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日出

刘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在《哈尔次山游记》中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原野上的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先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象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由马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空,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这就把我的心灵一下吸引住,一下照得通红。那是1958年8月24日,我从莫斯科搭机东飞塔什干。在机场上,黑夜沉沉,满天繁星。三点四十分钟起飞,飞到空中,向下俯视,只见在黑天鹅绒一般的夜幕之下,莫斯科大片灯火,像亿万细小的钻石熠熠放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色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觉得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把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东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般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1)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简要说出理由。

(2)文章的三,四两段,同第二段中的哪句话有紧密联系?

(3)当读者急于想看到日出景象之时,作者偏偏不写日出,却去写日落。这是为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刘白羽的《日出》写得“一波三折”。请你简要分析这一行文特点。

(5)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句的理解。

(6)以下四个诗句中,哪一项相关诗歌与文章的内容毫无关系?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D.不可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写作手法 内容主旨 句段分析 文章结构分析 记叙文阅读综合 诗歌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洪烛的《母亲》。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选文中撷取了生活中与母亲有关的哪些小事?这些看似无关的小事,作者是通过什么线索将它们连在了一起?
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生前的琐细小事,按时间顺序写叙述了母亲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爱和付出。
B.文中写我在夜间离开家时与母亲告别的动作表达了我既不忍惊扰母亲又依依不舍的矛盾心理,可见我对母亲依恋之深.
C.作者在文中把母亲比成了易碎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随时可能离开我们的特点,以及自己将会更加珍惜能够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D.作者在面对他已故的母亲所表现出来的平静包含了对母亲深层次的尊重与爱戴,也说明作者真正懂得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之处。

结合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一把小铲刀,一只竹篮子,不时下身子,路边的荠菜。
(2)蔡澜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莫怀戚《散步》)
本文第③段与链接文字都叙述了“我”与母亲之间发生的生活小事,试从表达和情感上比较两段文字的异同。

阅读《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途径》一文。
①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18、19世纪的欧洲人是怎样地热爱阅读。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卢梭出生于日内瓦,那里的居民有三分之一从事钟表制造、珠宝加工和纺织业,人民勤劳而衣食颇丰,但不尚奢侈,崇尚自由、理性和良知。工人们在闲暇时常常阅读孟德斯鸠、牛顿等人的著作(这对今天的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卢梭回忆说:“每天吃过晚饭,我们就开始阅读这些书籍,往往通宵达旦。”这位思想家认为,童年时代的这段经历是自己在以后的艰难岁月中没有沉沦的重要原因。  
②俄国的天才导演塔可夫斯基也多次谈到阅读经典对他的影响。他说:在我孩提时代,母亲第一次建议我阅读《战争与和平》, 而且于往后数年中,她常常援引书中的章节片段,向我指出托尔斯泰文章的精巧和细致。《战争与和平》于是成为我的艺术学派、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一种强烈的嫌恶感。  
③伟大作品产生的背景已不复存在,现代人又过于世俗化,我们与大师的心灵距离已太远了。但这绝不是拒绝伟大作品的理由。以为自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爬上巨人的肩膀,或者干脆不承认有什么高于或优于自己的巨人存在,这相反的两极也许是许多现代人的通病。
④我想,一个人要想使自己不至沉溺于微不足道的欲望,并发现真正严肃的东西,最好的办法是通过阅读去亲近伟大的心灵,而只从当下的影视中是无法实现这种亲近的。
⑤阅读好书,特别是阅读经典,是通往伟大心灵的最好途径。  
请说出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
本文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如果想在文中再增加一些名人名言,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下列名人名言中哪一句不能用来论述本文观点,请具体说明理由 。

A.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B.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C.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
D.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阅读《巴西世界杯:环保足球两不误》一文。
①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誉为“资源金库”。借助此次举办世界杯的机会,巴西也向世界唱响“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主旋律,12个世界杯比赛球场中不乏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
②建于1973年的卡斯特劳体育场坐落于巴西北部城市福塔雷萨,那里气候炎热、日照充足,足球场的散热成为一大技术挑战。为此,足球场表面大量使用反光隔热材料,尤其是球场顶部,由760多块加厚的深色玻璃面板构成,覆盖面积达2800平方米,将球场4200个座位遮挡住,有效地保护了观众免受紫外线直接照射的伤害。此外,体育场内的行政包厢、媒体中心和更衣室等所使用的空调设备采用全新科技,避免使用对臭氧层有害的氯氟烃制冷剂。
④巴西东北部的一些城市常年受干旱的困扰,“珍惜水资源”这一理念也落实在了本次世界杯比赛许多足球场的建设上。米内罗体育场拥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于1965年建成使用,是巴西历史最悠久的足球场之一,从这里走出过罗纳尔多、托斯唐、贝贝托、里瓦尔多等众多足球巨星。米内罗体育场现代化翻修中最突出的环保技术,就是在球场顶部安装了蓄水系统,能够存储多达6000立方米的雨水。这些储存的雨水将被用于球场的卫生清洗、足球草坪的灌溉与养护。
⑤亚马孙体育场位于马瑙斯,坐落于“地球之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亚马孙体育场充分利用了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在足球场的外墙上种植了攀缘植物,以减少日晒,达到控制足球场内温度和湿度的目的。足球场顶部收集装置所收集的雨水也被用于场馆的清洁维护中,亚马孙充足的阳光还将被体育场的太阳能装置吸收并储存,用来生产清洁和可再生的能源。
指出下列说法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1)卡斯特劳体育场的顶部由760块加厚的深色玻璃面板构成,可以有效地反光隔热。
(2)第④段中“从这里走出过罗纳尔多、托斯唐、贝贝托、里瓦尔多等众多足球巨星”一句可以删去,删去后,文章更连贯简洁。
第①段中说“12个世界杯比赛球场中不乏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文中向读者介绍了哪些环保技术
暑假里学校将对教学楼进行改造,结合短文内容,谈一谈你对所在学校教学楼在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楼的改造有什么好的建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秦腔吼起来
张格娟
在秦水岭村,方圆几百个村落,没有人不认识秦天奇的。
秦天奇,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民间的戏子,一个走乡串户演皮影戏,吼秦腔的艺人。
说着说着,秦天奇也老了,还是先说秦天奇的女儿香伶吧。
那个严寒的冬天,天刚麻麻亮,十六岁的香伶就开始偷偷在院子中练功了。练到火侯时,西屋里传来了老爹急促的咳嗽声,她翻身起步,急步跑向父亲炕头前。她不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在偷偷地学唱秦腔戏。
秦天奇看到女儿绯红的小脸,喘着粗气问道:“香伶啊,你……你这么早在院子中踢踢踏踏做什么呢?”
香伶躲闪着父亲的目光说:“爹,我在侍弄花草呢。”老爹爱怜地拉过香伶的手说:“闺女啊,怨老爹没本事,当了一辈子秦腔人,演了一辈子戏,到头来仍然是一个高级叫花子,去学一门手艺,千万别学你爹去演戏啊!”香伶流着眼泪没有言语。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爹演了一辈子秦腔皮影,日子却过得相当牺惶。直落到如今病入膏肓了,也没钱医治。当年,爹的皮影自乐班,吼着秦腔辗转南北,曾经名躁一时,威震八方啊。
可是,香伶两岁时,娘受不了日子的清苦,扔下香伶和吼秦腔的爹,跟一个南方养蜂人走了。自从娘走后,慢慢长大了的香伶,几次三番的让爹教自己唱戏时,爹都不肯。爹说了,闺女,爹吼秦腔已经走火入魔了,不能再让你受这份罪了,干点别的吧。
香伶没有听爹的话,爹在演戏时,香伶就趴在后台看,她好像从小有演戏的天分和灵气。一样的台词,刚学戏的演员都要十遍八遍的,可香伶却能脱口而出。她总是趁爹不注意时学习,一招一式,蛮有大将风味。
爹临走前,眼睛仍然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那里面是爹一生的全部家当——皮影人。爹说了,将它捐赠给县文化馆吧。爹一辈子都生活在民间,捐了,爹也心安了。
爹走后,香伶赶着驴,将两只大箱子送到县文化馆。文化馆的老师怜惜地说:“闺女,秦老前辈是我们秦腔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他临走时,还有什么要求吗?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我们一定满足你。”
香伶说:“我只有一个愿望,我想进县剧团吼秦腔。”
老师面露难色地说:“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
香伶斩钉截铁地回答:“再难我也要走,我爹走了一辈子,我也要继续走下去,我忘不了爹临走前望着戏箱子不忍的眼神。”
老师说:“那明天来团里考核吧。”
考核中,在场的秦腔界老艺术家们都以为,这个小巧玲珑的姑娘,那准是“闺阁旦“的好角儿。谁知,灵秀的香伶一声大吼:“王朝马汉喊一声,包相爷手下不留情……”高亢激越的唱腔,吼得地动山摇。激扬的旋律在台上响起时,台下的评委们个个惊呆了,大家都拍手叫绝。这样,香伶的吼秦腔生涯便拉开了序幕。
生活中的香伶,总是生活在戏中,有时候她自己也搞不明白,是自己在台上演绎生活呢,还是生活中她在将戏剧演绎呢?
女儿刚生下来第三天,本来正是静养的时侯,香伶却开始在家中吼秦腔了,一天不吼,她喉咙发痒。
孩子刚满月,香伶不顾老公的劝阻,毅然走上了秦腔舞台。穿起了黑蟒袍,戴起了长须,将一个黑脸包公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台上激情洋溢的香伶,做梦也没有想到,回到家时,老公却和人在家谈一场交易。
香伶发怒了,几次三番劝老公,那种钱不能拿的,可老公非但没有听他的,还痛骂她穷戏子。香伶没有言语,她清楚,生活中的她只有走进戏里,才能忘却诸多不快乐。
如今,这种不快乐已经像毒蛇一样吞噬着她的心。她不能容忍,剧里剧外自己两重性格,她在犹豫矛盾中徘徊着。
一向将包公演得活灵活现的她,突然间却像一把断了线的二胡,发出了呜呜的声音。一上台,香伶脑海里总是出现老公将那笔希望工程款装进自己口袋中那狰狞的面孔。她演砸了,台下一片喝倒彩的声音。从此,香伶拒绝饰演包公,她觉得自己不配。
香伶做了生活中的包拯。她一纸诉状,将老公送入了监狱。香伶又何尝不知道,将老公送进监狱,意味着她和女儿要受苦的。可她不能这样做,她要让戏中的她和戏外的她融为一体。她无悔自己的选择。
重新上台后的香伶,奇迹般的又开始演包公了,而且比以前演得更形象生动。
夜深人静时,香伶望着灯光下酣睡的女儿,她轻轻地说,女儿啊,长大了当一个好妻子吧,别再像娘一样吼秦腔了,娘已经离不开秦腔了。
可她又怎么能知道,女儿会不会又是另外一个自己啊?
(选文有删改)
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香伶爹去世前,眼睛仍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这个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仔细阅读小说的结尾,回答后面的问题。
“另外一个自己”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2)你认为香伶的女儿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自己”?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加剧团考核时,香伶“一声大吼”使评委惊呆了,是因为一个小姑娘却扮演了包公的角色,也因为小姑娘的唱腔高亢激越,非同寻常。
B.香伶想进县剧团吼秦腔,只是为了继承爹的衣钵,完成爹生前的夙愿。
C.“生活中的香伶,总是生活在戏中”,可见香伶不仅是在用心演戏,更用包公这个形象的内涵要求生活中的自己。
D.“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既是对香伶爹一生艰辛的总结,又为下文写

香伶因秦腔忍受身心的煎熬埋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节选自《社戏》
结合文段内容,试着为它拟一个小标题,并阐述理由。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此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好处是
结合下面两句话,说说水乡少年的性格特点。
A.“阿阿,阿阿,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B.“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社戏其实并不好看,让“我”念念不忘平桥村生活的原因有哪些?试举例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