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做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种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一: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童蒙须知》
(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
(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回答文后各题。
永 不 录 用朱晖
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来时,满脑子仍然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要挂了。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他慌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断然拒绝。
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灰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受,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但父亲却真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但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真地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庭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摘自《辽宁青年》2009年第3期A版,有改动)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3分)
①沉迷网游,遣返回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省城上学,先访恩师。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可从修辞、描写、炼字等角度赏析)
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文章结尾写到:“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请你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
文中班主任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甘作红烛的苦心人,回头是岸的有志者,共同演绎一段感人故事。这样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迪?请你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不少于100字。
100 |
|||||||||||||||||||
阅读《端午日》选段,回答问题。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本段文字,作者描绘的是一幅生动的“风习画”。请试为这幅“风习画”命名。
选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一场面的?
选文的画线句子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这些描写对表现这场面有何作用?
湘西的端午过得如此热闹非凡,可见我国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请你写出两句(以句号为准)表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
女儿的“遗产”
⑴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想躺一会,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和剩菜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⑵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我上去摸了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烫得像一团火,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
⑶我将女儿抱了起来,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但她却从我的怀中挣脱下来,说:“不用了,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虚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
⑷“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来到屋里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心里十分酸楚。
⑸“妈,真的不用去医院,我明天就会好的……”我扭头看见女儿已靠在我的房门上,她显然已看到了我刚才的窘态,她穿得很单薄。
⑹“快去穿上衣服,我们马上打的去!”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着女儿的手说。
⑺“不,你蹬三轮车去,医院反正又不远。”女儿说着就挣脱了我的手,踉跄地走向锁在院子里的三轮车。当我蹬着小三轮在寂静的街上急驶时,身后传来她微弱的呻吟声,以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见她这么哼哼过,我有点怕了。3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而去,接下来我又下岗失业,于是只得蹬着三轮车出摊赶夜市。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⑻赶到医院挂上急诊,接下来是检查、肌注、物理降温,忙碌了一阵后,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松了一口气。值班医生告诉我,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上班后做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⑼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我感到了疲倦。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⑽“别瞎想,你肯定不是。”
⑾“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你记住了,我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儿藏有一个布袋,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一些钱,留给你……”
⑿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腔,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抓住了女儿的手,“孩子,你不会有事,因为有妈妈在。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在一起勇敢地活下去,孩子,你记住了啊!”
⒀女儿怔住了,她异样地、静静地望着我……A好一会儿,我感觉到她抓住我的那只手有了力度,她攥住了我的三根手指头,紧紧地攥住,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滚落而下。
⒁待女儿睡着时,东方已经透亮。我来到门外,我想透口气,突然就蹲在地上号啕大哭。打丈夫去世后,多少年没有哭过了,此刻才体会到了一个无助女人动情时的哭,会是那么可怜。
⒂第二天上午,女儿做了脑脊液检查,显示正常。接着又做了胸片检查,确诊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医生说不要紧,住院两三天就可以出院。B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女儿时,她一下子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我们都哭了。
⒃回去后,我偷偷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袋,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眼泪再一次从我的眼角滑下来。
⒄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却是这所同样令人垂慕的军医大。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免去我的负担。这是她真实的“第一志愿”。
⒅这些年来,我始终珍藏着女儿那只布袋,那是她曾经郑重留给我的13元“遗产”。它记录了我们母女间那段相依为命、刻骨铭心的经历。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故事。
应该如何理解女儿本来病得“满脸通红”、“烫得像一团炭火”,却以“不舒服”、“躺会儿”来隐瞒病情,敷衍母亲的做法?
本文画线的两处都是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选()处:文章以“女儿的遗产”为题,又在文中反复三次出现,有什么深刻含义?
从文中女儿身上,我们感受到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身为人子的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对待父母?
一个礼物换回另一个礼物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一个男孩非常喜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拣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口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孩子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送给他一个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我们的恩人,就为我们的恩人祈祷吧。”
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圃里,开始挖坑。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从别墅里走出一个人来,问小孩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我愿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三年后,这位17岁的男孩在第六届足球世界杯上独进21球,为巴西第一次捧回金杯。一个原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文中哪句话能看出小贝利很有足球天分?
本文最后一段说的“爱心”,在文中具体体现哪三种?
题目中“一个礼物”指“另一个礼物”指
本文最后才交代男孩的名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燕子翩翩入云端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几分钟。
②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劳。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脚。瘦小的脚难以()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③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钞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④燕子的繁殖能力很强。每年能产卵三次,每次三至七枚。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因为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例如,美国的亚种仓燕,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在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隔断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死于途中。
⑤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妇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⑥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时间和自己的精力。
⑦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燕子,但各地的燕子种类不尽相同。据统计,全世界共有75种之多的燕子。在古老的传说里,燕子被称为幸福鸟,人们把它们看作吉祥的象征。根据文意,①②段括号中应填的的词语依次是( )
A.飞翔 | B.支撑 | C.滑翔 | D.支持 |
根据本文的介绍,概括燕子的生活特性。
⑴⑵
⑶⑷燕子具有高强的飞行本领的原因有哪些?
答:“这种很强的繁殖能力,符合燕子种群延续的需要”,这是因为( )
A.燕子是一种远距离迁徙性候鸟。 |
B.它们往往到加拿大度夏,在阿根廷越冬。 |
C.它们要由北往南或由南往北的长距离、不间隔断飞行中。 |
D.在远距离的迁徙、不间隔断地飞行中,有时有一半的燕子因精疲力竭而死于途中。 |
第一段中的“之一”能否除掉?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