出,如含着露珠的轻音乐,柔润地漾进我的卧室。
③鸟儿天生就是音乐家。瞧那活泼俏丽的黄鹂,宛若树冠中跃动的鲜亮花朵,其声轻快悦耳,仿佛小溪的叮咚声;体羽顺泽的斑鸠,伶俐的模样招人爱,一连串重复的咕咕声虽不高亢,却好在干净,节奏感十足;气字轩昂、容貌高雅的喜鹊,常伫立在最高的枝头,喳喳的鸣叫略带金属质感,又不失婉转,闻之让人心悦。
④白天写作,思路“打结”时,我就停下手,倾听一会儿鸟鸣,脑中的灵感随即就能在键盘上嗒嗒成行。
⑤为了感激这些精灵每天都带着美好的啼唱如约而至,一天,我在阳台上的竹篾盘里搬上米粒和干虾米,再放上两个盛满水的浅口杯,希望以此款待它们。
⑥第一日,没有鸟儿来,第二日依然没有,直到第三日下午,才有一只麻雀前来“侦察”。
⑦只见它从树上飞到阳台上,跳跳转转,明亮的小黑眼珠频率极快地扫描着四周的一切,十分警觉。刚啄了一粒米,它便“嗖”地飞走了。原来窗台上的一本书被风翻开,动静惊了它。
⑧几天后的一个上午,一下子来了好几只麻雀。水足饭饱后,它们倒不急着走,而是在阳台上跳跃相嬉,好似在评论这顿荤素搭配的“大餐”。
⑨日子悠走,光临阳台的不再只是麻雀,其他鸟儿也多了起来。它们慢慢熟悉了我的存在,明晓我并无恶意,因此即使看到我,也不再惊恐。
⑩人亲鸟,鸟亦亲人;人有情,乌亦有情。也许是它们渐渐明白了我的心意,只要我在
阳台上放好食物,它们就会呼朋引伴落到阳台上“聚会”,有时还会到玻璃窗前扑棱一下翅膀或轻啼一嗓,仿佛在与我打招呼。
⑪望着窗外那些跳来跳去、欢畅啄食的鸟儿,自己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欣慰:我有好多鸟朋友了。我发觉,自从与鸟儿交上朋友,槐树上面朝小楼啼鸣的鸟儿越来越多。有时,它们瞧见我,啼呜中甚至会有点儿欢欣的变调﹣﹣不知是我的心理作用,还是果真如此?
⑫心存一份坦诚和善意,人鸟之间何尝不可以传情达爱呢?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3日。有删改)
(1)选文第⑤﹣⑪段写出了人鸟相亲的过程,请结合选文补写方框中的内容。
我给鸟放食物﹣﹣① ﹣﹣几只麻雀来“大餐”﹣﹣② ﹣﹣我有好多鸟朋友
(2)选文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中划线句子。
瞧那活泼俏丽的黄鸸,宛若树冠中跃动的鲜亮花朵,其声轻快悦耳,仿佛小溪的叮咚声。
(4)选文结尾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李秦卫
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深受触动。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由此可见,在前沿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个人的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一种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失败者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之所以创新成果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时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⑤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7名教师成立了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95%的股份,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⑥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车。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第2段论据的一项
A.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培根
B.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经过许多失败的经历后成功的。﹣﹣华罗庚
C.缺乏创造精神与创造成果的人生是不完善的人生。﹣﹣刘吉
D.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3)从句式角度分析下面句子在选文中的表达效果。
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
(4)选文第3、4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5)选文第5段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