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不要对未来说“随便”

李希贵

①到曼哈顿的一位朋友家做客,刚好他那上初中的女儿安娜在家。我与安娜聊起了她未来的选择,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她希望将来学医,而且希望学儿科。

②我在康狄尼格州一所小学搞问卷调查,五年级的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已经非常清晰。我记得一位小学生在回答职业选择的时候说,他大学毕业后,首先到日本开发游戏,然后从事机器人技术,因为他不仅喜欢这项工作,而且认为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天赋;另一位小学生则希望上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学。那自信而执著的眼神,分明是向你传递着他们令人羡慕的理想。

③在国内,我也经常向孩子们了解他们的未来选择,可是,每每面对的总是令人失望的眼神。曾经做过的一个调查显示,我们的学生不仅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茫然,即使对眼前的自己到底有什么特长,也浑然不知。每年一度高考志愿填报,许多高三学生的一句“随便”,更是难为了家长和老师,因为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他们竟不知道!

④在美国,人们普遍重视孩子们对社会的了解,对每个学生的义工要求是很严格的。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陈博瑞小姐告诉我,她从12岁就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到今年32岁了,长长短短已经换了近50份工作。第一次是12岁时到她邻居(一个韩国餐馆的老板)家去做家教,教一个10岁、一个8岁的两个孩子学英语,每小时可以获得两美元;18岁时她在众议院谋得了一份议员秘书的工作。她告诉我们,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不自觉地审视自我、给自己不断定位的过程。

⑤在牛顿北高中,有一间特别的职业生涯中心,外厅里是几排书架,放满了各个大学基本情况介绍和职业介绍的书。与外厅相连的则是几个小房间,这是职业咨询师们专门用来与学生谈话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刚好一位学生正在与咨询师探讨如何在暑期找一份临时工作。旁边的另一间咨询室里,一位女孩子正在为高三选什么样的大学预备课程与咨询师交流,这是她大学选报专业的参考,也是未来职业选择的方向。

⑥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一文中告诫我们,一个社会,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他们喜欢的事情时,社会才能和谐。“教育应该帮助你了解你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在你的一生中,你会努力去做你认为值得又富有意义的事,否则你的人生可能会过得很悲惨!你不知道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你的心陷入一种例行公事的状态中,其中只有无聊、衰败及死亡。”

⑦最后,这位影响了一代人的人生导师还没忘记叮嘱人们:“当你年轻时,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是很重要的,这是创造新社会的唯一途径。”

(1)本文除了摆事实和讲道理外,还运用了哪一种十分明显的论证方法?请简要阐述。(4分)

(2)纵观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提出“不要对未来说‘随便’”这个观点。(4分)

(3)联系我国教育现状,结合本文给学校“职业选择”“人生规划”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概括论据 论证方法 议论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只问结果,莫论如果
马德
①这个世界,有一个曼妙而落寞的借口,叫如果。
②失败者在如果中可以打捞到成功的倒影,后悔者在如果中可以回看见当初的烟云。但,最终是倒影,最终是烟云,结果已冷冷地摆在那里。一阵时光的风吹来,倒影碎了,烟云散了,如果,这个只会假设的家伙,只好寂然逝灭。
③如果,是一个虚弱的连词,它不具备征服世界的力量,它只会流转在失意者的唇齿间,聊以抚慰受伤的内心。
④是的,这个世界不相信如果。若有本领,就放马过来,用事实,用结果来说话。“成王败寇”,历史的墨迹里,不会容留下如果。它,只是失败者的温柔乡,落魄的人,以此来营造胜利的幻梦。
⑤拿如果来说事,不过是痛苦的挣扎,是凄凉的自嘲,是无奈的解脱。
⑥在人生的谈判桌上,结果不会与如果平起平坐,也永远不会与如果对话。与结果相比,如果,怯怯的,像个下人,它原本就不具备和主人谈判的资格。
⑦这是个只膜拜与尊崇结果的世界,结果就是一切,结果,也说明着一切。哪怕,你的过程是多么跌宕起伏荡气回肠,都没有人愿意去关注,更遑论,会有人怜悯你,迁就你,为你设计一个叫“如果”的美丽台阶,让你从容去下。
所以,直面人生吧,只问结果,不论如果。也就是说,在人生的每一刻,都不让如果成为安妥心灵的道具。因为,没有谁肯为假设去买单,哪怕是你自己。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你要学会只对结果负责,而且,你只能对结果负责。
⑨如果,是水中月,是镜中花,小小弱弱的它,又如何能载得动,这人世的许多成败、爱恨与悲愁呢?
⑩不论也罢。
文中的“如果”指的是什么?

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这个世界,有一个曼妙落寞的借口,叫如果。



如果将文中划线句的句之间的顺序做出下面的改动,你觉得是否可以?为什么?
因为,没有谁肯为假设去买单,哪怕是你自己。所以,直面人生吧,只问结果,不论如果。也就是说,在人生的每一刻,都不让如果成为安妥心灵的道具。



请从下面的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
(1)文中的哪一句话你最喜欢?说说你喜欢理由。



(2)文中哪一句话表达的观点你不赞同?请说说理由。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完成小题。
①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②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③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④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⑤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⑥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⑦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⑧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⑨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⑩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11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12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13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14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选段中“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父亲”去跟船长打听情况时,“母亲”会想些什么?请用第一人称来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



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这些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
母亲赶紧他说:“你先坐下吧!……”
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小题
家有小子初长成
水智子
①儿子“呱哇”落地之时,混沌蒙昧,一双小圆眼睛东张西望,对这个未知的世界无比的好奇。在以后的时光里,他对给予他生命、把他带入这个新天地的人,维系了一种亦亲亦怜亦恋的情愫。
②两岁多一点儿,儿子学会说话不久。我和先生吵架,伤心无语,坐在床上抹眼泪。儿子从床头爬过来,拉拉我的胳膊,说:“别哭,别哭,我嚷他。”然后站起来,握着小拳头朝先生高喊:“怎么了?怎么了!”
 ③上了幼儿园,有一天,他告诉我说:“妈妈,我长大了想和杨晓荷结婚。”我说:“是吗?你很喜欢她吗?”他说:“是啊,结婚以后,我帮她洗衣服,帮她做饭,帮她照顾孩子。不像爸爸那样。”
 ④上了小学,每次去学校接他,他都要从头到脚打量我一番。有时会说:“妈,你穿这身衣服不好看。”有时会说:“妈,你这双鞋难看死了。”我问:“那你说我穿什么鞋好看呢?”他想想说:“穿一双粉红色的运动鞋。”我大笑:“你把我当成你们班的小女孩了?”
 ⑤有一天,他说:“妈,我以后不叫你妈了,叫你姐。”我说:“胡说!妈是妈,姐是姐,不可以混叫的。”他说:“那有什么,你不看电视里面,人家方世玉,管他妈就叫花姐。”
 ⑥儿子大眼睛,长睫毛,唇红齿白,圆圆脸粉嫩粉嫩,从小到大,很多次都被人误认为是女孩。我就经常把这些故事讲给亲友当笑话听,儿子也跟着笑。
 ⑦上了初中。有一次,和儿子去公园,他上厕所,看厕所的老婆婆儿拦住他:“你走错了,这边才是女厕。”儿子小脸通红地大叫:“我是男的!”回家,我正要把这故事讲给家人,儿子冲我喊:“妈,你不要这么无聊!”
 ⑧有一天,儿子说:“妈,我比你高了。”站到镜子跟前一比,果然比我高出了个头皮。他就一只手叉腰,一条腿抖动,一脸的坏笑,斜着眼歪着嘴说:“怎么样?你以后要仰视我了吧?老女孩!”
 ⑨随着身高的优势而来的,是知识上和心理上的优势。当他跟我说到一些宇宙太空外星文明以及军事体育之类的话题,我很茫然,他就不满地嘟哝:“妈,你的知识面也太窄了吧?”儿子在看欧洲杯足球赛,我问他,穿蓝衣服的是不是德国队?穿黄衣服的是不是巴西队?儿子说:“妈妈,拜托你懂点体育好不好?”又问:“你知道欧洲杯吗?”我说:“我只知道世界杯。”他一脸的不屑。
 ⑩在饭店吃饭,说到可乐处我大笑,儿子瞪我一眼,小声说:“妈,你说话不要那么大声,文明一点。”走到街上,先生随地丢了个烟头,儿子马上捡起来扔进垃圾筒。回头悄悄对我说:“你是一笨人,我爸是一粗人。”
 11今年以来,儿子开始注意自己的仪表,洗脸后抹“大宝”,出门前梳头发。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出去打球、游泳叫上同伴,再不要妈妈陪了。时不时中午放学后打电话:“妈,我不回家吃饭了,同学过生日。”儿子也不再陪我逛街购物了,说:“有篇文章说了,男人和女人相跟上街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就要吵架。”我笑得肚子疼:“你也算男人吗?
 12中考临近,“一模”、“二模”成绩都不理想。我说他,他说:“可是我努力了啊。”一天,下晚自习回家。进门来,满脸喜气,我以为取得了什么好成绩,等着他说。谁知,他演戏一样,夸张地把左手往上一抬,说:“论成败,”又把右手往上一抬:“人生豪迈,”又把双手往前一伸:“大不了从头再来!”我就训斥他:“没见过你这么没皮没脸的孩子!还没上战场,就准备打败仗了?”儿子回敬我:“我什么时候准备打败仗了?你什么思维?死脑筋,老曲解别人的意思,我说的是乐观的洒脱的人生态度!不理你了,写作业去了。”
 13我惊觉,儿子真的是长大了,在一天天挣脱父母预想模式的羁绊,成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立思维和心态的个体。这让我喜悦,也让我惶恐
有人说,这篇文章只是儿子成长路上一些琐事的堆砌,结构散乱无章。你认为有道理吗?


第⑥和第⑦两段都是写儿子因为长得唇红齿白被误认为女孩,是否可以把其中的一段删掉?为什么?

发挥想象,以文中“儿子”的身份改写下面一段话,不少于80个字。
在饭店吃饭,说到可乐处我大笑,儿子瞪我一眼,小声说:“妈,你说话不要那么大声,文明一点。”




























































































联系你对父母(或长辈)的观察,说说你对结尾句“这让我喜悦,也让我惶恐。”所表达情感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小题
“量天尺”
①“光年”是天文学中一种长度计量单位。在太阳系之外的星际空间,恒星之间的距离,通常以几十、几百、几千光年为计。在银河系之外的星系际空间的距离,近则几百万光年、上千万光年,远则几亿、几十亿光年。人们不禁要问,如此辽阔的距离究竟是如何测量的?
②首先一定要搞明白“光度”和“亮度”这两个内涵不同的词。光度是发光体本身固有的发光本领。例如,一个100瓦的灯泡,它的光度就是100瓦。亮度则是观测者看上去的明亮程度,与发光体的距离有关。100瓦的灯泡,放在距离10米处,看上去很亮;若改放在距离100米处,看上去就暗多了。根据物理知识——亮度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远了10倍,亮度暗了100倍。距离100米处的100瓦灯泡,看上去亮度只有1瓦。在知道这只灯泡的光度确系100瓦的前提下,再将它置于还能看得见的远处,只需测定它的亮度,就能依据“距离平方的反比”定则,准确推算出远处灯泡的距离。我们可以将已知光度的灯泡称为一个“标准烛光”。天文学家领悟到可以运用类似的“标准烛光”方法去测定天体之间的距离。然而,在茫茫宇宙中,能够成为“标准烛光”的天体是什么?
③现代天体物理学已知,宇宙中发射最强光度的单个天体是超新星爆发。早在30年代,已确认一个稳定的白矮星的质量上限是 1.4个太阳质量。因此得知,I型超新星的前身是个 1.4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根据天文学中的质量-光度关系,知道了质量,也就准确地知道了光度。到20世纪末,又进一步得知,I型超新星中有一个次型Ia型,其光度的均匀性更好。这样,天文学家终于获得了新的“标准光源” ——Ia 型超新星,一款适合测量深空距离的“量天尺”。
第①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用什么方法让读者搞明白什么是“光度”和“亮度”的关系?

有人认为,下面句子的表述不够简洁,划线的词可以删去。你认为是否要删除?如必须要删除,应该怎样删除?
在知道这只灯泡的光度确系100瓦的前提下,再将它置于还能看得见的远处,只需测定它的亮度,就能依据“距离平方的反比”定则,准确推算出远处灯泡的距离。


Ia 型超新星为什么适合作为测量深空距离的“量天尺”?


阅读《春》选段,回答小题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有人说第②段画线句朗读时声音要一句比一句低一点。你觉得这样处理好吗?为什么?

下面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和上文哪一段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如果将第⑤段中画线句改为“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混合着”,你觉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