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给“理想”建个朋友圈

陈焱

①“你长大了干什么?”“你的理想是什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回答过许多次类似的问题。我的答案始终都是“科学家”。那么,年轻人,你的答案是什么?你将怎么实现理想呢?

②我的“秘诀”是给“理想”创建一个朋友圈。

③第一位好友是“赤子之心”。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即有大成就的人都有一颗婴儿般单纯、善良、天真的心。但是,社会上,许多人的理想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的。年轻人选择职业时,往往只看到行业的光鲜和较高的收入,却看不到背后的辛苦和巨大的压力。这种基于功利的理想一旦遇到困难往往就会灰飞烟灭了,而赤子之心则能赋予我们奠定理想的基石和追求理想的执着。

④第二位好友是“兴趣激情”。我们知道,兴趣与理想是相辅相成的,对理想的事业感兴趣,就算困难重重,也不觉得多苦,反而更能充满激情地去努力。假如你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你将面对的是未知的科学问题或未解的技术难题,这样的创新工作不会一帆风顺,注定是一个反反复复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失败与成功交替前行的过程。只有保持兴趣与激情,才能在充满挑战的工作中坚持理想。

⑤第三位好友是“务实合作”。实现理想的过程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其间布满了各种各样不可预期的困难。抱着“一切从零开始”“细节决定成败”的心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才能始终朝目标不断迈进。___________。

⑥最后一位好友是“责任使命”。当今对于青年人来说是最好的时代,祖国给了我们很大的舞台,年轻人在唱主角,前辈们在默默支持、推动我们进步,祖国给予我们厚望。年轻人的奋斗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年轻人应乘势而为,树立起远大的志向抱负,担当起历史的责任使命,秉持立身养德的坚守、立志报国的追求、胸怀天下的担当,才能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

⑦有了这四位好友,“理想”的朋友圈就会吸引和聚集更多的正能量,托举起我们的理想信念,也托举起我们的“中国梦”。

(选自《人民曰报》2017年5月,有删改。作者系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1)文章以“给‘理想,建个朋友圈”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3)第⑤段作者只谈了“务实”,而未谈“合作”,谘你在横线上为其补充一个论述“合作”重要性的句子。

(4)请结合自身实际,简要谈谈文中哪一位“好友”对你实现理想最重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证方法 议论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对于屏的作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点缀,增加美感 B.避免从门外直接望到厅内
C.完全隔绝空间,可以挡风 D.可以缓冲视线

选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A.举例子、列数字 B.举例子、打比方
C.举例子、作引用 D.打比方、分类别

课文中多次引用古诗词,好处是()

A.说明作者知识丰富,底蕴很深。
B.说明描写“屏”的诗词很多。
C.充分表达了古代人对“屏”的喜爱。
D.增强文章韵味,与传统的器具“屏风”相对称。

选段的写作风格是()

A.行文风趣,饱含幽默 B.充满诗意,富有韵味
C.平白如话,不事雕琢 D.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①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答道:"2法郎50生丁。"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②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选段中菲利普夫妇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A.怀疑—失落—害怕—愤怒 B.高兴—惊恐—平静—失落
C.高兴—害怕—暴怒—平静 D.轻松—惊恐—暴怒—失落

划线句子②中“我”仔细端详于勒的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从来没见过于勒,对他的长相感到好奇。
B.“我”与他即将分别,依依不舍,再多看一眼。
C.叔叔就在眼前却不能相认,仔细端详表达我深切的同情。
D.对叔叔如此的穷愁潦倒感到不满,想从中找出原因。

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应了开头的环境描写。
B.写出了一家人心情的沮丧。
C.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D.表现了一家人摆脱于勒后心情的轻松。

对划线句子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
B.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关怀
C.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偏心,对子女不能一视同仁。
D.写出了母亲怕花钱的吝啬心理。

文中对母亲的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自私而冷酷 B.善良而懦弱
C.势力而无情 D.吝啬而虚伪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村寨女人 B.山野对歌 C.情歌酬和 D.漫歌山野

对划线句子中“多”和“种种不同方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排除了其他情况;“种种不同方式”指除了对歌外,还有漫歌、传歌等方式。
B.“多”表明仍有其他内容;“种种不同方式”指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等不同的对歌形式。
C.“多”表明以情歌为主;“种种不同方式”指或蹲或站,或高或低等唱歌时不同的形式。
D“多”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
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重点描绘了对歌场面,表现云南人民的聪明才智。
B.重点描绘了云南歌会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了云南独特的民俗文化。
C.重点描绘了唱歌的人物,烘托出活泼欢乐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D.重点描绘了云南的地域特色,表现作者的喜爱之情。

选段运用的描写方法有()

A.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C.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D.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节选文字的语言风格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工笔描绘刻画细腻 B.感情炽烈,不可抑制
C.庄重典雅华美绚烂 D.朴素自然,含蓄深沉

藏在木桩中的椅子
张丽钧
①那天,我正看一个挑战类的电视节目。当一个叫卡尔布的德国人登场的时候,我丢掉了手里的家务。
②那是个大块头的家伙,拎着一把红色的电锯,慢吞吞地出场了。他要表演的是,用不超过150秒钟的时间,将一截木桩制作成一个可以承受他自身重量的小椅子。
③木桩是普通的木桩,跟扔在我家后院的一截木桩没啥两样。
④我看见卡尔布将木桩竖了起来,然后朝主持人晃了一下电锯,示意准备好了。于是,计时开始。
⑤卡尔布娴熟地使用着电锯。笨重的身体一点也不妨碍他灵活的手。电锯与木桩亲密接触,嗡嗡的响声中,被淘汰的边角料一块块应声坠地。一时间,我根本看不出卡尔布究竟是在做椅子的哪一部分,只看到屏幕左下角的电子计时器在不停地跳字。两个主持人忘记了解说,只管前倾了身子、张大了嘴巴,呆呆地看看卡尔布的精彩表演。到了后来,连边角料都看不到掉下来了,卡尔布的电锯用他自己才能听懂的语言说着轻重深浅。A.在我眼中,卡尔布不像是在做木匠活,倒像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秀”
⑥观众一片欢呼!卡尔布从木桩的顶端拿出了一个精致的小椅子——用时仅仅95秒钟!
⑦卡尔布得意地将那个靠背上带有镂空花饰的小椅子放在地上,然后,单脚悬空站了上去。演播大厅又是一片欢呼。
⑧我多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迷你椅子啊!我设想着如果把它稍稍打磨一下,刷上清漆,上面再安放一个花儿一样的孩童,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⑨不由想到我国宋代那个画竹高手文与可,他画竹的秘诀是,先让竹子在胸中长出个样儿来,再按那胸中的样儿将竹子搬到纸上。我想,对卡尔布而言,又何尝不是先在胸中制成了一把现成的椅子呢?那个小椅子原本就是藏在木桩里了,卡尔布只是花费了95秒钟的时间,将它从木桩中“找”了出来。
⑩在尘世间,“创造”这东西永远是最迷人的,颖慧的心,灵巧的手,常能对凡庸的事物做出非凡的解读。没看卡尔布表演前,我只会将我家后院的木桩叫做木柱,它们呆头呆脑,只不过是木头一截、一截木头;看了卡尔布表演之后,我看那些木桩时的眼神倏地变了!我设想那庸常的木桩里面正藏着一批精美的迷你椅子,B.只待一把富有灵性的电锯一声轻唤,它们即会列队翩然而出
11其实,又何止是木桩呢?被我们凡庸的眼与心怠慢了的事物尚有很多很多吧?山水里藏着画意,四季里藏着诗情,有谁,愿意带着激情将这旷古的画意与诗情从混沌的背景中解救出来,让它们以一种无比美好的姿态,恒久地存活于喧闹人间!
作者记叙了卡尔布(概括情节),作者那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迷你椅子”,其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第⑨段讲到宋代画竹高手文与可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文章引用这个故事的作用是
品味语言,回答问题。(共6分,每小题3分)
A.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在我眼中,卡尔布不像是在做木匠活,倒像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秀”。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说说第⑩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只待一把富有灵性的电锯一声轻唤,它们即会列队翩然而出
请谈谈你从这则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永不疲劳的奥秘
①每个人都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②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代谢物质所产生的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致在体内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③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就休息了。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④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如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 泰勒博士发现,一个强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每一小时中只干活26分钟,然后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中搬运了生铁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试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就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那么,
⑤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晴,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时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或尽量利用工间休息时做做操;或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
⑥合理饮食、科学休息、适度运动,让身心变得健康、充实与快乐。不疲劳的生活,是我们想要的生活,也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生活真的很美好。
通读全文,在第④段的横线上,分别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写在原文上)。(4 分)
简要分析第③段运用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B.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细胞在新陈代谢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在体内积累就会越多,当达到一定的数值,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
C.第④段,举泰勒博士的实验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休息比工作更重要。
D.第⑤段,“揉揉”“伸伸”“远眺”“席地而坐”等词语的运用,增添了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忙于复习,有的同学常常感到身心疲惫。结合原文内容,拟写一则“温馨小贴士”送给大家。(50字左右)(贴士:音译词,通常指提示、建议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