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肉食者鄙
②小惠未徧
③再鼓之,必走
④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终不知车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
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固:本来)若是,效而
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顾:理睬)。及寇兵侵
其境,越人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释: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
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解释下列句子加线词语的意义。
①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②以为车固若是
③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④及寇兵侵其境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两处)
观 者 闻 其 夸 而 信 之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阅读清朝林纾的《湖之鱼》,完成题目。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之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其下。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然随喋随逝()②争喋他物如故()
③久乃知()④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必先投食以引之
A.卷石底以出 | B.全石以为底 | C.以其境过清 | D.盖以诱敌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林 子 啜 茗 于 湖 滨 之 肆翻译下列句子。
(1)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乙)海中有宝山焉。众塔错落其间,白光煜如也。海夫有得径寸珠者,舟载以还。行未百里,风涛汹簸,蛟龙出没可怖。
舟子告曰:“龙欲得珠也。急沉之,否则连我矣!”
海夫欲弃不可,不弃又势迫,因剜股藏之,海波遂平。至家出珠,股肉溃而卒。
嗟乎!天下之至贵者身尔。人乃贵外物而丧其身,身死虽宝奚用焉?何其惑之甚也?
【注】①煜(yǔ)如:明亮的样子。②奚:疑问词,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因剜股藏之因:(2)人乃贵外物而丧其身贵: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家出珠,股肉溃而卒。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天 下 之 至 贵 者 身 尔。(划一处)结尾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面三段有何不同?该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翻译下面的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人说这篇文章“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请你谈谈对“形似写景,实则写心”的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本布衣( 平民,百姓)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果)深入不毛(不长草木) |
C.尔来二十有一年(通“又”)夙夜忧叹(早晚 ) |
D.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临表涕零(落泪)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 |
B.挺剑而起 长跪而谢之 |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D.不效则治臣之罪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
翻译句子。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