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生极好的一课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属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的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谢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今天降温,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披了我的大衣再出去。我家人会开车来接我,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选自《新浪网博客》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2)俗话说:“人无完人”,根据文章内容分别用四字词语(短语)概括中年妇女的优点和缺点(各列出二点)

优点:  

缺点: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

(4)⑧段结尾说:“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中外历史上或文学作品里就有其貌不扬但技艺、学识、品德出众的人,如  ;也有外表光鲜但包藏祸心的人,如  

(5)文题是“人生极好的一课”,结尾作者说“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这课好在哪?(写出二点即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章题目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人物分析 阅读开放性问题 古代文化常识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理解。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màn___的时节,望去却也像fēi___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_____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_____,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_____辫子,盘得平的,_____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_____几_____。实在标志极了。
文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选自作者的散文集《________》
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汉字或动词
填空:
(1)运用成语饱食不学无术者之多: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动词勾勒“留学生”之丑态:____________________
(3)妙用比喻活画“留学生”之丑行:____________________
(4)巧用反语传达作者厌恶、嘲讽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表达作者对东京失望之情的句子:
交代“清国留学生”活动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科技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时装生态轮回之道
①犹他州的奥斯汀·史密茨踏着滑雪单板从山顶上俯冲下来,“朋友说我姿势糟糕,但是衣服很酷。”他在博客中写道。他身上的滑雪服原料是回收的废可乐瓶,这种面料有个时髦的名字:“可持续面料”,由回收的可乐瓶、旧衣物的纤维、天然麻、无毒染料等制作而成。
②其实,这种利用废品、纤维再造制衣的技术在欧美国家已存在多年。人们也越来越接受“低碳装”的概念。不过它在中国这还是个全新的概念。现在,日本一家公司将这种可循环的服装材料带来中国并向李宁品牌提供。这种新型环保面料有一个新名称:ECO CIRCLE(生态轮回)。它是日本2002年研制出的一种面料,将回收的聚酯类衣物(制服制品)经过粉碎、化学反应、聚合等步骤再生而成的。美国老牌户外用品巴塔哥尼亚就使用这种材料。李宁首次把这个概念带入了中国,目前网球训练系列即将上市。
③李宁将这些旧服装回收上来(不过目前这个系统只接收本产品的旧衣),送进工厂,化学分解后,这些服装将变成新的面料。这类衣服会在标签上标出“衣年轮”标记,标记越多,代表它再生的次数越多。据龟井范雄介绍,“ECO CIRCLE”作为“可持续面料” ,它的生产从旧服装回收、送进工厂、化学分解、到新面料形成,这过程将使生态圈系统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各降低大约30%。
④即便旧衣回收的环保意义和技术让人津津乐道,但推广旧衣回收再生的活动还是困难重重。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个英国人每年在衣服上的支出约为600英镑,丢弃衣服价值却高达400英镑。每年有63%的废旧衣服被丢弃,进入垃圾填埋和焚烧场,能被回收上来的只占16%。在中国,人们对旧衣也同样排斥。据《新知客》联合珍古道尔环保组织发布的《 “衣年轮”低碳着装调研报告》显示,35%的被访者选择丢弃旧衣物。
⑤即便在垃圾分类最成熟的国家,衣服也属于最难回收的一类。因为其往往由混合面料构成。尤其是化纤和混纺的衣服,由于含有多种原料及各种颜色,一般人很难辨别,再加工的难度很大,目前还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对衣服进行百分之百的回收处理。
⑥在日本,回收1千克旧衣成本为20—30日元,跟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成本相当。李宁副总裁方世伟也承认,ECO CIRCLE产品的回收无疑会加大配送渠道等运营成本,他希望越来越大的市场能带来整体成本的降低。
⑦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新知客》的调查中,受访者中有约37%的人首选棉麻为主的衣服,化纤仅占2%。大部分民众不愿因为环保而牺牲舒适,这也是回收再生的化纤类制品目前大部分仅应用于运动外套的原因,舒适性也将成为厂商面临的挑战之一。
(来源于浙江在线环保新闻网 2012年01月)
选文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根据第②段内容,给“ECO CIRCLE(生态轮回)”下个定义(40字以内)
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行文思路,请你在第⑥段的段首加一句恰当的话,提示该段的主要内容。
有人对“ECO CIRCLE”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请你根据文中内容和链接材料,说说你对“ECO CIRCLE”的发展前景的看法及理由。
材料一:国际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认为,服装行业的振兴重点:一是扶持符合生态、环保和资源综合再利用的生产。二是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面料工艺设备研发。在满足时尚、款式、功能性等新消费诉求的同时,必须呼吁服装产业走低碳化的道路。
材料二:在旧衣回收、加工的低端产业链上,在离城市的较远区域,很多小服装回收厂把旧衣切碎,制成拖把等,然后把它们销往更偏远的地域,最后都成为了垃圾。旧衣很难再回到城市人的身上。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一 碗 米 粉
徐全庆
①天有些冷了,父亲突然对我说,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了,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一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②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去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③车站旁边就有卖米粉的,我说,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④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店主看出了他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我一定把钱寄来给你。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
⑤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来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杨。
⑥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位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⑦父亲开始带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姓名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这时,我突然想到,在网上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
⑧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真的找到了他。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老杨的头发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
⑨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⑩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⑾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老杨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⑿老杨使劲地点头,久久地握着父亲的手。
⒀返回途中,我的电话响了,是老杨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他说,他今天特别高兴。(摘自《天池小小说》)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作者在开篇用了两段文字写父亲坚持要去已经去过的桂林而不去没有去过的西双版纳,有什么作用?
读完全文,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这位父亲在时隔十五年后还专程赶到桂林,就为了还一碗米粉钱,你认为有必要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不让兰花知道
张丽钧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我邂逅了两个天使般的女童。当她们纯净如叮咚山泉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她们身后的一头小象开始陶醉地随着节奏跳舞。所有的人都被这美妙的画面征服了。当其中一位评委表示要去她们的家——热带雨林做客时,妹妹含泪提醒他说:“你一定要种一颗种子。”在这个舞台上,太多人的梦想都是去某个大会堂开演唱会,只有这两个小女孩,她们的梦想却是种树,是让小象回到它绿色的家。
节目的最后,妈妈也上台了。她黑发如瀑,沉静内敛,浓郁的理想主义气质使她看起来光彩照人。我眼睛一亮——这个女子,我曾在一份画报上见过!我紧张地盯着屏幕,担心她会怆然泪下。然而,她在笑,始终在笑。
看到她,就想起了那个德国男人——马悠博士。
18岁那年,马悠开始为德国一位环保领袖开车,一颗“绿巨人”的种子,就是在那时播到他的心田的。马悠是一位“天赋籽权”主义者,他带着宝贵的研究课题来到西双版纳,成立了天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西双版纳大片大片的人造橡胶林,在马悠博士的眼里无异于“上帝的诅咒”——在热带,物种单一就意味着灾难。这位雨林再造之父开始焦灼地着手热带雨林的修复和再造工作。
马悠博士说,世界上有2万种兰花,西双版纳有500种。珍奇罕见的兰花,多长在雨林的枯树上。马悠每天都要去寻找那些从高处跌落下来的兰花,然后,把这些娇贵的植物运回实验室里培植繁衍,两年后,再一株株地绑回到雨林的树上。这样,兰花家族就可以不断壮大。
马悠在一场晚宴上对一个中国女子一见倾情,便送了她一件独特的见面礼——为她弹奏—首钢琴曲。他俩幸福地走到了一起,并且,他的妻子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的所爱。
他们种树。
他们兴奋地掐算着,如果能活到120岁,就可以看到自己手植的树苗成林。他们的—双爱女相继降生。两个女孩赤足奔跑在森林般的庭院里,琅琅齐诵《道德经》。她们的玩伴是小狗、小猫,以及林中的昆虫。
10年的日子,在痴望绿色、勾勒绿色、培植绿色、守护绿色中迅跑而过。然而,在追梦的路上,马悠却猝然倒—下,将妻子和两个女儿撇在了雨林中。
亲密战友的抽身离去,把她的心掏了个永难填满的洞。
当被问及是否想退却的时候,她说:“人是有债的,现在,马悠的债在我身上。”现实中,她常面对一个个无奈。比如,有几个年轻人,晚上回家看不清路,就不假思索地把她和马悠种的几十亩林地点着了——他们把马悠夫妇的肋骨拆下,当火把来烧。
她与荒蛮博弈。
她与愚氓博弈。
沉静的她,带着两个移植了父亲梦想的女儿住在雨林里。3个人一起唱着马悠生前最喜欢唱的歌,做着马悠生前最喜欢做的事。她们不想让兰花知道,那个常在高高的树下奋然救起坠落的兰花的人已然离去。作为马悠的替身,她们一起在雨林里小心翼翼看护着他那个来不及做完的梦。
我想,当枯树上跌落的兰花不再有人爱怜地捧起,那么,人类的跌落,必将成为一件被所有残余物种额手称庆的事。(《读者》2012年第8期,略有删改)
请你说说题目“不让兰花知道”的含义。

文中说:这位雨林再造之父开始焦灼地着手热带雨林的修复和再造工作。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修复、再造热带雨林的两件事情。
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1)沉静的她,带着两个移植了父亲梦想的女儿住在雨林里。

(2)他们把马悠夫妇的肋骨下,当火把来烧。

她说:“人是有债的,现在,马悠的债在我身上。”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读了本文,马悠博士和他的妻子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对他或她说一段话,表达你阅读后的感悟。(50字左右)
,我想对你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缺少阅读的民族,“穿越”不远
姜泓冰
“五一”小长假,你是怎么过的——是宅在家里看“宫斗”连续剧,还是赶在门票继续上涨之前去了某个热门景点去扎堆儿?
  每次长假、短假,总有许多人会选择出游。在“黄金周”缩水之后,每每也总有人精心计算、早早在网上发布攻略,怎样利用上双休日和一点带薪休假,让假期延长,以便可以将游程安排得更远,欧美、东南亚、非洲,如今在每个中国的节假日里几乎满眼皆是令当地笑逐颜开的中国观光客们。
  “行万里路”,对中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以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而言,渐渐成了现实,甚至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这固然意味着进步,值得激赏。但这一句话的另一半,“读万卷书”的现实反应,却着实令人忧虑。
  几天前的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有一项权威性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显示高达九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一般”,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九成国民不读书或很少读书,这样的调查结果,相信不会是“自谦”,而是现实读书状况的真实反映。环顾我们周遭,甚至就是我们自己,除了在某些特殊时期,为了应对考试或工作之需而紧急“恶补”读书之外,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究竟有多少时间花在了阅读上?还有,有多久没有进书店买过一本书了?
  答案恐怕多少有些令人沮丧。原本遍布各大街区的“新华书店”已逐渐收缩远去,即使留下,也大多蜕变成了中小学生教辅书的专卖店;虽然中国国民手机消费世界领先,公共场所专注盯着手机方寸天地的人越来越多,但据调查,人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网络小说、穿越小说等,读者集中在年轻人和学历较低者——电视荧屏上,胡乱穿着历史衣服、满眼勾心斗角和争风吃醋的“穿越剧”走红,恰与这种阅读取向相应和。除了教导“办公室政治”和人际权谋之外,既逃避现实,又缺乏基本历史常识,更多低俗、不健康内容,这样的网络阅读即便呈上升之势,也不能带来欣悦。
  “读书日”一时的热闹已成过去,国民的不读书、浅阅读仍在继续。当我们慨叹一些国民精神世界贫瘠苍白、缺少理性思考能力,身在价值多元、信息混杂的环境中很容易陷入偏激、盲从、冲动时,我们是否想到,它可能正是缺少了静心阅读的结果。
  在全社会重新倡扬读书风尚,尤其是重视低端大众性读物的内容质量,将全年都当成读书日而不是某一天,认真策划一些贴近大众的阅读活动,应该被放到关乎民族未来、关乎社会建设根本的高度上去认识和重视。一个民族的精神要由贫瘠入富足,一个社会要重建起理性秩序、理想信念和稳定价值观,培养阅读习惯,无疑都是一条便捷而有效的路径。对于中华民族、中国社会,这正是当务之急。
没了书香与理性的时代,纵然可以凭着孤勇或幻想暂时“穿越”,终究也只能在现实功利念头里盘桓,行之不远。朋友,在忙着 “行万里路”之余,还请稍读几本书。
(2012年05月02日人民网,略有改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开头例举“五一”小长假的事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中说:“据调查,人们手机阅读的内容主要是网络小说、穿越小说等,读者集中在年轻人和学历较低者——电视荧屏上,胡乱穿着历史衣服、满眼勾心斗角和争风吃醋的“穿越剧”走红,恰与这种阅读取向相应和。 这句话中的“这种阅读取向”指什么?
阅读下列链接材料,联系文意,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相关链接】
材料一: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这句话出自《圣经》,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国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新华网)
材料二: “在学校里,阅读要跟没完没了的习题做斗争,走出校门还要跟各种遥控器做斗争。”杭州天长小学副校长、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说。
(2012年5月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指出:“如果把精神成长与躯体成长做个比较的话,躯体的成长更多是受遗传和基因的影响,个体的精神成长却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个体的精神发育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每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