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株没有年轮的树
①一位汉学家曾感慨地说,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当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编织进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纬里,当各种各样的节日随着时代变迁奔涌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我们有必要追问:春节,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春节,这一传统中国节日何以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
②春节是一个新旧更替的时节,是中国人对时间的独特认知,凝聚了人们对新的期盼、对旧的扬弃。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肇始自民国。《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那时以“载”称年,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③今天的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文明,13亿中国人中超过半数扎根在城市,“异乡人”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标识。春节,让时间融入了空间,它成了现代乡愁的载体,埋藏了更多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密码。“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甲)“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先人们的思乡之情落在历史的笔墨中,却与今天的中国人丝丝相连、并无不同。诗人席慕蓉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许多中国人的生命里,以乡愁为内蕴的春节文化也成了一株没有年轮的树,碧绿长青,枝繁叶茂。
④在春节,大多数中国人重返故乡,家庭团聚、共叙亲情。平日的矛盾与分歧在人伦亲情中得以纾解,在喜庆的氛围里融为和谐。无数游子在外奔波一年的疲惫与脆弱、迷茫与沉重,融化在双亲的白发与皱纹里、亲友的问候与关爱中,消解在子夜的爆竹声中、热气腾腾的年夜饭里。而对家的回归,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与礼仪的温习和承袭。贴春联、写福字,拜大年、逛庙会,一系列春节民俗和仪式,一遍遍强化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尊重时序、天人合一的人文理想和敬老爱幼、与人为善的世俗规则。在春节,人们因团聚而欢欣,因收获而感恩,因梦想而憧憬。
⑤春节对中国人文化精神的涵养和化育,让这一方乡愁的意义从个人修养抵达家国理想的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乡、国一体相通,乡愁的根基在乡情、在家庭,境界在情怀、在家国。正如陆游的乡愁,(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鲁迅的乡愁,“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余光中的乡愁,“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在春节,人们回归故土,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亲情的归属感,由此上升为一种“根源意识”,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大地的珍爱。正因为这样,春节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直抵五洲四海华人的心底。
⑥如今的春节,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民俗,也是全世界的节日。春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在于它传递给世界的独特却能引发共鸣的东方价值:欢乐、和谐、共享、祈福、纳祥,以及更多更多。春节,是被全球华人寄予的文化乡愁,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更是古老又现代、海纳百川又活力充沛的中国最鲜活的一张“名片”。
⑦春节,被赋予了更加厚重的现代意义。历史从来不仅仅关乎过去,历史最终指向未来。一个历史规律,正在今天被期待、被重演。凡是强大国家的兴起,往往会在国际上掀起相应的文化潮流,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远者如马其顿,将希腊文明传递到欧亚非的广大地区;近者如欧美,通过现代媒介、现代艺术将欧美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春节要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也必将超越乡愁的层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更新与重构,塑造出一个不仅蕴含浓浓中国味,也融入缤纷世界情的节日文化生态。
⑧春节,说不尽道不完。春节的内涵太丰富,它是巨大的文化磁场,强韧的情感纽带,是全世界华人念兹在兹的乡愁。春节的滋味太醇厚,它埋藏着中国人的情感密码,中华文化的生命气息,中国人共同的家国梦想。惟愿春节这株没有年轮的大树,在全球撒播希望的种子,春意盎然,落英缤纷。
(1)春节这一文化符号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春节,是被全球华人寄予的文化乡愁,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更是古老又现代、海纳百川又活力充沛的中国最鲜活的一张“名片”。
(3)文章第③段(甲)处和第⑤段(乙)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4)本文的题目是“春天是株没有年轮的树”,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惜 春 小 札
李国文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作“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
(选自《中华美文》,有改动)根据诗歌的特点判断“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与文中的哪句出于同一首诗,简要说明理由。(2分)
答:(1)文中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各有哪些特点?(2分)
答:
(2)作者将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对比有何用意?(2分)
答: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答:(1)文章在结构上是怎样将描述自然和表达哲理结合起来的?(2分)
答:
(2)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写作启示?(2分)
答: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小题。(12分)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选文中加点的两个“它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2分)
答: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2分)
答:文中“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答:“小摇篮”比喻 ,作用是
,“小”照应了前面 一词。(3分)从选段文字中你可以看出济南的地形特点是什么?这样的地形对济南的气候有什么影响?(2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5分)
学费
满 震
开学了,报名去。报名的时候一是要交假期作业,二是要交学费。假期作业我都是认认真真完成,而学费却正好相反,我总是不能一次性交齐。学费总共两块五毛钱,我只带了一块钱。这还是我妈跟亲戚借五毛,又卖了十个鸡蛋才凑齐的。
“那余下的一块五什么时候交呢?”陈老师问我。
我说:“我妈说等收了稻子卖了钱就交。”
我注意到,大多数学生跟我一样不能一次性交齐学费,有的先交一部分,剩下的订一个口头“还款计划”,慢慢续交,犹如如今的“分期付款”;也有的一毛钱没有,只给老师一个口头承诺,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交。
过一段时间,陈老师就会在下课前留几分钟时间念一回“欠费生”的名字:“满震、王正义、徐公超、徐正洲、项前、徐正翠、徐立翠……以上同学学费还没有交齐,希望你们按照自己的承诺尽快补交。”
我们所有被点名的学生,都感到很难为情,低下头,不敢看老师,不敢看同学,仿佛做了什么丢人的事。
经过陈老师一次又一次的点名催促,欠学费的学生逐渐少了。后来陈老师除了在班上点名,末了又补一句:“这些同学下课后请到我办公室来。”
到老师办公室去,这惯常是在课堂上犯了错误而老师未来得及处理才能“享受”的“待遇”。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我们战战兢兢地诉说家里的困难,请求老师再宽限一段时间,再次给一个“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一定交钱”的口头“保证”。
“满震同学,你不是说等收了稻子卖了钱就交钱的吗?现在稻子应该早就收完了,为什么还不交呢?”陈老师还记得我开学时的承诺。
我说:“妹妹生病住院,家里又借了不少债。我妈说实在没钱。”
“那什么时候有钱呢?”
我低着头,不知道怎么回答。
于是过一段时间就又被点一次名,又被叫到老师办公室去一次。每次被点名,被带到老师办公室,我都觉得是在受煎熬,是在受刑。
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陈老师不再做我们的班主任。有一天下课后,新任班主任王老师把我们最后三个欠学费的同学又叫到他的办公室。我们做出“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的满不在乎的样子,等着老师发落。可是王老师却告诉我们一个出乎我们意料的消息,他说:“你们几位同学家里确实非常困难,经学校领导批准,你们所欠的学费就不用再交了,全部予以减免了。”当时我的心里真的有一种如释重负解放了的感觉。
走出老师办公室,我情不自禁唱了起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想到这一学期来,因为学费,陈老师像催命鬼似的死盯着我不放,搞得我抬不起头来,心灵受到重伤,我对陈老师的怨恨一下子爆发了。我转身闯进陈老师的宿舍,我说:“陈老师,我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欠的学费学校给我减免了。我再也不用受你的折磨了。”说完,我调头就走。想到陈老师一定让我气得够呛,我心里好舒畅,又情不自禁唱了起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第二学期开学报名的时候,王老师悄悄跟我们说:“有件事我想来想去还是应该告诉你们。上学期你们三位同学欠交的学费其实是陈老师代你们交了。而陈老师嘱咐我不要告诉你们,是不想让你们觉得欠他的情。现在陈老师已经调到外地学校去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把真实情况告诉你们。”
这更是我们没想到的。想到自己不识好歹反而恩将仇报的鲁莽行为,我这心里真是愧疚啊。我想当面对陈老师说一声对不起,遗憾的是,陈老师调离我们学校以后多少年我也没见到过他。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3年第5期)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小说的主要内容。(3分)
答: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答:“我”两次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3分)
答: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你对王老师帮陈老师说谎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高高的玉米
吉姆·卡尔顿坐在厨房的窗边,望着烈日照射下的玉米地。今年的庄稼长得特别早、特别好,他家屋子的周围满眼都是高高的玉米。
他的妻子休伊站在水槽边,用凉水洗胡萝卜。她时不时看一眼外面的天空。她巴望着天上出现云块,但还是烈日当空,看上去令人不安。已经二十七天没有下一滴雨了。
吉姆抬头瞧一眼不见一丝云彩的蓝天,叹了一口气。“旱得太久了。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休伊是个壮实的女人,今年四十出头。她把胡萝卜放入水槽,然后擦干双手,向她的丈夫走过去。吉姆坐在轮椅里,一只脚往前伸着。
一个月前,他翻修谷仓的时候,不小心从高处摔到了地面上,造成腿部骨折。X光检查显示他的脊椎骨也受到了损伤。至于受损程度、吉姆以后是否还能行走,大夫当时还说不准。
休伊站在轮椅一侧,轻轻抚摩着吉姆的脖子。“你说的有道理。”她低头看着他说道,“确实,干旱太让人焦心了。”
她瞅着窗外自家的菜园。他俩曾商量不去管园子里的蔬菜,让它们在烈日下自生自灭。但他们家那300英亩的玉米地,不管不行啊。
她弯腰吻了一下他的头。“咱们会没事的。”她平静地说。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吉姆的邻居帕皮·迪克森家的玉米叶子开始发黄、卷曲。
一天,休伊刚从菜园干活回来。吉姆告诉她,他刚刚跟帕皮通过电话。帕皮家的玉米不行了,几乎看不到穗子,连梗都被晒黄了。
“帕皮说,如果这个周末还不下雨的话,他要把他地里的玉米全部犁掉。”吉姆显得忧心忡忡。
“全部犁掉?”休伊看了吉姆一眼。
“他是那样打算的。可能他过分操心了。我们家的玉米种子跟他家的是一样的,又是同时种下去的。可是我觉得我们家的玉米眼下还长得好好的。”
又过了几天,休伊从镇上办事回来。吉姆听到她开门的声音。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和她打招呼。她走进屋里,目光中满是疑惑。吉姆正襟危坐,但脸上满是笑容。她放下背着的包袱。“你不会要告诉我,”她说,“天就要下暴雨了吧。”
“比那个好多了。刚才医生打电话来,说我后来的X光片看起来很好,比预想的要好。”吉姆顿了一下。他笑得更灿烂了。
“医生估计我下个月就能走动了。”
“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这个消息真是太好了!”她含笑说道,忽然跳了起来,在屋子里轻快地转了几个圈。
“这个消息是不是比下暴雨还好?”
“啊,是的,亲爱的。比下暴雨好上一百倍。”
“你知道,”他握住她的双手,“一个月前,我不知道今后咱们怎么生活,净朝坏处想了。然后来了好消息,干旱一下子变得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是呀。那以后我就不用夜里偷偷摸摸去浇水了。”
“你是说,给菜园浇水?”
“菜园,还有从这屋子能看到的所有玉米地。”
“玉米地?”吉姆两眼盯着她看。
“面对天灾,我还能做什么呢?我改变不了天气,只能让你眼睛能看到的玉米长得好些。”她微笑着说。
屋外,依然是满眼的高高的玉米。
(选自《外国最好的小小说》)小说多次写到“烈日”“干旱”,有什么作用?(2分)
答:品味下面句子,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情。(4分)
(1)“旱得太久了。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答:
(2)“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答: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休伊这个人物形象。(3分)
答:小说以“高高的玉米”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答:阅读本文和链接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悟。(2分)
【相关链接】
材料一: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其中一位受伤的小女孩,尽管身上有血迹,但她仍微笑着说:“我没事,我不哭,我很坚强。”
材料二:因病致残的巴雷尼,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练习走路,做体操,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的严酷打击。后来,他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答: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12分)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她挂花了”,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3分)
答:老头子觉得“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分析下面一句话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