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生极好的一课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属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的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谢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今天降温,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披了我的大衣再出去。我家人会开车来接我,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选自《新浪网博客》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2)俗话说:“人无完人”,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用四字词语(短语)概括中年妇女的优点和缺点(各列出二点)

优点:  

缺点: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

(4)⑧段结尾说:“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中外历史上或文学作品里就有其貌不扬但技艺、学识、品德出众的人,如  ;也有外表光鲜但包藏祸心的人,如  

(5)文题是“人生极好的一课”,结尾作者说“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这课好在哪?(写出二点即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章题目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阅读开放性问题 古代文化常识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完成小题。
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
①中国传统文化历时五千年,虽与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步,但也出现了文化的长期沉积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②比如尊师重教,就要注意批判地继承。不久前,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身着灰色长衫,双膝跪地叩首,双手奉茶谢恩,跪拜老师。此事引发强烈争议,很多网友认为,如此跪拜是一种倒退。
③“我们拜的不只是老师,还有传统文化。”凤凰岭书院跪拜者这样的自说自话,遭到了广大网友的非议。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跪拜这种现象?跪拜尽管是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曾经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伦理内涵,但是这种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其内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在今天,跪拜早就背离了现代文明,依然没有摆脱封建思想,还增加了庸俗的江湖气息。这不是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而是落后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
④传统文化并非全部适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能完全照搬历史。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爱国主义的崇高境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就应该继承和发扬。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持有正确的态度,谨慎对待。
B.中国传统文化已落后于时代,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没有必要传承。
C.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历史,而要去粗取精。
D.跪拜是传统礼仪,学生给老师行跪拜礼是表示尊重,应该完全照搬。

下面一则材料,如果作为论据放在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请你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为材料加上首括句;(2)在材料后加两句话,分析这则材料并得出结论。
安徽省六安市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牌。广告牌上包含“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大家熟悉的典故。在“埋儿奉母”的广告插图上,画着一名男子正拿铁锹在树林里挖坑,一个妇人抱着小孩站在一边。这则典故的大致意思是:因为家庭贫穷,丈夫害怕有了儿子后不能侍奉老母亲,于是决定挖坑将儿子活埋。
答:(1)
(2)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表明你对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态度,并结合文章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链接材料】
山东济宁是孔孟故里。当地政府计划斥资300亿元人民币在济宁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其理由是,“中华文化标志城”一旦建成,就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答:

①织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是中国技术水平最高的丝织物。在中国数千年养蚕缫丝的历史里,织锦作为丝绸中最美丽的部分,曾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驼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船队,走遍当时的世界。这种前所未见、光彩夺目的织品,令当时的西方世界对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充满了无尽的神往。宋锦是丝绸的一种,因其产地主要在苏州,故又称“苏州宋锦”。它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华而不炫、贵而不显,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2006年,宋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②宋锦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由于工艺复杂,产量较低,一般不作为衣料使用。而这次领导人却把宋锦这一“非遗”穿在身上,在APEC舞台上盛装亮相。宋锦是如何登上APEC的呢?中国十佳设计师楚艳介绍,按照北京APEC会议组委会要求,此次参加APEC的领导人服装一定要适合国家级礼仪场合,既要严谨庄重,又要包容大气,既要体现较强的仪式感,又要充分展现领导人的气质和风度,宋锦的特征与组委会的要求完全吻合,所以被确定为“新中装”的制作面料。
请结合两个文段的相关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看待2014年APEC“新中装”选择宋锦作为面料的。(3分)
答: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文段一
①2014年11月11日晚上,APEC领导人欢迎宴会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参加会议的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身着中国特色服装抵达现场时,受到隆重热烈的欢迎。据介绍,此次的APEC领导人服装是一系列展示中国人新形象的中式服装,,合此三者,谓之“新中装”。
②“中”代表的是中国的传统和文明。款式上,融合中国历代经典款式。如立领对襟,明代就已出现,盛行于清;开襟,商代就已出现,盛行于唐宋;连肩袖,是中国最古老的服装结构。面料上,采用传统真丝面料。如宋锦,始于宋代,属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缎,始于明末清初,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纹样上,展示传统纹样的精华。如海水江崖纹,宋代已出现在服装上;万字纹,汉代已应用于服饰上。工艺上,采用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如宋代就已使用的盘扣,盛行于清代的镶滚等。色彩上,选用了故宫红、靛蓝、金棕等厚重大方的传统色调。
③“礼”代表的是中国礼仪文化。2014年APEC会议是一个重要的多边外交场合,规格高、影响大、举世瞩目。领导人服装,既要传达“多元美好、开放包容”的理念,又要符合场合要求、人物身份;既要体现较强的仪式感,又要充分展现领导人的气质和风度。这一系列服装在款式上,既严谨庄重,又包容大气;在纹样上,既寓意吉祥,又华而不炫、贵而不显;在色彩上,既喜庆热烈,又纯正时尚。整体上气势恢宏,仪式感强,表达了中国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之道。
④“新”代表的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款式上,如“立领、对开襟”的创新款式更赋有传统正装意味,丰富的层次增添了生动洒脱之感。面料上,如电脑提花机织大大提高了宋锦的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少量的羊毛纤维、富于色彩变化的纱线,使其更为挺阔、保暖、鲜亮。纹样上,如海水江崖等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使其更便于传达21个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美好寓意。剪裁工艺上,中西结合,在表达中国意蕴的前提下,使其更为合体、舒适。
根据文段一的内容,在文中画线处填写语句最恰当的是(只填序号)
【甲】其根为“中”,其魂为“礼”,其形为“新”
【乙】其魂为“中”,其形为“礼”,其根为“新”
【丙】其形为“中”,其根为“礼”,其魂为“新”
有人说“这套新中装,很多细节既能体现传统,又不完全是‘复制’传统”,请你结合文段一的相关内容,对这句话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

阅读《画廊》,完成小题。
画廊
李广田
①“买画去吗?”
②“买画去。”
③“看画去,去吗?”
④“去,看画去。”
⑤在这样简单的对话里,是交换着多少欢喜的。谁个能不欢喜呢?年梢岁末,再过几天就是除日了,大小户人家,都按了当地的习惯把家里扫除一过,包括门后边积了一年的扫地土,都运到各自门口的街道上去了。如果这几天内走过这个村子,你一定可以看见很多人家门口都有一堆黑垃圾。有些懂事人家,便把这堆脏东西倾到肥料坑里去,免得叫行路人踢一脚灰;但大多数人家都不这么办,说是用那样肥料长起来的谷子不结粒,容易出稗。这样一扫,各屋里都变得空落落的了,尤其是那些老人的卧房里。他们便趁着赶集去买些年画,说是要补补墙,闲着时看画也很好玩。
⑥那画廊就在市集的中间。其实,哪里是什么画廊,也不过是村里的一座老庙宇。多少年前,这座庙也许非常富丽,从庙里那口钟上也可知道。近些年来,这地方变得荒废,连仅存的三间土屋也日渐颓败,说不定,在连雨天里就会倾倒下来,颇有神鬼不得安身之虞。院里的草,还时有牛羊去牧放,敬神的人去践踏,屋顶上则荒草三尺,一任其冬枯夏长。门虽设而常关,低垣断处,便是方便之门,不论人畜,要进去亦不过举足之劳耳。平常有市集的日子,这庙前非常热闹,庙里却依然冷清。只有将近新年的时候,这座古庙才被惊动一下。自然,门是开着的了,里边外边,都由官中人打扫一过。不知从哪一天起,每天夜里,庙里也点起豆粒般大的长明灯火来。庙门上,照例有人来贴几条黄纸对联,如“一天新雨露,万古老禅林”之类,却似乎每年都借用作这里的写照,然而这个也就最合适不过了,又破烂,又新鲜,多少人整年地不到这里来,这时候也都来瞻仰瞻仰了。每到市集的日子,里边就挂满了年画,买画的人来,看画的人也来;既不买,也不看,随便蹭了进来的也很多。庙里很热闹,真好像一个图画展览会的画廊了。
⑦画呢,自然都很合乡下人的脾胃,他们在那里挑着,拣着,在那里讲图画中的故事,又在那里细琢细磨地讲价钱。小孩子,穿了红红绿绿的衣服,仰着脸看得出神,从这一张看到那一张,他们对《有余图》或《莲生九子》之类的特别喜欢。老年人呢,都衔了长烟管,天气很冷了,他们像 每人擎了一个小小手炉似的吸着,暖着,烟斗里冒着缕缕的青烟。他们总爱买些《老寿星》《全家福》《五谷丰登》或《仙人对棋》之类。一面看着也许有一个老者在那里讲起来了,说古时候有一个上山打柴的青年人,因贪看两个老人在石凳上下棋,竟把打柴回家的事完全忘了,一局棋罢,他才如梦醒来,从山上回来时,无论如何再也寻不见来路,人世间几易春秋,树叶子已经黄过几十次又绿过几十次了。讲完了,指着壁上的画,叹息着。也有人在那里讲论戏文,因为大多数画是画了戏中情节的,那讲着的人自然是一个爱戏又懂戏的,不知不觉间你会听到他哼哼起来了,哼哼着唱起戏文来,再没有比这个更能给人以和平之感的了。是的,和平之感,你会听到好些人在那里低低地哼着,低低地,像一群蜜蜂,像使人做梦的魔术咒语。人们在那里不相拥挤,不吵闹,一切都从容,闲静,叫人想到些舒服的事情。就这样,从太阳高升时起,一直到日头打斜时止,不断有赶集人到这座破庙来,从这里带着微笑,拿了年画去。
⑧“老伯伯,买了年画来?”
⑨“是啊,你没买?——补补空墙,闲时候看画也很好玩呢。”
⑩“《五谷丰登》几文钱?”
⑪“要价四百四,还价二百就卖了。”
⑫在归途中,常听到背着年货的人这样问答。
(原文有删改)
文章第⑤⑥⑦段,都围绕“画廊”来描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⑦段内容。(每空须有“画廊”二字)
第⑤段:人们趁着赶集去画廊买年画
第⑥段:
第⑦段:
结合上下文,说出第⑥段“又破烂,又新鲜”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其表达之妙。
答:
文章借“画廊”描绘了和平的乡村生活图景。请你具体分析文中是怎样体现“和平之感”的。(不超过150字)
答: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母亲莫 言
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第①段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揣摩第③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说说“我”害怕会发生什么事?依据是什么?


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中划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