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拏注 一 小舟,拥 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 |
雪: |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强: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每组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里 |
高可二黍 |
B.奇山异水,天下杜 |
率妻子邑人来此 境 |
C.虽乘 御风,不以疾也 |
猛浪若 |
D.窥谷忘 |
寒暑易节,始一 焉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山水小品文,作者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
B.本文语言长短句交错,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
C.第②段中划线句子全部运用侧面描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水之"异"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摒弃和对真实自我的回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复杜温夫书(节选)
柳宗元
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 ①,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 ②?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 ③之。宜考前闻人 ④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慎 ⑤思之则一益也。庚桑子言藿蝎 ⑥鹄卵者,吾取焉。道 ⑦连而谒于潮 ⑦,其卒可化乎?然世之求知音者,一遇其人,或为十数文,即务往京师,急日月,犯风雨,走谒门户,以冀苟得。今生年非甚少,而自荆来柳,自柳将道连而谒于潮,途远而深矣,则其志果有异乎?又状貌魁然类丈夫,视端形直,心无歧径,其质气诚可也,独要谨充之尔。谨充之,则非吾独能,生勿怨。亟 ⑧之二邦以取法,时思吾言,非固拒生者。孟子曰:"余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而已矣。"宗元白。
【注释】①雕斫:刻意修饰文辞。②师法:效法。③一:当作一回事。④闻人:有名望的人。⑤慎:慎重。⑥藿蝎(huòshǔ):毛毛虫或土蜂。⑦道:途经。⑧亟:赶紧。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笔行墨,快意累累 |
(拿,执) |
B. 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 |
(应当) |
C.道连而谒于潮,其 可化乎 |
(死亡) |
D.走 门户,以冀苟得 |
(拜访)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 此奉答 |
亟之二邦 取法 |
B.途远 深矣 |
狼亦黠也, 顷刻两毙 |
C.亦不能明辨生 才致 |
作亭者谁?山 僧智仙也 |
D.然世之求知音者一遇 人 |
真无马邪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认为写文章不论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都在于快意地表达,不一定非要考虑怎样去超过别人。
B. 柳宗元对杜温夫文章的点评,仅仅从疑问语气助词和肯定语气助词混淆的角度进行;他的回信对杜温夫的进步和成长帮助不会太大。
C. 柳宗元对那些遇到一两个知己,写了十几篇文章就去攀附权贵的人持严肃的批评态度。
D. 柳宗元以前辈的身份,转述庚桑子的说法,引用孟子的言论,其实也包含着他对晚辈后生的真切诫勉。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不说 |
说:通“悦”,高兴,愉快。 |
B.请广于君 |
广:扩充 |
C.谓唐雎曰 |
谓:对……说;告诉。 |
D.长跪而谢之 |
谢:感激。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B.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徒以有先生也 |
C.天使之怒,伏尸百万 |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揭穿秦王易地骗局,为后文设置悬念。
B.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易地的骗局,表现出其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C.第三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唐雎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D.第四段是故事的结局,秦王“色挠”,唐雎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②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唐雎不辱使命》以对话为主,成功的塑造了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唐雎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又何间焉 |
|
②望其旗靡 |
|
③惟荀罃之拔逼阳 |
|
④先备外援 |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孙仲谋之攻合肥 |
故克之 |
B.预料城之不能遽下 |
此何遽不为福乎 |
C.此善于用气者也 |
京中有善口技者 |
D.渐就衰竭之故 |
故克之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子城 ①西北隅,雉堞(dié)圮(pǐ)毁 ②,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③,幽阒 ④(qù)辽夐(xiòng),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 ⑤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 ⑥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锡《黄冈竹楼记》)
【注释】:①子城:城门之外的套城。②雉堞圮毁:雉堞,城墙上矮而短的墙。圮:毁坏。③平挹江濑:平视沙滩清流似乎伸手可汲。挹:汲取。濑:沙滩上的流水。④阒:静。⑤公退:办公归来。⑥第:只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日光下 (澈:清澈) |
B. 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 |
C.不可具 (状:描述) |
D.夏 急雨(宜:合适)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记 而去/公退 暇 |
B. 岸势犬牙差互/待 酒力醒 |
C.潭西南 望人/人不知 不愠 |
D. 其境过清/不 物喜 |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渲染了一种凄冷冷落的气氛,表明了自己在官场上无所依傍的苦闷;"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写出了作者在小竹楼上观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B.【甲】文描写小石潭的景物和环境,寄托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自己怨愤抑郁和孤清悲凉的心境;其中虽因景美,获得短暂快乐,但字里行间却深蕴着忧伤。
C.【乙】文着意写竹楼之胜,江山烟云之妙,充满诗意画意,反映了贬谪生活中随遇而安、游于物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那种高洁的人生境界,在淡泊的生活情趣中也透露了对仕途坎坷的愤激与不平。
D.对联"见永州石潭,乐山水竹树,感受凄寒之景;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消遣世虑之情"表现了【甲】、【乙】两文作者遭贬后为排解内心愤懑而寄情山水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