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先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酬应,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使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增加,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  ;二是:  ;三是: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提取论点 概括论据 论证语言 论证方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世上最辛酸的秘密
楼下的简易房里住着父子俩,房子是临时建筑,门窗不严,屋子极破,没有床,只有两个铺盖卷。我每次回家,都要经过这间简易房,促使我多看两眼的原因是父子俩,白天他们去捡破烂儿,晚上回来就住在这儿,父亲四十岁的样子,儿子十多岁吧。更让人心酸的是,他们都有残疾,走路一拐一拐的。父亲驼背,五官像挤在一起;儿子脸相却很好看,和父亲一点也不相像,只是腿脚也不好。
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也收破烂儿,有一辆破三轮车。搬家的时候,我把不要的东西给了他们——旧书旧报旧家具,还有一张小床。我说:“不要钱,是我送给你们的。”他们很感动。就这样,我们认识了。
男人姓白,是从安徽过来的,因为穷,媳妇嫁过来不到两个月就跟人走了。他一个人带着孩子来北方,靠捡破烂儿生活。
男人舍不得花一分钱,常年穿着那身破衣服,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给孩子买身新的。他们在简易房里过年,有人给他们送饺子,我送了单位里发的腊肉,他感激地说:“城里人真好。”
那天,有件事使我大吃一惊。下班回来,邻居突然对我说,老白好像有对象了。我说:“真的啊,谁能看上他啊?”可后来,我还真看到了。
是一个也拉扯着一个孩子的女人,家在本地,有房子,打算和他一起过。老白却不愿意。我有点纳闷儿,去问老白,老白抽着烟,一袋一袋地抽着。他说:“我不敢结婚,一是所耽误人家,二是我得攒钱。儿子的腿要做手术,得十多万。大夫说越早做越好。我不能让他一辈子一拐一拐的走路。我不能结婚,一结婚,负担就更重了。”
后来,我很多天没有看到老白,我总怀疑他去了外地,因为简易房拆掉了。只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十几万,什么时候可以攒够啊?!
再后来,我听说了一件事,眼泪当时就掉下来。
是我朋友那里出了事。朋友是做建筑的,招了一个男人,没做几天,就从楼上掉下来了,
公司要给他治病,他说:“别治我了,我都四十多岁了,赔我点钱,给我儿子做手术吧。”
公司的人不理解,也不愿意给这笔钱。男人哭着说:“求求你们,给他做手术吧,我……我是故意的……出了意外就会赔钱,我想让你们给我儿子做手术,这孩子跟着我不容易;我还想告诉你们,儿子……儿子是我捡来的,我根本就不能生育……”
所有人惊呆了。那个朋友哭了,他告诉公司的人,给他儿子做手术,也要救他!
孩子做了手术,手术后再也不一拐一拐地走路了,可男人仍然是一拐一拐的,父子俩依旧捡破烂儿为生。
过年过节,父子俩就给我的朋友送点玉米山芋过去,他们知道感恩。我的朋友仍然穿梭于生意场上,可是,他忘不了那个秘密。
老白曾说:“这个秘密我不想让儿子知道,因为儿子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爹。”老白倾尽所有爱着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却不知道,老白不是他的生父。
我和我的朋友都相约着要把这个秘密藏在心底,那应该是世界上最令人心酸的秘密了。
也许真正的爱就是这样:我爱你,不图一丝回报;我爱你,用我的所有,包括生命——只要我有。(选自《读者》2009年第9期,作者程青衣。原文有改动。)
文题中“世上最心酸的秘密”指的是什么?“心酸”一词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文章后半部分点出儿子并不是老白亲生的,请在文章前半部分找出两处对此有暗示作用的句子。

请分别说明下面两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1)房子是临时建筑,门窗不严,屋子极破,没有床,只有两个铺盖卷。

(2)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

文章主要写了老白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文中的“父亲”最能感动“我”的品质是什么?为什么“我和我的朋友都相约着要把这个秘密藏在心底”,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把品的名字改掉。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儿时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部。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结合文艺,分别说出“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一句中“兑”、“酿”的含义。

石榴树
这是一棵普通的石榴树,①已经很老了。②如勤奋了一生累弯了腰的老人,却仍然刚毅。犹如胳膊粗壮的枝,虬龙般错杂交织,每一枝都是那样坚实有力。密集的小叶像涂上了浓绿的颜料那样青翠欲滴,使人觉得其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
到春天,被寒冷禁锢了的土地开始苏醒。老石榴树被众花争俏的喧闹吵嚷终于在恼怒中爆发了蓄积一个冬季的沉默,绽开了朵朵火红的鲜花,在枝头迎风微笑,却毫无百花争艳之俗态。
③争妍一时的百花万般无奈的凋零了,而石榴花却一直盛开到十月。经春历夏,由夏而坚韧!好有恒心!
④如臂的枝头挂满了沉甸甸、黄澄澄的石榴果,高兴地涨红了脸。石榴树下,一位老教师正在那里练起了鹤翔桩。如血的残阳照射在老树、老人身上,花朵越发红亮,老人鹤发童颜更显得精神矍铄。此时,我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曹操的两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下面的两个句子是从文中摘出来的,放回原处,各在①~④的哪个序号位置上。(注意上下文的连贯性)
A.弯弯曲曲的躯干 B.金秋时节
A在() B在()处
辨析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被寒冷禁锢了的土地开始苏醒。()
(2)争妍一时的百花万般无奈的凋零了,而石榴花却一直盛开到十月。()
(3)如臂的枝头挂满了沉甸甸、黄澄澄的石榴果,高兴地涨红了脸。()
(4)如血的残阳照射在老树、老人身上。()
不能概括老石榴树精神品格的是

A.勤劳一生
B.倔强刚毅
C.在恼怒中爆发了蓄积了一个冬天的沉默
D.好有韧性

E.有恒心
F.高兴
G.精神矍铄
这篇短文写老石榴树的目的是_____

(一)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li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文段所在的课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四川乐山人,著名作家、历史学家。
解释加点词。
(1)丰腴_____
(2)潜溢_____
根据文段理解句子含义。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
昆明的石榴有什么特点?
①②③
选择正确的一项
A.作者描绘石榴,意在赞美夏天,热爱自然。
B.文段中,既生动地描绘了石榴的外形,也叙写了自己的感受。

父爱陷阱
郑成南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担心,他的努力仅仅是白费力气,因为,父亲根本听不到。
可是,他突然失踪,引起了父亲的注意,父亲一路寻到陷阱旁。父亲把头探进陷阱看了看。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他大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他能感受到坐在地上的裤子潮湿了。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的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最快速度地赶回来,也需要两天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时间吗?而他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拢了,他无法想象,即使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狭窄的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再次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做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声音只响了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消沉使他沮丧,困意向他袭来。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立刻提高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不至于放弃。
他甚至不再期待着父亲能来救援他,如果,父亲不来,或迟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身上的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他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森林内透下斑斑银光。他几乎耗尽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他环视一眼,便立刻一跃而起,好比踩上毒蛇了
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看着他在井内垂死挣扎。他没想过父亲竟然如此绝情冷漠。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忙跑过来拥抱他。他一把将父亲推开了,他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愧疚。说,对不起。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一直就守在井口而见我痛苦。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泥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可是,幸运的是,昨晚上一直没出现任何动物。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情况下,你等不到援助,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当初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润湿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扑进父亲怀里,他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却开心地笑了。那年,尽管他才十三岁,却勇敢得像个老猎人。
本文中的“他”在“掉入陷阱——逃出陷阱”的过程,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赏析下列句子。
(1)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森林内透下斑斑银光。
(2)他环视一眼,便立刻一跃而起,好比踩上毒蛇了。
“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请联系上文,说说父亲的“苦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说本文塑造了“父亲”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从文中的他或者父亲身上,你得到什么感悟?先表明你的观点,再联系文章内容或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