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科学”就等于数理化?

郑腾飞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是深奥难懂的公式,是稀奇古怪的仪器,是刺鼻难闻的试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把“科学”变成了几门自然学科及其知识的组合。我不否认“科学”应该包含这些学科和学科知识,但我不认为就只是这些。

    当人们称某一观点、原理、研究或做法是“科学的”,一定不仅仅指它们发现了或表达了某种知识,而是想说明它们包含着某种特殊的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究竟是什么如此特殊呢?这需要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进一步研究。

    我想,“科学”应该是一座金字塔。

    金字塔最底层是科学精神。包括好奇心、勇于尝试、独立思考、能体会学习的乐趣、面对困难有勇气坚特下去等等。人类从诞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感受新发现带来的趣味和惊喜,同时遇到各种问题和考验,反复思考,不断尝试,直到又有新的发现。这样,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发展至今。我想,这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原动力应该就是“科学”中最特殊的那个元素,是金字塔最坚实的根基。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上面一层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方法。这有三个要素:事实、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事实”是指所有科学结论都要建立在确凿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科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但不是胡想乱想,必须立足于客观事实。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做实验发现客观事实,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去发现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事实,比如地铁是怎么开动的、地底下也有动物,小鸟不全住在树上等。

“逻辑”是连接事实依据与科学结论之间的桥梁,也就是事实能否支持结论。严密的逻辑不仅能帮助人们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避免许多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没有“否定”这个意思,而是指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固守现有的成果,对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举个例子:

    问:干冰和普通的冰有什么不一样?(观察事实)

    答:干冰会冒烟,普通的冰一般不冒烟。

    问:干冰冒烟的原因是什么?(逻辑推论)

    答:温度很低。

    问:桌子上的菜冒烟,也是这个原因吗?(反思探究)

    问:冒烟的东西还有哪些?这两种冰还有哪些不一样?(观察新事实)

    ……

    总结一下如何提问。问事实:发现什么?有什么不同?问原因:A一定会导致B发生吗?还有其他原因吗?问可能:还有其他可能吗?这些问题即便一时答不出来,但这样的过程,会让人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会有发现和创新。

“观察事实﹣﹣逻辑推论﹣﹣反思探究﹣﹣观察新事实”这个循环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目前看来这也许是人类最为成功的认知世界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得到的结论才有可靠性。

    金字塔最表层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探索的结论,即科学知识,就是各学科(不仅是自然学科)的知识,数理化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且,我们不能拿着这些知识就行了,而要运用它们开始新的探索,这个就不再多说了。

    另外,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DNA,我不这样认为。无论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学则须疑”表达的批判性思维,还是“学而时习之”提出的反复探究实证,都传递着华夏先人对于“科学”最朴素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确实很难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就。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发展,这本身也是面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态度。

(原文有删改)

(1)作者把“科学”比成一座金字塔,请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标注右图金字塔①②两层的相应内容。

(2)请根据上下文简析文章为何写“干冰”。

(3)下列句子的含义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一项是:  

A.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圈、画三角形……我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马及时《王几何》

B.“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C.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对于“‘科学’就等于数理化”这个观点,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你对此有何见解?请用下面的句式进行逻辑严密的表述。

句式: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表明观点)……(阐述理由)……

【注】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现代汉语词典》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概括论据 补充论据 论证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深层阅读赏析(共12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生 活
儿子一直靠父亲的收入生活。那天,父亲唤他进卧室。父亲已经因病卧半年了。床头还放着一个煤饼炉,炉火熊熊地燃着。父亲睁开眼,说:“儿呀,你恐怕不能再这样无所事事了,我这家底供不了你了,你的日子还长着呢,今天,你出去挣10块钱回来,我等着。”
天气依然晴朗。这是初春。阳光暖洋洋地沐浴着城市。早晨还吹着清凉的微风。母亲,一个一刻都不肯停歇手脚的老太婆,正在守着煤气灶熬老伴的中药。屋子里弥漫着中药的苦涩气味。她看着束手无措的儿子叹了一口气,撩起围裙揩干了粗糙的手,掏出手帕,那里边包着一叠纸币。她抽出一张崭新的,塞进儿子手里。
儿子笑笑,说:“妈,还是你好。”儿子就到院子里去侍弄笼子里的鸟儿了。整个上午,他没吱声,好像鸟儿也没往日那么欢跃、活泼了,只是在笼子里跳上窜下,很焦急,仿佛要发生什么事。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不知不觉,他睡着了。他醒来已经晒着太阳,树阴移了位置。
于是,他走进屋子,他感到有点阴凉。他望着父亲躺着那间屋子的门,迟疑着,就像去老师的办公室背诵课文。终于,他挠挠头,推了门。
他说:“爸。”
父亲似乎早已期待并已知道他进来了,闭着眼,说:“回来了?”
他将那张纸币在手里抖抖,抖出了纸质的响,他说:“爸,喏,我挣的钱。”
父亲费劲地张开眼,抬抬头。儿子赶紧上前扶父亲坐起来,往背部垫了两个枕头。父亲接过钱,没瞧一眼,就丢进床头的炉火里,片刻一燃,便化为乌黑的灰烬,又轻轻地飘浮起来。
他叫了声“爸”。像了却了一桩事,他说:“爸,我去端汤药。”
父亲说:“你妈会端来,你站着,这不是你挣来的钱,是吧?”
他吞吞吐吐地说:“爸,我……是妈给我,我就接下了。”
父亲像走了很远的路,歇了一会儿,说:“我看出你不在乎,你习惯了,不知道生活不容易。”
他说:“爸,我这就上街。”
父亲累了,又合上眼。老伴端着药汁,说:“他爸,你该喝药了。”
父亲说:“搁着,我现在不想喝。”
母亲瞥了儿子一眼。儿子摊摊手,说:“妈,那我上街了。”
晚上,街道华灯初上,屋子里还没拉亮灯。夜色勾勒出母亲苍老的轮廓,父亲躺着,竟没动,睡了。都等待着。寒冬里他时不时地咳嗽,她说:“天气暖了,就好了。”他现在确实不再咳嗽了。那时他一咳,仿佛五脏六肺都要咳出来,很让听着的人揪心。
院门一响。母亲欢喜地说:“回来了。”就拉亮灯。
儿子奔进来,说:“爸!”
母亲说:“轻点声儿。”
父亲说:“我没睡着。”
儿子急切地走近父亲床前,说:“爸,你瞧,10块。”
父亲一下睁开眼,接过还温热的纸币,那是儿子的体温,纸币似乎没了骨干,很柔软。父亲顺手又往炉子里丢。
儿子急了,挡在炉子前边,说:“爸!”
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窝放射出微光。
他艰难地说:“儿……我放心了。”
当晚,父亲咽了气。
父亲为什么要让儿子外出挣10块钱?又为什么两次把儿子给他的10元钱往炉子里丢?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崭新的”这个词在文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仔细品味,发现这个词在内容和情节上都很有深意,你能品出来吗?
请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下列语句的理解。
(1)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不知不觉,他睡着了。他醒来已经晒着太阳,树阴移了位置。
(2)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窝放射出微光,他艰难地说:“儿……我放心了。”
根据你对上文的理解,结合你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下列句式写两句话。
句式:“只要………………就一定能………………”
句子⑴:
句子⑵:

阅读下面说明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
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不超过50字)

阅读下面议论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选自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几段文字,作者针对错误论点而提出的论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一句中“脂粉”“筋骨和脊梁”分别指什么?

深层阅读赏析(共12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 ,完成后面题目。
蝴 蝶
周海亮
这也许是她的最后一次旅行。尽管她喜欢旅行。儿子面临大学毕业,他说,他想去夏威夷留学。她知道儿子很想去,她打算满足儿子。真实的情况是,儿子喜欢一位姑娘,姑娘想去夏威夷留学。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认为,真心相爱的年轻人,就应该厮守。她不想儿子重蹈她的覆辙。
与前夫离婚以前,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她开着一个茶馆,闲时喝茶,读书,健身,生活闲散且富有情趣。离婚以后,前夫按时给儿子寄来生活费,那些钱让儿子生活得很好。今年儿子十九岁了,前夫再没有义务管他。其实只要她求前夫,前夫仍会帮她,只是她不能这样去做。她的窘迫与他有关系吗?既然没有关系,也就没有求他的理由。
茶馆生意清淡,这是她陷入困境的第一个原因。很多人劝她将茶馆改成麻将馆,可是她讨厌麻将的声音。儿子的消费越来越高,这是第二个原因。她的身体每况愈下,这是第三个原因。人至中年,百病缠身,医院就是屠宰场,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关闭茶馆,等于失去最后的希望,想了很久,她还是下不了决心。于是只好停止对雪的资助。这次去贵州,去苗寨,她想当面向雪道歉。
本想等雪开学再跟他说,可是她想,还是亲自去看看他吧!看看这个她资助了十几年的孩子到底长什么样子。
她在苗寨看到太多的蝴蝶。蝴蝶画在窗子上,刻在木门上,雕在手饰上,甚至,纹在耳朵上。蝴蝶们姿态各异,翩翩起舞。她问当地苗人,为什么到处都是蝴蝶?苗人答,蝴蝶妈妈是我们的祖先和图腾。
蝴蝶妈妈?祖先和图腾?她试图找出一个理由,可是她没有成功。
半山腰的吊脚楼里,她见到叫雪的孩子。雪给她沏当地的银球茶,给她倒奶奶酿的米酒,雪只有奶奶。雪读大二,很懂事,功课很好,雪说两年以后,当他参加工作,他会将领到的第一笔薪水,全都送给她。
她尴尬地笑。她说雪,我不能再资助你了。
雪怔住。手里的茶杯掉落地上。
她说雪,我知道这很残忍,可是我再也没有能力资助你。我也有儿子,我得送他去夏威夷……
雪坐下。不说话。
她说雪,我想把房子卖了,可是儿子需要这套房子……再说我一个中年女人,房子也许是我最后的财产……
这么多年,我很感激您。雪低着头,说,现在我只是难过。
对不起。
您不用道歉,否则我会更加难过。雪说,请相信,我绝没有半点怨您恨您的意思……我只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报答您……
以后,你怎么办?
也许会辍学……
雪,对不起……
雪笑笑,起身,将地上的碎片收拾干净。可是您知道吗?他突然说,两年以前,寨子里有朋友去外面做生意,想拉上我,赚的钱,平分……我告诉他,有好心人资助我,我得读大学……年前他回来,说赚了一百万……我真的绝没有怨您的意思,我只是说,假如您提前两年停止对我的资助,那么现在,我也许会有五十万……五十万,我做梦都不敢想……
其实两年以前,她真的有了停止对雪的资助的想法,可是她咬咬牙,硬是挺到了现在。现在她后悔了,她对自己说,也许雪的话是对的。也许资助雪,其实是害了雪。
回程的途中,有蝴蝶一路相随。
她坐在小区花园里休息,她看到花瓣上停着一只蝴蝶。蝴蝶有着细密复杂的花纹,她想凑前看仔细,蝴蝶突然从花瓣上掉落。几秒钟以前,蝴蝶还那么美丽,那么鲜艳,那么生机勃勃,转眼之间,蝴蝶就死去了,色泽暗淡,花纹凌乱,如同一片灰烬。美丽易逝,生命易逝,她怀疑这只蝴蝶,来自雪一般纯净的苗寨。
她抱一只脏兮兮的猫上楼,那只猫,至少在小区里流浪了半年。她的手里还捧着死去的蝴蝶,可是她认为,她的手里,其实什么也没有。
给猫洗过澡,喂过食,她变得无比忧伤。然后,她在桌边坐下,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一份售房广告。
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篇小说以“蝴蝶”为题有什么用意和作用?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作用。
⑴雪住。手里的茶杯掉落地上。
⑵现在她后悔了,她对自己说,也许雪的话是对的。也许资助雪,其实是害了雪。
读完全文后,你觉得文中的“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说明。
小说结尾言已尽可意无穷。结合全文内容,,你觉得“她”出售自己的房子后会去做什么呢?并说说你认为“她”这样做的理由。

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视细节,体现细节,体现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彰显着严谨细致的作风,显现一个人的本领和才能,也凸显着一个人的形象。可以说,无论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历史,都是诸多细节堆积成的集合体。由此引申开来看,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实际上也是由许多细节构成的。人生正如一根长长的枝蔓横生的葡萄藤,一个细节就如一颗葡萄,葡萄的大小多少优劣,往往影响着人生的成败得失——或是果实累累,或是寥寥无几,或是一无所有,或是只有一根枯藤。这是最终的结果,主要在于平时的表现与作为。的确,仰视一位光彩照人的伟人英模也好,审视一个劣迹斑斑的奸佞罪犯也罢,表明他们人格和品德高尚的总坐标系,仍然是一个个细节。如焦裕禄,雷锋,周国知等英模人物是,成克杰,李真,胡长清等反面典型也是。如果删去这些人人生之中的那些人所共知的诸多细节,就无所谓“崇高”和“卑劣”、“善良”与“丑恶”了。所以说,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彰显品位,细节影响品质,细节决定成败。
英国著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说过;“一个艺术家要抓住一幕戏,或者写一个人的全部特点时,总是竭力去发现那些意义深长的细节。”因为细节虽细,但可有小见大,见微知著。一个螺丝钉可以使飞机从空中落下,一个小洞可以使巨轮沉入大海,一个蚁穴可以使大堤溃倒,一个烟头可以引发森林大火。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细节不能疏忽。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由自己的世界观来确立;最后能成为什么人,则是由人生细节的总和来决定。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人生要重视细节。
B.第二段话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事例论证,告诉我们要重视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C.这段文字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说理透彻。
D.我们常说的古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可以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

说说这段文字的论证思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