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最近,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大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一事引来举世瞩目。

②人工智能真的超越人类了吗?在中科院人工智能专家乔宇看来,“阿尔法狗”的人工智能依然只是属于“弱人工智能”,出现具有独立意志、具有情感认知能力的“强人工智能”还比较遥远。

③“阿尔法狗”做得很好,是因为它使用了深度学习。围棋的计算量级达到10170多次方,机器很难通过运算、穷举的方法把所有可能全部列举。下围棋一方面是计算,另外一方面就是布局。在“阿尔法狗”之前,这是机器的一个短板。在人机大战之前,“阿尔法狗”的科研人员发表了一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方法。它的网络分成两部分:策略网络和价值网络。这两个网络所做的事和人类下围棋有类似之处。策略网络会根据棋局看看在哪里应该布子;价值网络会在下子后分析对手会怎样想,下一步该怎么走,目前局势是好、是坏,并进行数值性的估计。这两个网络是非常复杂的,里面有非常多的参数需要去调整和学习。怎么能够把这两个网络训练得比较好,就用到了深度学习。“阿尔法狗”深度学习用了20万到30万个高手之间对弈的数据,并进行大规模的数据运算,这些运算用了两三千个CPU(中央处理器)。

④国内人工智能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不大,特别是在某些具体的技术点上,我们甚至还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比如说行为识别。从产业角度来说,中国有中国的特色,很多互联网企业比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都在人工智能上有较大投入,建立了比较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⑤未来人工智能将可能影响我们生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很多技术的发展确实会让我们生活更加便捷,能够把我们从一些辛苦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比如说语音识别,不想打字,说一段话利用人工智能就能“翻译”下来,未来肯定会有更多这方面的应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高度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个趋势﹣﹣一些人做的传统工作可能慢慢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说,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假如机器人能很好地跟人类交流,很多公司的语音客服就有可能被机器人抢走工作。当然,人工智能产业在革新一个旧产业、创立新产业的时候,也能带来工作机会。

⑥目前,人工智能与互联网、IT产业合作比较多。未来,医疗健康领域也会和人工智能“合作”。我国目前的医疗体系不够完善,高端和高质量的医疗资源少。医生看病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然后还需要看很多的病例,这些事情想要完全用计算机来替代还是比较难的。但如果计算机能够“深度学习”这么多的病例,它会对医生的决策起到辅助作用。再者就是疾病预防方面,我们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对身体做全面检测,那样无论是医疗成本还是病人的痛苦都可以大大地降低。

(广州日报 2016.03《中科院人工智能专家:AlphaGo只能算“弱智”》有改动)

(1)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并选择。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依次是:“阿尔法狗”使用深度学习是一大突破国内人工智能与国外的比较未来人工智能将可能影响我们生活的两个方面。

②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所说的“强人工智能”,指的是具有独立意志、具有情感认知能力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不具备这一特点,所以只是属于“弱人工智能”。

B.人工智能“阿尔法狗”能够大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是“深度学习”的运用,这也是“阿尔法狗”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意义所在。

C.国内人工智能与国外人工智能相比差距不大,就因为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都在人工智能上有较大投入,建立了比较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D.未来人工智能将可能影响我们的生活,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就是让我们生活更加便捷,消极方面就是一些人做的传统工作可能慢慢被人工智能取代。

E.目前,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领域“合作”,主要是指计算机“深度学习”病例,对医生的决策起到辅助作用,以及在疾病预防方面起作用。

(2)选段③中画线句“围棋的计算量级达到10的170多次方,机器很难通过运算、穷举的方法把所有可能全部列举”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段⑤画线句“未来人工智能将可能影响我们生活的两个方面”中加点词语“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方法 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语言精简有力,点明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B.

“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C.

文章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D.

文章第⑥段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是为了证明“怀疑精神”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B.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C.

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无疑是一个问号。——李四光

D.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3)请分析第⑥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你在学习中的哪些做法体现了“怀疑精神”?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巧用微生物,改善水环境

张文豪

①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堪称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超乎想象,有微生物学家形容微生物是“最小的生命,有最大的作用”。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之所以不腐,就与微生物净化水体的作用有关。更好认识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善加利用,可以在处理污水、改善水质上实现更好的效果。

②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等物理方法,以及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利用微生物来吸附、分解、氧化污水中的有机物,把不稳定的有机物降解为稳定无害的物质,同样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这意味着人为创造了一个适合微生物菌群生长的生态系统,继而通过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与占地多、费用高、能耗大、管理复杂的物理治污相比,以及与化学试剂消耗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的化学治污相比,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优势菌种富集率高、微生物活性高、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经济成本低并且可重复利用等多种优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③近年来,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巧用微生物技术,可以改善水质,推进资源化利用。同时,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构建良性生态系统。比如,四川成都最大的人工湖泊兴隆湖水质一度达劣V类,当地在采用控流截污等常规手段外,还投入复合菌等微生物、种植狐尾藻等沉水植物、投放鱼虾等动物,形成以微生物消解藻类、沉水植物吸附氮磷、底栖螺类生物以及鱼虾消化微生物的完整闭合生态链。这一天然“净水器”,使兴隆湖具备了强大的自净能力,水质逐渐稳定转好。从巧用微生物去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到人工合成微生物传感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再到微生物助力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微生物技术在城乡污水处理、水环境修复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④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要求以更高标准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对包含微生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就一定能让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景象在更多地方重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2日)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微生物之所以能净化水体,是因为水的不断流动,使细菌快速繁殖。

B.

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有重力沉降、混凝澄清、氧化还原等物理方法。

C.

微生物技术在处理污水、修复水环境等方面,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D.

当前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从“深入打好”向“坚决打好”转变。

(2)文中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可以用微生物技术改善水质?请举例谈谈你的设想。

记叙文阅读

一粒米的旅行

王太生

①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

②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挑着箩筐,担子跌落着亮晶晶的水滴。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

③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泼剌”一声,游入秧田。

④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这样氤氲的高温,一粒米才开始抽穗。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荫下,也咕嘟咕嘟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水垢。

⑤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怯生生的。农人谚语:鹅眼看人时小,牛眼看人时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

⑥一粒米邂逅爱情。这时候,稻田里有蛙鼓虫鸣。感情越炽热,温度越高,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子宫内灌浆发育。灌浆中的一粒米,阳光下,放在掌心,用手轻轻一搓,是迸裂的、嫩嫩的、青中带玉的包浆。不远处,邻家女孩儿,坐在树下,静静地读着书。

⑦湿热相伴,汗水同行。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天地—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处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天太热了!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瓷窑,在酷暑的六月燃烧。何必埋怨天热呢,你看秋天的硕果,其实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孕育。在这样的天气耕耘,田里热得可怕,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农夫背上的汗,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漉的……

⑧等到暑热消去,凉风起,农人额头汗珠渐渐风干,秋天到了,梦中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

⑨告别了稻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注入城市。

⑩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一袋袋的米包垒成粮垛,高高的。我躺在粮垛上,一堆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趴在粮垛上玩耍的日子,我曾看到装满无数粒米的麻包,上面盖了章,有的还标有印记。有一只麻包,上面写着“新河大队 张”。我猜想,这一定是卖这一包米的那个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经历了一苦夏所收获的这一包米?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彼此之间,有种缘分。

⑪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我吓得进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

⑫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

(选自2022年5月5日《长江日报》,有删改)

(1)按时空的变换,选文主要写了“一粒米”的哪两段旅行?

(2)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②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选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的?

(4)请从“一粒米”的角度,谈谈它在“旅行”中的感悟。

议论文阅读

让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

康岩

①近日,第58届“亚广联奖”评选揭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获得“电视娱乐节目奖”。这档节目能获此殊荣,在于它挖掘古籍中蕴含的精神财富,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提炼、展示,为古籍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范例。

②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钟鼎金文、简册帛书,到手抄印刷的书籍手卷、线装书册,历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华典籍,承载着中华儿女丰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养分,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和心灵寄托。

③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包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人处世之道。比如“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讲述的是从政为官要心系百姓安危冷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号召干事创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彰显担当。

④推动古籍保护传承,不仅可以保存历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更能让古之精华为今所用,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新元素、开拓新境界。我们要细化措施,运用科技手段,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中华文化焕发新活力。

⑤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要细化古籍保护措施,提升古籍整理研究能力。首先,要开展古籍普查,摸清古籍资源状况。2020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评选并公布了第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收录古籍13026部,命名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次,要改善古籍保存条件,确保古籍资源安全。再次,要提升古籍修复能力,对濒危古籍更要抢救性修复。另外,要根据不同类型古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防止低水平重复。

⑥推动古籍保护传承,还要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采用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对整本古书进行脱酸加固处理,让面临风化消失风险的古籍“重获新生”。江苏省以“珍贵古籍数字资源集成”为基础,统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把各种古籍文化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让读者在“云端”就能感受中华古籍之美。

⑦推动古籍保护传承,更要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实现“古为今用”。准确把握古籍文化内涵,在古今之间实现“搭桥”“联心”“融通”,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从《典籍里的中国》到《国家宝藏》,从《上新了!故宫》到《唐宫夜宴》……这些“活”起来,“动”起来、会“说话”的古籍,既能迸发穿越时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又能带给人们精神给养和智慧启迪,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思想动能。

⑧留存在中华大地上的古籍,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成为我们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把古籍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选自2022年5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若为选文第③段添加论据,下面哪一句合适?为什么?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简析选文第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说明文阅读

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笑”了?

①你看过照片中微笑的自己吗?是不是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好像一拍照,所有人都变成了“假笑男孩(女孩)”,笑容尴尬而不失礼貌,看起来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②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笑”了呢?

③早在十九世纪,神经学家纪尧姆·杜兴就研究了这个问题。我们脸上的所有表情变化,其实都是面部肌肉的收缩和拉伸。杜兴想要探究的问题是:当我们真正开心大笑的时候,脸上哪几块肌肉动了?

④杜兴研究表明,当我们产生真实微笑的时候,脸上有两块肌肉起了重要作用:颧骨大肌和眼轮匝肌。颧骨大肌位于脸颊,它会在你微笑的时候将嘴角往上拉。而眼轮匝肌则是眼周的肌肉,它会让你在笑的时候眯起眼睛,挤出眼角的鱼尾纹。这样真诚的微笑也被人称为“杜兴微笑”。它的重点就在于,微笑时不只是嘴角动,眼睛也会动起来。而我们拍照时,往往只有嘴角的上扬,看起来就会有点怪怪的。

⑤眼睛是真笑的关键,这一点也被AI(人工智能)识别出来。

⑥2019年,科学家试图用AI识别一个人是真笑还是假笑。它们使用一种算法来测量人们微笑时眼睛、脸颊和嘴角的变化,将收集到的真笑和假笑做了对比。结果发现,真笑和假笑时,每个地方的肌肉收缩差异都很大,而最明显的还是眼睛周围的肌肉。真笑时,眼部周围的肌肉运动要比假笑大约多10%。

⑦进一步研究发现,导致真笑和假笑不同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我们的情绪。毕竟露出“杜兴微笑”的我们,大多是真快乐,这会激活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的区域。当你假笑时,大脑左侧活动的通路和真笑有着很明显的差异。大脑的不同活动,导致了不同的肌肉活动,进而产生了不同的面部表情。当你拍照时,说“茄子”或者“cheese”可能只是帮你调动了脸部部分肌肉运动,但真诚的“杜兴微笑”,其脸部肌肉运动可能更为复杂。

⑧那么,能否通过练习让假笑也看起来好看和真诚呢?

⑨研究者得到了3组有趣的数据:在日常生活中,有31%的人能发自内心地露出“杜兴微笑”:当听到了不好的消息,只剩24%的人能够露出“杜兴微笑”;但当研究者让所有人参与练习,先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快乐的事情,再来模仿“杜兴微笑”的时候,有71%的人都成功了。所以,想要在相机前笑得好看和真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想点儿开心的事情,发自内心地微笑。

⑩但如果心情不好,可能再怎么笑也不像真的。另一项研究就发现,当一个人情绪很差或者压力很大时,是很难伪装出“杜兴微笑”的。

⑪总而言之,当你快乐时,笑容会自然地流露出来。学会假装“杜兴微笑”,只是让你在照片里显得更真诚。经常牵强地微笑,可能会产生情绪疲劳,所以不高兴的时候也没必要假装微笑。

(选自2022年6月《读者》,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颧骨大肌和和眼轮匝肌是脸上的两块肌肉,在我们“真笑”时起了重要作用。

B.

真笑和假笑时,相比脸颊和嘴角的肌肉,眼睛周围的肌肉收缩差异最大。

C.

当一个人情绪很差或者压力很大时,是不能够伪装出“杜兴微笑”的。

D.

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揭示了“杜兴微笑”的本质。

(2)第①段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

(3)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