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多读点“无用之书”》,回答下列各题。

多读点“无用之书”

张业修

①谈到读书,有不少人认为,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有用的书。我倒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的书,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读书。

②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如今流行的那些“有用之书”而言的﹣﹣那些读了以后,对你升学、应聘、挣钱能立竿见影有所帮助和借鉴的书,如《如何炒股》《如何理财》等等。反之,那些不授技能的书,都属于看似“无用的书”。

③人要生存,必然要学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就得读“有用之书”,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若把读有用之书当成读书的全部,或对“无用的书”心存芥蒂,就有失偏颇了。读有用之书,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需求,但如果读书只关注物质的获取,而忽略精神的需求,就可能被名利所牵引控制,变成一个精神空虚、了无情趣的人。

④就我自己来说,书读得不算太多,但却自小就喜欢读些无用的书,记得上小学时,课余时间,最喜欢看《黄继光》《董存瑞》《穆桂英挂帅》等小人书。上中学时,抽空就爱看《红楼梦》《西游记》等长篇巨著。为此,常常遭到家长的斥责:“净读这些无用的书,将来怎么考上大学?”在学校,也没少挨老师批评,有几次因自习课上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不仅被骂得“狗血喷头”,而且连借来的书都被没收了,害得我只好东借西凑,才把图书馆的罚款交了。

⑤从学校毕业以后,在阴差阳错中,我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当上了“账房先生”。这样一来,就导致专业不对口,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不上,反倒是平时所读的那些“无用的书”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派上了大用场。在我看来,多读点“无用的书”,起码有四点好处:

⑥可以养心。人生在世,身体需要滋养,心也需要滋养。养心要靠知识、见地、思维、情趣,而这些东西常常来自那些看似无用的书。正如叶曼在《智慧人生》一书中所说:每一本书的写成,每一本书的流传,不论古今中外,它之所以能被人接受,大都是作家一生的经验及智慧的精华,集合在一本书上,所以看书就等于吃维他命。

⑦可以怡情。倘若能排除杂念,静静地于文字间穿行,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李清照“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份忧伤哀愁;感受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那份潇洒豪迈。有了这些感受,方能真正体会到读书中所拥有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畅快、惬意、情致与乐趣。

 可以增趣 。人生若无趣,即使物质生活再富有,也会变得枯燥乏味。趣从何来呢?一方面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则要从妙趣横生的“无用之书”中来。静静地读那些“无用的书”,才能让生命的闲暇在诗情画意中悠然流淌。

⑨可以益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看似“无用之书”,实际上最有用。通过读它,可以彻悟人生道理,可以洞晓世事沧桑,可以广济天下民众,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你得到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如果只读“有用之书”会有怎样的结果?

(3)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⑧段的开头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5)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一谈读“无用之书”还有什么其他好处?(写出一点即可)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提取论点 概括论据 论证方法 议论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太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新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花蕾。
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饱满,不遗余力。尽管一朵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们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啊!
依据第④段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花的状态
日出前

日出后
即刻开放,开大开圆
日落时


为什么太阳花能“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出三朵小花。

第②段写太阳花的美丽时,是如何进行描写的,请结合内容具体说说。


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

城市绿墙
①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迈出国门,浏览包括某些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城市,哪里都看不到像中国一样的围墙。在国外,一些城市所谓的“围墙”更多的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
②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墙”。在巴西,绿色围墙是用空心砖砌成的,砖上附有树胶和肥料,再种上草籽,小草便从里面长出来,绿满墙面。这种植物墙,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巴西利亚是1960年才建立起来的新首都,几乎毫无历史价值可言,1987年却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这除了构思奇巧的三权广场、布局新颖的城市风格外,还因为该城突出绿化,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成了现代化新城的典范。
③澳大利亚1927年建都堪培拉时,明确规定公私建筑都不许构筑非植物墙。今日堪培拉除了总理府保留一道围墙外,整座城市不见第二道围墙。机关团体为了掩蔽办公场所,便以参天的合欢树、桉树等筑起一道道绿色围墙。各国使馆都引进本国特有花木,精心编织绿色篱墙,让路人感觉如在游览各国植物园。
④走进新加坡,只见树木葱茏、芳草如茵,根本找不到围墙样的建筑。这个64l平方千米的袖珍国家,300万国民就生活在大大小小的花园中。新加坡法律规定,有花园的住宅不允许筑围墙,让花木供路人欣赏,可予减缴房地产税;住宅楼须距马路15米以上,绿地应占65%,建筑面积占35%。为此,新加坡人只建绿篱不建围墙,从1971年开始大种其树,大铺草坪,连天桥、候车棚、电线杆都攀上藤蔓,使城市环抱在绿色之中。
⑤非洲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因人口爆满,1979年决定迁都到内陆的阿布贾,迁都伊始,政府就颁布取缔围墙令。今日的阿布贾砖石围墙绝迹,绿树成阴,视野开阔,到处是万紫千红的花草、树墙、藤萝墙。
⑥中国筑围墙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围墙更在于它安全、分界的功能。今天,面对开放的世界,我们只有冲破围墙重地,以绿墙代替砖墙,才能与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主流趋势相符合。
(节选自《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有删改)
从全文看,“绿色围墙”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请用两个词概括回答。

文章第③段画线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④段“新加坡人只建绿篱不建围墙”一句中的“只”能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北极花草
顾德宁
①我在北极登陆和徒步的荒岛属于斯瓦尔巴德群岛,挪威属地,都接近北纬80°,气候和环境恶劣,人迹罕至。
②这里都是永久性冻土带,每年夏天,只有地表才能融化薄薄的一层,这样的一冻一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厚厚的植物层,构成千奇百怪、斑斑驳驳、各种各样的美丽图案。距海滩不远处或冰川融化后的冰水流淌处,这种植物层特别茂盛,形成厚厚的苔原。与南极环保要求不一样,南极的苔藓绝不允许人踩踏,而北极的苔原是可以走一段的,实际上,有时,我们不得不走,因为除了苔原,无路可走。走在苔原上,如同走在厚厚的地毯,很是舒服,不过要步步小心,因为许多地方有积水,甚至小塘,会有危险。好在我们每次出行,都有探险队员或向导陪同和探路,他们是北极荒岛探险和生存的专家。为防北极熊,他们挂着长枪短枪,牵着爱斯基摩犬,一路都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那些北极的花花草草,好像这里是他们的家。
③苔原基调是绿色的,可在阳光照耀下,又呈黄色。苔原中间长着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盛开着许多白色、黄色、红色的小花。“雪绒花”,就是北极棉花,遍地都是,一阵风吹过,它的种子就散布四方,就像蒲公英一样。有一种黄花格外突出,在十几厘米高的纤细花梗上,顶着一朵朵杯形的黄花,几乎没有叶子,这是北极罂粟。它那杯形的花朵,就像反光镜一样,靠鲜艳的花瓣将太阳能聚焦到花蕊上,为其提供热量,保证花蕊能够正常发育生长。虎耳草也不少,花茎上长着一朵朵紫红色的小花,妩媚动人。还有一种粉红色的小花,特别惹人喜爱……
④极度严寒的冬天过后,北极仍有小草遍地和鲜花烂漫,这是因为北极植物采取了最节约、最简单和最快速的生存方式,例如,北极罂粟连叶子都不要了,如果等叶子长好才滋养花蕊,这野花就没有春天了。还与北极植物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依存有关。在北极,最常见的植物就是苔藓,草本植物的根茎及嫩芽都隐藏在这一层中,彼此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形成一个互惠的保护圈。还因为北极植物极其“低调”。
⑤我看到的北极植物都是垫状低矮的,在北极,不要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了,一根草、一朵花如果独自“秀于”苔原,风雪也必摧之,简单、低调和抱团取暖,是北极花草最大的生存智慧。
⑥北极植物的生命力极强,它们甚至直接长在冰川上。我们曾与冰川专家张文敬一起去过南极。他给我们说了许多北极花草的知识。他在斯瓦尔巴德群岛的郎伊尔城外冰川上曾发现过一种北极雪藻,晶莹的冰粒上附着粉红色的颗粒,点点滴滴汇成大片大片,异常美丽。这种靠冰雪风霜滋润的植物有着何等顽强的生命力?且不说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深寒,在凌厉的风中如何立脚?我在郎伊尔城外荒野曾徒步8小时,过一段冰川时可谓如履薄冰,因为冰川的面又宽又滑,风刮过冰川时,瞬间变得异常猛烈,我和太太、两位挪威壮汉和一位瑞典向导彼此紧紧地拉着手,还加上一条狗的重量,站在冰川上都感觉自己像纸片一样,被风吹得飘飘忽忽。北极雪藻却能“一片丹心在玉壶”。
⑦越是环境极其困难,越是生存资源匮乏,越是矛盾纠结激烈,越是要彼此依存和扶助,这个互惠的自然生存法则,北极花草都明白,人却常在犯糊涂,彼此之间争得你死我活,不给对手一丁点的生存机会和空间,结果大多是两败俱伤或你死我死。如何做到和做好“你活我活”的相处,人类向大自然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
北极的花草为什么能在极度严寒的环境下生存,请通读全文分条概括。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还因为北极植物极其“低调”。
一根草、一朵花如果独自“秀于”苔原,风雪也必摧之。
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的是在北极的人的活动,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请谈谈你的理解。

文末所说“人类向大自然要学的东西真的很多”,的确,只要用心贴近自然,你会发现风雨山水花草树木里都隐藏着生命的真谛,阅读《紫藤萝瀑布》的选段,结合本文,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①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对于污染,我们的思路是“先污染、后治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光污染主要有:玻璃幕墙反射眩光带来的是“白亮污染”,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人工白昼”,娱乐场所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
②建筑物外墙反射的眩光造成的白亮污染。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
③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造成的白昼污染。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的广告灯、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当许多人为美丽城市夜景感到骄傲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光污染的重灾区。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扰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此外,城市内部生物多样性的消亡,很大程度上也是拜“不夜城”所赐。夜晚的华灯造成的光污染也给天文工作带来了阻碍,在远离城市的郊外夜空,可以看到两千多颗星星,而在大城市却只能看到几十颗。人工白昼还可伤害昆虫和鸟类,因为强光可破坏夜间活动昆虫的正常繁殖过程,光污染还会破坏植物体内的生物钟节律,有碍其生长。
④娱乐场所的彩色光源构成的彩光污染。舞厅、夜总会都安装有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且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多种疾病,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它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污染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⑤改善城市形象的初衷或许可以理解,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中,照明规划仍然处于无序状态。只为追求美丽城市夜景而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所造成的光污染,其后果必然是惨重的。
⑥看美国大片,我们曾误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城市。其实纽约市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像霓虹灯这种设施只允许集中建在时代广场周围,其他地方要么不允许出现,要么对面积和亮度进行限定。纽约并非每天都是一种表情,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站在帝国大厦俯瞰纽约全城,只见中心商业区有一大片亮光,四周很多地方是黑漆漆的一片。
⑦当国际上的城市开始摒弃“不夜城”思维的时候,国内大多数城市还在不惜重金打造一座座“不夜城”。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⑧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逐步解决困扰我们的光污染。
阅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光污染的危害(至少3点)。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第④段划线句子“最新研究表明”一句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根据你所了解的,举一例具体说明结尾划线句子所谓的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及由此而造成的危害。(3分,除本文涉及的光污染)

假如要在非商业区的高速路旁,修建一座类似文中美国帝国大厦一样的地标式建筑。作为城市规划者,请你运用文中所学知识,针对如何尽量减少光污染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并说明建议的原因。(至少2条)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面的题。
受伤的植物会报警乔娟
①1952年12月5日,英国伦敦地区的天气突然出现异常。空气沉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浓重的烟雾混合着怪味,四处弥漫。仅仅7天时间,就有700多人因这股烟雾引起气管炎发作而死亡。
②这是一次典型的氟气泄露事件。
③其实在毒气出现之前,自然界已经发出了预警,只是粗心的人们没有发现,那就是来自剑兰叶子的警告。氟气泄露的那些日子,本该亭亭玉立的剑兰像得了大病一样,它的叶子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斑痕,如同长了癞疮疤,看着让人揪心,只有当它氟中毒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要空气中氟浓度达到亿万分之四,在短短的三个小时内,剑兰的叶子就会变得萎靡不振,继而斑痕成片,出现伤痕累累的状态。而人只有在氟浓度达到百万分之十才会受到伤害,可见剑兰是多么敏感!它是空气中氟含量最合格的检验员!
会报警的植物有很多,我们身边常见的有苹果树、棉花、紫茉莉、向日葵、大麦、荞麦等。如果它们的叶子发黄或有黑斑出现,则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过高;木棉、青苔受伤,则意味着空气中氯气超标。
⑤水中也有植物报警器,那就是水葫芦。水葫芦堪称植物中的硬汉,它的抗病能力耐碱性都很强。以植物为主食的昆虫不喜欢它的味道,病毒也不屑骚扰它,可以说除了人类,它根本就没有天敌。这使得水葫芦生长旺盛,繁殖迅猛,它们只要在某片水域落地生根,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占据整片水域,将其他植物逼得走投无路而死亡,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中一霸。水葫芦这种超强的生命力让人们对它产生了许多误解,认为它是害群之马。其实水葫芦也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美国国家航天技术研究所发现,水葫芦可以改善水质,能抑制水中的有害藻类繁殖,使臭气熏天的池塘湖泊变得清澈无味,鱼虾就可以大量繁殖。水葫芦还能吸收诸如金、银、钴、锶、铅等重金属,能对酚、氟等毒物进行分解。降低毒性;它们还能吸收污水中的氮和磷,1平方米的水葫芦能够吸收2.4克氮,甚至可以把污水塘的水变成饮用水源。水葫芦不仅是水质污染的报警器,更是解决问题的过滤器。
⑥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地震前,某些植物竟然也会发出预警,出现机体紊乱或突然改变生活习性等异常情况。比如某些植物会在冬季突然开花,其中蒲公英、山芋藤、杏树最为典型。唐山大地震前夕,天津郊区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柳树成片枯死。一些果树明明秋天刚结完果,转眼枝头又繁花盛开。最奇怪的是含羞草,正常的含羞草是白天开放,夜里闭合。而地震前,它的习性完全颠倒:白天闭合,夜里开放。这些植物的反常是它们对所处环境发生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如果地温、地下水、大地电位、电流、磁场等出现变化,植物体内就会出现紊乱。当它们突然改变习性,很可能意味着地震即将来临,从而给人们现世安稳的生活敲响警钟。如果抱着尊重、敬畏的态度观察研究,我们就可以通过植物的细微变化,尽可能地把地震损失减少到最低。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11期)
文章开头引用英国伦敦氟泄露事件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受伤的植物是怎样报警的?
剑兰通过来报警,水葫芦可可检测水污染程度,竹子大面积开花、柳树成片枯死、含羞草可预报地震。
判断文中画线句子和学过课文中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别写在括号里。
(1)会报警的植物有很多,我们身边常见的有苹果树、棉花、紫茉莉、向日葵、大麦、荞麦等。()
(2)它们还能吸收污水中的氮和磷,1平方米的水葫芦能够吸收2.4克氮。()
(3)水葫芦不仅是水质污染的报警器,更是解决问题的过滤器。()
(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身边的自然变化习以为常,很少关注。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全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