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良好习惯的养成

胡适

①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 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②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③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④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⑤谨,就是 谨慎,不粗心,不 苟且。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 过;写外国字,“i”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⑥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⑦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 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无论作学问、作事、作官,都是一样的。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费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做研究,并 与朋友们反复讨论。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 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出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勤谨和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 想想,值得把他作为榜样,尤其青年学生们要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习惯。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

(1)从全文看,围绕“在中学生里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2)本文谈良好习惯的养成时,第②段提到“专注重文字教育”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能否删去?为什么?

(4)作者认为“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请联系上下文,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链接材料】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社化自信。

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语文的目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课文的8~11语段,回答问题: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屠夫:喙: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⑨⑩的内容要点。
语段⑨中的“这一切”具体指代什么?“这蝉的屠夫”指代什么?
语段⑨⑩介绍蝈蝈的生活习性时,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
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语段⑩中“但是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这并因为食物缺乏,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语段⑩中作者分析了“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的原因,试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绿色蝈蝈》,作者是(国)著名昆虫学家

运盐的驴子
驴子背盐过河,滑了一下,跌倒在水中。背上的盐溶化了一些,它站起来时感到轻了许多,心里很高兴。
后来有一回,它背着海绵走到河边的时候,以为在水里打个滚又会使负担减轻,便故意一滑。可是海绵吸足了水,他再也站不起来,便淹死在河里了。
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蚊子先说:“你并不比我强”,然后说:“我比你强得多。”这是使用________法,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蚊子“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蚊子所用的战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吹着喇叭”所表现的不同内容。
①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
这里“吹着喇叭”表现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这里的“吹着喇叭”表现了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文段中加粗词的含义,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强调蚊子至死仍然不服气,因为战胜过强大的动物。
B.说明蚊子至死不明白自己被灭亡的原因。
C.蚊子为自己的强大而遭覆灭感到惋惜。
D.蚊子已感受到是自己的得意忘形使他遭到失败。

蜻蜒和蚂蚁
逛来逛去的蜻蜒,整个夏天尽是唱啊玩啊,转瞬之间,冬天已经在眼前了。
田野里荒凉凋敝;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张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的日子,已经逝去了。冬天来了,好日子过完了;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蜻蜒不再唱歌了(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呢),整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它爬到蚂蚁跟前。
“收留我吧,好人儿!在你这里我不久就会强壮起来;让我避寒寄食到春天吧!”
“朋友,我可觉得奇怪;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安乐,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在我们暖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呀,一点钟接着一点钟,玩得头都昏了,哪有工夫想到工作呀!”
“那么你——”
“我整天唱我的歌,满不在乎。”
“唱你的歌曲!多美呀!现在你满可以到外面去载歌载舞呀!”
文中划线的“好日子”在文中具体是指                  
蜻蜒整天愁眉苦脸的原因是(  )

A.冬天到了,没有地方可以唱歌跳舞了。
B.冬天到了,蜻蜒又寒冷又饥饿。
C.冬天到了,蜻蜒为自己夏天未工作而羞愧。
D.冬天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逝去了。

“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这个句式是      ,“这”在文中具体指                
蚂蚁说:“那么你——”破折号表示         。蚂蚁想说什么?下面几句中最合理的是(   )

A.一定玩得很痛快哟? B.一点不考虑冬天怎么办?
C.在干些什么呢? D.就一直这样玩吗?

这篇文章运用了      的手法,通过               描写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文章说明的道理是(  )

A.讽刺蜻蜒只顾玩乐,不想工作,结果使自己陷入困境。
B.教育人们不要怜悯蜻蜒那样的懒汉,他们好逸恶劳咎由自取。
C.告诫人们目光要放远些,不要只顾眼前,不顾将来。
D.告诫人们舒适的生活是以辛勤劳动作为代价的,不可只顾享乐而忘记工作。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

A.童话故事 B.神话故事 C.寓言故事 D.民间故事

阅读分析。
有四个人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
这四个人,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有权的,一个是作家。他们都要求渡河。
摆渡人说:“你们每一个人,谁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我,我就摆;谁不给,我就不摆。”
有钱人就给了点钱,上了船。
大力士举了举拳头:“人吃得消这个吗?”也上了船。
有权的人说:“你摆我过河以后,就别干这苦活了,跟我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吧。”摆渡人听了高兴,扶他上了船。
最后轮到作家开口了。作家说:“我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不过一时也写不出来。我唱个歌儿给你听听吧。”
摆渡人说:“歌儿我也会唱,谁要听你的!你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唱一个也可以。唱得好,就让你过去。”
作家就唱了一个。
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你唱的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说罢,不让作家上船,篙子一点,船就离了岸。
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饿又冷,想着对岸家中,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米浇夜饭吃,他一阵心酸,不禁仰天叹道:“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
摆渡人一听,又把船靠岸,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请上船吧!”
作家过了河,心里哈哈笑。他觉得摆渡人说得真好,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到了第二天,作家想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人摆渡了,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
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
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
彼岸:
屈从:
文中写了四个人,他们各自最宝贵的是什么?
有钱人:
有权的:
大力士:
作家:
摆渡人认为作家的一声长叹比唱的好听,为什么?
文中作家的真情实意来源于什么?说明了什么?
本文是一则现代寓言,其主旨是
文章结尾,作家为什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用原文回答)
文章最后把作家创作同摆渡联系起来,有何作用?(从结构上、内容上来思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