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
② |
③ |
(2)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3)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①“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②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节选自马南邨《不求甚解》)
材料二
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宇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句式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如果读韩愈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这篇文章当作国文功课学习过。
(节选自夏丐尊《怎样阅读》)
材料三
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惑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冋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
(1)以上三则材料主要是围绕读书的哪些方面展开论述或说明的?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倡学习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提出读书时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B.材料二中“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容就够了”的“专”字去掉不改变原句意思。
C.材料三第二段采取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D.这三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是有所不同的。材料一属于论述性文字,材料二、三属于说明性文字。
(3)如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目录”与“单元导读”,请你结合材料二、三,谈谈学习本单元为什么“要重视朗读课文”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姥爷①来了
敬一丹
我姥爷来了。那是让我惶惑的1968年秋天。那一年,在几个月之内,妈妈、爸爸、姐姐先后离开家到干校去了。每走一个人,家里就空一块,我一点点失去安全感。家里只剩下我和两个弟弟。我13岁,大弟10岁,小弟7岁。
那日子怎么过呢?这时,姥爷来了。姥爷是个大高个儿,但背有点弯了;浓眉大眼,但眼角垂下来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我和弟弟们写给妈妈爸爸姐姐的信中,总会提到:我们很好,姥爷也很好……
我妈妈的工资一度停发了,家里日子过得紧。姥爷先给我们立了规矩,花钱得报账。
记得那时,姥爷派我和弟弟出去给家里买东西,姥爷估摸着预支些钱,等我们完成任务回来,酱油多少钱,醋多少钱,得说清楚,找回来的零钱,都得交给姥爷。有时,找回一分钱,心想,姥爷不会要了吧?但姥爷还是会问:找的钱呢?姥爷不识字,只认识数字,却会打算盘,记账靠心记、心算,脑子特好使。
两年后,妈妈终于回家了,姥爷把攒下的200元钱,交给妈妈。妈妈很意外,日子这么紧,怎么会攒下钱呢?姥爷说,就是怕你们再停发工资,孩子们得吃饭啊!
姥爷有时晚上喝一点点白酒,但从来没有什么下酒菜。冬天里的一天,我给他买了一点儿粉肠,让他喝酒时切上几片。可那天回家掀开锅盖,闻到一股香气,原来,姥爷把粉肠和白菜炖在一起,都给我们大家吃了。那天,吃得很香,心里却很难受。
有了姥爷,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不论是穷日子,还是愁日子,他都能找出乐儿,他年轻时就是这样,我妈妈曾写道:“小时候,爹赶马车风尘仆仆回家,一进院就喊:‘大丫头,车上草里有花!”原来,他在草甸子割草的时候,遇到野花,就留心割下来,捆在草里带回家,因为,爹有七个孩子,五个是闺女,爹知道,闺女喜欢花。闺女闻声奔来,把草捆打开,野百合!黄花!蓝雀花!闺女一枝枝挑出来,找几个瓶子罐子,装上水,乐乐呵呵把花插起来,贫寒的家里立刻就亮堂起来。爹看着花对女儿说:“好看吧?”女儿看着花想,爹奔波养家那么累那么苦,还有心思给女儿采花!
果然像我妈说的,姥爷把愁日子过得也挺有趣。
“冰棍﹣﹣3分钱一根﹣﹣”
吆喝声刚落,就听小弟在院子里,冲着四楼阳台大喊:“姥爷!姥爷!”
望下去,小弟正伸出三个手指头,充满期待地看着姥爷。姥爷就随手用夹衣服的小竹夹子夹上3分钱,朝小弟扔下去。小弟的目光紧盯着“目标”,飞快捡起,奔向冰棍!
有的时候,姥爷会逗一下小弟。他用竹夹子夹上小煤核儿,扔下去。小弟不知有诈,跑去,捡起,兴奋,失望。楼上楼下逗着,乐着,然后,姥爷再扔下去3分钱,看小弟欢天喜地心满意足地吃冰棍。这成了爷孙俩的游戏,老少都挺乐呵的。
假如没有我姥爷,那些日子会是什么样儿?那一定是愁云笼罩的日子,我和弟弟们的性情可能是忧郁的、胆怯的、缺少安全感的,甚至是扭曲的。幸好有姥爷在,我们度过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
(选自浙江人民出版社《那年,那信》,有改动)
【注】①姥爷:北方大部分地区对外祖父的称呼。
(1)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闺女闻声奔来,把草捆打开,野百合!黄花!蓝雀花!
②爹看着花对女儿说:“好看吧?”女儿看着花想,爹奔波养家那么累那么苦,还有心思给女儿采花!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姥爷”这一人物形象。
(3)上文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4)“那天,吃得很香,心里却很难受”一句意味深长。请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描摹“我”当时的心理活动。(不超过50字)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人类的体温为何是37摄氏度?
①我们已经习惯自己的体温,以至对它视若无睹,除非中暑、发烧、寒冷,才会关注它。如果静下来思考我们的体温为何如此,会发现其中暗含着更加久远的故事:恒温动物异军突起,与变温动物争夺天下。这是一场考验能源获取、动员效率、反应速度,甚至需要抵御生化武器的持久战争。最终,恒温动物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壮举,彻底占据了天空和大地。
②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③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 ,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④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⑤这是因为,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⑥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⑦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⑧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⑨其实不止是人类,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的体温也都非常接近这个数值。鸟类的体温更高一点,不过一般也相差不大。
⑩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 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比如蛙壶菌,对几种蛙类来说,感染就意味着死亡。熊蜂微孢子虫,会在熊蜂体内大量繁殖,导致它们肚子太大无法弯腰交配。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对鸟类的研究也同样显示,真菌能引发的鸟类疾病非常少。这让它们相对于容易感染真菌的动物,具有很大生存优势。
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 摄氏度。
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比如在北美,异温性的蝙蝠在休眠时体温会下降到环境温度,这让它们很容易感染真菌,引发白鼻子综合征,并大批死亡。
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1)根据语境,解释第①自然段中“改朝换代”的意思。
(2)第⑦自然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说说人类的体温为何是37摄氏度。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不同地位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B.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变温动物对能量的需求少,生存能力更强。
C.哺乳类动物和鸟类之所以很少受到真菌感染,应完全归功于体温。
D.37摄氏度是恒温动物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选择的一个平衡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新闻事件】
“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一骑(jì)红尘”变成了“一骑(qí)红尘”,“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荨(qián)麻疹”变成了“荨(xún)麻疹”……2019年2月19日,来自微信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篇《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在朋友圈里刷屏,文中列举了一大串读音改变的例子,使得网友纷纷惊呼“上了个假学”。
【记者探访】
四川省视协主持人专委会副主任海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都念错了就把它算做正确读音,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媚俗。它损失的是这个读音的历史渊源。照顾大众的读法会不会让我们的文字含义越来越浅,最终丢掉了文化中丰富的内涵?”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部分内容,即诗词中读音的修改和词(成)语中读音的修改。对于前面一部分,黄安靖说,这种差异实际上是由古音和今音的不同造成的,而所谓古音与今音之差并非只发生在当代。他同时还表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对于部分字的语音变化还是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说服”的“说”,“原先shuì这个读音的含义‘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和shuō这个读音中‘解释,解说’的含义是有联系的,因而这个字统读为shuō,是符合语音发展规律的。”
教育部语用所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汉字与汉语拼音研究室的何副研究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6年,教育部就《<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修订稿》中很多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时隔三年尚未正式发布。“这个征求意见稿里有些读音还在调整。”
【专家观点】
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需要。”他进一步解释,为了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需求,语言文字也要相对地做出调整。马庆株也表示,汉字语音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不能随波逐流,丢失汉字拼音原有的表意语言魅力。
著名文化学者郦波在自己的著作《诗酒趁年华》中,曾专门提到了关于古诗词中“斜”字的读音。他用苏轼的“春未老,风细柳斜斜”来举例,认为这个字只有在读xiá的时候,才能够感受到一种春风荡漾、细柳成行的春意和春感。他曾经向语委的朋友建议说,“斜”这个字在古诗词里用得太多了,一定要在统读字音里加上xiá这个音,“当然,如果不压韵脚的话,这个‘斜’字是可以读xié的。”
【教师声音】
语文老师邓京:“汉字的不同读音是有不同含义的,尤其是古诗。很多时候我们推敲琢磨,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情达意。改变多音字的读音,就很难区分其中的含义了。”
语文教师郑朝晖:语音的变化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语言发展自身的原因,一个是社会文化对于语言的外部干预。以这样的视角看语委的征求意见方案,我们不难发现,所作的大多数的改变,恰恰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加以纠正的错误。比如“说服(shuì)”和“劝说(shuō)”。所以,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委提出的改音建议本身是不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的,不能说大家错了,就应该将错就错。
(1)《咬文嚼字》发布2018十大语文差错,其中第一条是2018年10月重庆公交车坠江报道中的读音错误:“口角”的“角”误读为了jiǎo.试联系上面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媒体播报这则新闻时,将“口角”的“角”读为jiǎo的原因。
(2)针对部分字词读音的改变,有赞成,也有反对。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分别概括赞成与反对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时代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完成了下面的填空。
这篇小小说以 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 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2)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3)下面的语句耐人寻味,请结合加点的词语进行品析。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
(4)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写道,“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文中鹞爷所说的“根”又有哪些内涵?
(5)小说借塑造“鹞爷”这一人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