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释】①黔敖:人名。②袂(mèi):袖子。③屦(jù):麻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待饿者而食之
②从而谢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②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请你结合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简述对这个故事所含道理的认识。
(4)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矣。(《治水必躬亲》)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汲①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②汲须修绠③耳。知古称雍州④厚土水深,灼然⑤不谬。(清·纪昀《伊犁凿井》)
注释:
①汲:打水。②特:只,只是。③修绠(gěng):长绳子。④雍州:古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一带,泛指西北地区。⑤灼然:明明白白。.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或短语。
⑴非咨询不穷其致()⑵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⑶是以必得躬历山川()⑷苟其下无水()
⑸灼然不谬().“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中“是”指代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将乙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乙文体现出来的事理与甲文中的哪一处相照应?(用原文回答。2分)
领略古人作文的意趣。
材料一:《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③工:精,妙。④患:毛病、弊端(在于)。⑤指摘:挑剔,批评。、古人作文讲究言简意赅,有时会承前省略一些成分,但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障碍,请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内容。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运用文言文阅读的知识与方法,解释材料一、二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那:为:尝:而:、请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材料一中画“”的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说说材料一的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尝试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欧阳修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①试用材料一中的诗句回答:
②试用材料二中的原文回答: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沈复《童趣》)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项为之强:②徐喷以烟:
③与友期行:④入门不顾:.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下车引之”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的是()
A.昂首观之 | B.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C.项为之强 | D.使之冲烟飞鸣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今谓人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
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
贵 ,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
文言文阅读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亡/且秦灭韩亡魏 |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诚宜开张圣听 |
C.扶苏以数谏故/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D.大楚兴,陈胜王/秦王色挠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利用百姓不知扶苏和项燕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用原文回答)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
B.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 |
C.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
D.为起义做舆论准备过程,体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