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中淹《岳阳楼记》)

【乙】牛山之游美矣,而景公以之雪泣沾襟,不能自止;羊叔子登岘山以临汉水,至于参佐相语,悲咽怃然而罢,何情之反也?……

富贵之君侯,功名之卿士,穷天下之欲无所不足,志满气盛,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何所不得,宜其兼得于山水。而牛山、岘山之胜反以出涕而兴嗟,彼其念富贵之可怀,而伤其不得久,有喜功名之甚,冀于垂永而患其无闻,则虽左山右江,履嵂崒而俯涛澜而不能有其乐;宁独不乐而已,且为之感慨而哀。

(节选自王慎中《游清源山记》)

【注释】①于:和。相语:相互谈论。②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③足:满足。④快:快乐。⑤得:获得。⑥怀:拥有。⑦冀:希望。垂永:流传永久⑧履嵂(lǜ)崒(zú):登临高峻雄奇的山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牛山、岘山之胜

B.不以物喜

其多取于物而备享之以为快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且为之感慨而哀

D.然则何时而乐耶

而伤其不得久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备矣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而景公/以之/雪泣沾襟 

D.冀于垂永/而患其无闻

(3)对【甲】【乙】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段第一段概括描绘洞庭湖的景象。“衔”“吞”两字极写洞庭湖的气势。

B.【乙】文段第一段写景公和羊叔子观美景却生悲情,由此引出对君侯卿士的评析。

C.【甲】【乙】文段都属于“记”,都以景物描写来引发议论,表明作者的看法。

D.【甲】文段中古仁人跟【乙】文段中君侯卿士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前者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后者却因功名富贵的或得或失而感慨伤怀。

(4)请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则虽左山右江,履嵂崒而俯涛澜而不能有其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朗读节奏划分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班级开展“品古典意蕴”文言文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字里有乾坤。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日光下 澈:______

毳衣炉火 拥:______

(2)句中有深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影辉映,妙不可言。甲、乙两文都有对“影子”的描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妙处。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______;果蔬草木, ______。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餔(bū)糟:食酒糟。②啜醨(lí):喝薄酒。

(4)请结合语境,把下面的句子填入上文相应空缺处。

A.

皆可以醉

B.

皆可以饱

(5)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嗟(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时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B)!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C),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A.夫不能利生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B.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无乃失于

课内迁移(先帝不以臣卑鄙)


D.下以救贫民之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2)请将“也”“夫”“哉”分别还原到文中括号处。

A.( ) B.( ) C.( )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既 不 可 得 矣 夫 能 行 救 人 利 物 之 心 者 莫 如 良 医

(4)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5)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虎丘以望后五日

[明]王士性

虎丘者,吴王阖闾葬以扁诸之剑,白虎之气腾上,而见怪于秦皇也。墓今不知其处,曰浮图下,又云剑池下,剑池两崖如裂,侧立十仞,盖石溜天成,寒泉出其窦而停滀焉。墓不在其下,意浮图者近之。

自阊门买舟,五里即达寺门。初入,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再入,则清泉白石,龂腭奇。钜坂如砥,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石咬水处,为白莲池。近池而灌葬塞焉者,为清远道士放鹤涧,循涧上,登大雄阁,右行过剑池石粱,望浮图而息焉。既畅,复下可中亭,观生公点头石。复右上而尝陆羽泉,石窦似慧山,而味劣之。

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千人石古株轮囷,把酒问月,醉而枕之,仰视碧落垂垂。固恍如乘槎泛斗牛渚也。若上浮图之巅,苍然平楚,远瞰湖天内捧一轮月色遍照苏州,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选自《王士性集》,有删减)

【注释】①浮图:佛塔。②窦:洞。③龂腭(yínè):像露齿的样子。④钜坂:坚硬的坡石。⑤轮囷(qūn):盘绕高大。⑥碧落:天空。⑦槎:木筏。⑧斗牛:天上的星宿名。

虎丘寺

[唐]张籍

望月登楼海气昏,剑池无底浸云根。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释】①海气昏:水汽迷蒙。②云根:深山云起的地方。

(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曰浮图下

[语境分析法]上一句为“墓今不知其处”

①______

墓不在其下

[课内迁移法]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______

龂腭

[成语关联法]精求精

③______

要以秋月为

[查阅词典法]①经得住;②胜利;③美好、美景;④超过。

④______(填序号)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B.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C.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D.

酌憨憨泉坐吴/王试剑石/摩挲石缝/为凝睇而沉思久之。

(3)“剑池无底浸云根”中的“浸”字,有的版本作“镇”字。你觉得哪个字更贴合诗意?请联系诗、文的相关内容,陈述理由。

(4)山并不会移动,但作者却故意说老僧是因担心山移去而锁寺门。请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可罗胡床百座,号千人石

又昔人所称绝景云

(6)不同人望月有不同的感受。结合《游虎丘以望后五日》《虎丘寺》中相关句子与链接材料,简述望月这一行为会给人带来哪些感悟或收获。

[链接材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

【乙】游牛首山记

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先一日,宿山下僧,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客曰:“然。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也。……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则虽欲独以名称,岂可得哉!”

(选自谢良琦《游牛首山记》,有删减)

【注释】①粤:此指桂林。②名称:此指名声显赫。③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千丈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B.

势竞上 至于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C.

宿山下僧俨然(《桃花源记》)

D.

皆如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

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

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

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4)观察景物的角度多种多样。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采用了平视的观察角度;甲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观察角度是①______,“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观察角度是②______。

(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美景,我心向往。请你为富阳一带的山、金陵的牛首山分别拟一则宣传语。要求:体现山中景色的主要特点,每则20字以内。

示例:奔流千里,木秀林密,三峡美景,天下无双!(仅供参考,句式不限)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曰:“盍请济师于王?”斗廉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

(摘选自《左传·桓公十一年》)

【注释】①郧(yún):古国名。②蒲骚;郧国地名。③莫敖:楚国官职名,掌管军旅之事。④盍:何不。⑤斗廉:楚国大夫。⑥商、周之不敌:商不敌周。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军事实力远超周武王,结果却被周武王所灭。⑦成军:整顿军队。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间”意思不同。

B.

“必以信”中的“信”是“实情”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中的“信”意思不同。

C.

“军”有“军队”“军队驻扎”“攻击”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郧人军于蒲骚”中的“军”是“攻击”的意思。

D.

“闻”有“听到”“闻名”“名声”“传播”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君之所闻也”中的“闻”是“听到”的意思。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作战时,智者能抓住机会,巧者能果断决策。你认为曹刿是“智者”和“巧者”吗?请结合甲文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简述理由。

(4)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斗廉认为不必请求增援,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这些依据中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