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水煤气变换中引入了高效催化体系,使该反应可在120℃时进行,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
B.反应每消耗28g甲,可生成44g丙
C.该过程体现了催化剂吸附微粒的选择性
D.反应过程中,每消耗1个甲分子,同时消耗1个乙分子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 |
石灰水变浑浊 |
酒精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
B |
S0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
溶液变红色 |
SO2的水溶液呈酸性 |
C |
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粉末混合研磨 |
闻到有氨的气味 |
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肥效更好 |
D |
铝合金在铝片上刻划 |
铝片上有明显划痕 |
铝合金的硬度比铝的大 |
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
![]() 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收集 |
B. |
![]() 钢铁的腐蚀 |
C. |
![]() 电解水实验 |
D. |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在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得出结论,完全正确的有
①浓氨水中出现红色,说明氨分子很小且在不断运动
②既能说明甲烷有可燃性,又能说明甲烷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
③既能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④既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铁钉表面无明显现象,能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要有氧气和水.
A.2个 | B.3个 | C.4个 | D.5个 |
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A.用酒精浸泡捣烂的牵牛花花瓣制酸碱指示剂 |
B.用干燥的pH试纸测浓硫酸的酸碱度 |
C.用烧杯罩住燃着的蜡烛,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D.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证明蜡烛燃烧一定产生可燃性气体 |
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鉴别CO2和N2 |
用燃着的木条 |
B |
除去氢气中的HCl和水蒸气 |
依次通过盛氢氧化钠、浓硫酸的装置 |
C |
除去FeCl3溶液中的CuCl2 |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
D |
鉴别烧碱溶液和纯碱溶液 |
分别取两种溶液少量,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