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①1997年的夏天,我们一行清早从武威城出发,驱车走在312国道上。黑亮的柏油路像箭杆一样伸向天际,经过一个个绿洲,跨过黑水河,穿过几处丹崖地貌,在黄昏时,我们来到嘉峪关前。关城就耸立在莽原上,南、中、北三座城楼相守相望,如三位雄赳赳的武士。关城南北绵延着土垒的长城,就如两只长长的胳膊,分别伸展到南山和北山之上,与山峦浑然一体。南山是祁连山,山顶还有终年不化的白雪,北山为黑山。南、北两座高山之间,便是狭长的平川,被嘉峪关及两翼的长城紧紧地锁住。
②只有面对如此场景,才能深刻体会到“边陲锁钥”之意。我抬头看到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城楼上,“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灼灼生辉。陆游的一句诗“城上斜阳画角哀”,蓦地浮现在脑际。
③赶在闭关前,我们登上了城楼,因此只能走马观花。游人已基本散尽,只有我们几个人徜徉在城楼上,登高远眺,一种静默悠远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往东看,数千年古道从长安一路向西,延伸到“光化门”。向西远眺,是空阔无边的戈壁滩、盐碱地。遥想嘉峪关建成近六百年来,多少从江南、从中原、从关中一个个城池或村庄走出的商人、武将、兵士,他们骑着马或者骆驼,一旦出了关城西边的“柔远门”,应该怀着一种凄凉而夹杂憧憬的复杂情感。向西,向西,再向西,在那片蛮荒的土地上,承载他们建功立业、升官发财的人生梦想,也有着不可知的危险如看起来温柔的沙丘,总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等着他们……他们的身后,是中土的繁华和故乡亲人的牵挂。
④我对嘉峪关有种亲近感的一个原因是:“天下第一雄关”匾额是我的湖湘先贤左宗棠所题写。
⑤同治年间,中亚的阿古柏趁着清帝国连遭太平天国、捻军以及陕甘民变等内部动乱,出兵侵占新疆,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天山南北落入外人之手。清帝国的西北边防线,再一次退守到嘉峪关前。光绪二年(1876年)三月,左宗棠从兰州移驻肃州(即酒泉),制定“缓进速战”、“先北后南”的作战方针,很快平定南疆,但北疆的伊犁仍然由沙俄窃取,且无归还之意。
⑥光绪五年,左宗棠还驻扎在肃州大营里,他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来日无多的他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慷慨而言:“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决定亲率大军西进,用武力迫使沙俄交出伊犁。为了显示不要回伊犁决不回到关内的决心,左宗棠让士兵抬着他的棺材从肃州大营出发,经过嘉峪关,运到哈密。在左宗棠的军事压力和曾纪泽的外交努力下,沙俄不得不归还了伊犁。
⑦暮色即将笼罩荒野,我们匆匆地出城,离去。回望那巍峨的城楼,我不由得有些自豪地记起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一位幕僚写的诗:“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⑧因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嘉峪关没有成为边关,而只是内地一座城池,今天它仍然是处在内地的一个名胜地。而且,我们已告别了冷兵器时代,像嘉峪关这样险要的关隘,不再有当年的军事价值。
⑨当历史的硝烟散去,所有的征战与杀伐深藏在发黄的典籍里,嘉峪关只是一道位于内地的著名景观,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正如西门“柔远”所寓意那样:以柔怀远,用文明去感化人,如此才有长久的和平。
⑩但愿永远,嘉峪关只是一道安静的景观。
(选自十年砍柴《但愿嘉峪关永远只是一道安静的景观》,有删改)
(1)选段①中“关城就耸立在莽原上,南、中、北三座城楼相守相望,如三位雄赳赳的武士”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请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说说你对选段②中“我抬头看到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城楼上,‘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灼灼生辉”中“灼灼生辉”的理解。
(3)选段⑨中说“嘉峪关只是一道位于内地的著名景观,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你怎么理解?
(4)下面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赶在闭关前,我们登上了城楼,因此只能走马观花”中,“只能”一词表现出作者不能细细观赏嘉峪关的遗憾之情。
B.“应该怀着一种凄凉而夹杂憧憬的复杂情感”中,“应该”一词表明这是作者对当时人们复杂情感的推测,也是作者此时登上城楼的感受。
C.“一种静默悠远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对嘉峪关有种亲近感”,这都是嘉峪关带给作者的感受。
D.“但北疆的伊犁仍然由沙俄窃取,且无归还之意”中的“窃取”本指偷取,以不正当手段取得,由此可体会到作者对沙俄侵占北疆的伊犁的愤懑之情。
E.选文⑤⑥段采用倒叙,内容上记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嘉峪关没有成为边关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结构上为下文点明、升华中心作铺垫。
绿色的梦
陆文夫
①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纪录片,白天在录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却在睡梦中从头放起。
②在那记录片的开头,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色使生命得以舒展。大地的油绿是青青的麦苗,是柳树的绿叶,是还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芦苇……那好像是梦,我曾经躺在那铺满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绿的麦苗在蓝天下闪光,在微风中起浪,听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
③麦浪,在缭绕的魂梦中经常出现这种绿色的波浪,这种波浪的翻滚能使人感到平和、安静。麦浪不是海浪,没有拍岸的惊涛,没有隆隆的响声,没有海水的咸腥,只有一种细微的沙沙声,大概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箭似的从麦垄间直插苍穹,飞鸣欢唱一阵之后,又箭似的射入麦浪之间。
④人平躺着,眼迷蒙着,和煦的阳光像一条温暖的、无形的被,躺在这绿色的巨床上,是醒着,是睡着,是梦境还是记忆?
⑤那不是梦,那是半个世纪前的景象。家乡的田野上几乎看不见村庄,远眺村庄都是些黑压压的林带,十分整齐地排列在绿色的田野上。农民虽然不知道什么叫生态平衡,却知道林木是财富,是财富的象征。如果一个村庄上没有树,没有参天的树,而使低矮的房屋裸露在外面,行路的人就会说:“那是一个穷地方。”连叫花子都不会进那个村庄。
⑥小时候,祖母老是跟我讲一个故事,说我家屋后那棵两个孩子都抱不过来的大叶杨,当年只有孩子的手臂那么粗。那年闹春荒,缺草也缺粮,她拿着斧头去砍那棵小树,砍了两下没有舍得,情愿饿着肚子到芦苇滩里去划草叶。那棵大杨树是我们家的骄傲,是我玩乐的天梯,那树上有无数的知了,有十多个鸟窝,可以捉知了,可以掏鸟窝……
⑦我们的村庄家家都有很多树,大多种在门前小河两岸,有些柳树和桃树长大以后就斜盖在河面上,两岸的树像一条绿色的天篷,沿着村庄逶迤而上,这天篷下的小河就成了儿童的乐园。农村里没有幼儿园,都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天天在这种绿色的乐园转悠,摸虾、捉鱼、采果实、掏鸟窝、放野火,说是烧过的野草明年会长得更好、更绿。
⑧每逢暮色苍茫,村庄上时不时传来尖锐、悠长、焦急、慈祥的声音,那是母亲在呼唤孩子,那拖得很长的呼唤声,能把一里路之内的孩子从绿色的天地里召回来,洗脸、吃饭,然后便进入梦乡。那梦当然也是绿色的,能使人没齿难忘。
⑨村庄除了树还有竹。我家没有竹园,这是祖父的一大憾事,可我就读的私塾却在大片竹园的旁边,那个村庄家家户户有竹园,一家一家连成片,绵延二三里。读私塾是很寂寞的,整天坐在长板凳上摇头晃脑,念书、写字,动弹不得。八九岁的顽童难以做到这一点,便找各种借口,跑到竹园里去,每次去两三个人,大家轮流,不被老师发现。其实老师也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⑩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竹园却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去寻找游乐的天地。最有趣的是夏天,教室里闷热,老师也热得受不了,同意学生们把课桌搬到竹园里去学习。十几个蒙童散坐在幽篁里,有的玩耍,有的和老师一起打瞌睡,有的用野藤做吊床。躺在那种悠悠荡荡的吊床上,很快便能熟睡,直到大风吹动竹叶,发出松涛、海涛似的响声,才能把你惊醒,暴风雨来了!
11绿色的梦又悄悄地来到枕边,带来了叶的响声,带来野花的香气,似乎还有竹涛的沙沙,还有云雀的唧唧……突然间一阵轰鸣,好像天崩地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那模仿虫叫的电子钟正报早晨六点。
12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可在所有的颜色之中,绿色最具有生命力。第③段划线句描写梦中的情景,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第⑩段中,“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两个“迪斯尼乐园”内涵有什么不同?
从文中看,“绿色的梦”有哪些深刻的含义?请简要概括分析。
文章最后说“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读书是件很安静的事情
陈丹青
①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要是论教养,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
②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挺在行的那些事。出国之前还没有人说我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回来后听到不少人说我是做学问的,是艺术家等等。我很害臊,这怎么好意思说出来?
③陈寅恪先生周游列国,通晓20多种语言,可是他在清华填表时只填了两种:梵语和德语。逃亡香港时,日本人在他家里要挟他出来做事,他不肯,日本人就要行使暴力。当时楼里有很多人,他突然站出来和日本人交涉,说很流利的日语,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的日语这么好。不到万不得已,你都不知道他会讲日语,这就是教养。
④我读书实在是少,但是我读过的书实在地告诉我:你知道的非常少,你还有非常多的不知道。所有书教给我的就是一件事情——你不要自以为是。
⑤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个人的房间》中说:“若以书而论,每本书都会变成你自己的房间,给你一个庇护,让你安静下来。”确实,一本好书会让我安静下来,会让我有内心生活。我每天出去都是应酬、谋生、作假,片刻的安静都是读书带来的。法国人蒙田有句话,大意是人类一切灾难在于人回到家还安静不下来。我很庆幸我没有变成在自己的房间里面安静不下来的人。这和我这么多年多多少少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⑥我对阅读充满感激。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说你对文中“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这句话中,“安静”一词的理解。
①提起台风,人们总是谈虎色变、望而生畏,没有人会对这个“海上暴徒”心存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是,多数人并不了解,如果没有台风,人类可能会遇到巨大的生存危机。客观地说,台风有过亦有功,而且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流传的“台风来了怕台风,台风不来想台风”,正是对台风的客观评价。
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颗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特别是在夏季。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2003年7月,正是台风“伊布都”的出现,结束了我国江南大部分地区持续40℃左右的高温天气。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地表干旱更加严重。寒带地区正好相反,如果没有台风调节将会更冷。 第②自然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凡事都有两重性”,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台风的“两重性”是什么。
牵入我家的丝瓜花
①邻家院角落里种的丝瓜花,在搭好凉棚后,级级攀登而上,一路牵线而来,爬上高高的院墙,缠上长长的电线,一路牵入我家。细长的触角伸展着,一路向前,有点不牵来就不罢休的架势,活像撒野的小孩,吵着嚷着,牵着爬着,伏着吊着就是要牵入我家。
②丝瓜花,我熟知的老友。在农村的盛夏,它应是最热闹最常见的风景。房前屋后,田头地边,桥头沟边都是它黄花插满头的倩影,它像活泼的村姑,有着素净的笑脸,有着曼妙柔弱的身姿,有着纤纤巧手,或编织,或缠绕,或爬,或吊,或伏、或牵,或在草垛上,在屋檐下,在泡桐树上,在晒衣服的铁丝线上,它都能风情万种地舞蹈,跳出乡村最热烈最热闹最动人的舞蹈。
③母亲每年总是在家门前的水沟边上丢几粒丝瓜籽,浇两瓢粪水,割几根山垴上的狗刺圈着,算是给它安了个窝。过不了些时日,或是一场春雨过后,或是某一个夜晚,它就发芽了,长叶了,抽丝了,牵藤了,开花了,鼓劲似的向上伸展开来,像个撒泼的小子,倔强的丫头,鼓足了劲向上爬。它爬上屋角高高的泡桐树,顺着母亲拉的晾晒衣服的电线,一路向前,向前,丝牵到哪里,花开到哪里,像撒娇的孩童,比赛似的开花,一朵二朵三朵,一朵接一朵,十朵百朵地开。这边开放那边凋零,凋零的花朵下结下一个个嫩绿的小丝瓜,有如初生的粉嫩的婴儿,让人顿生怜惜之意。要不了几天工夫,门前就挂满了长长短短,或弯或直的绿月亮。这是儿时伙伴们最诗意的比喻。那凋落一地的黄丝瓜花,常被我们这些孩童像珍宝一样,一一捡回来造屋儿玩。那黄黄的,柔柔的,卷曲的丝瓜花,多像母亲打的泡蛋汤或炒的蛋籽儿,我们几个伙伴儿围在一个屋角里,造屋儿,学着母亲的样子,做一个能干贤惠的家庭主妇,在几口火砖扛成的瓦片锅上炒蛋籽儿,打泡蛋汤,有小主妇的满足,有天真无邪的乐趣,有望梅止渴的幸福。那时,农村日子是清贫的,吃鸡蛋是件幸福的事儿。母亲总是把丝瓜变着花样做给我们吃,嫩的就做成丝瓜汤,滑嫩可口,特别是喝到见底的那细细的,亮亮的,滑滑的丝瓜籽儿,最是美味。老得刨不动皮的丝瓜,母亲就加几个辣椒连皮清炒,辣和和,也挺下饭。村里的刚子,有一回在我家吃到母亲清炒的老丝瓜,“啧啧”直叹好吃。因为他家人多嘴阔,吃丝瓜,总是加一大锅水煮,一人分一瓢清丝瓜汤。那时,农村的日子虽穷,丝瓜的味却尽在一锅汤里,因为有你一口,就有我一口,大家都有一口,这样的日子虽穷,汤虽清,却能喝出温暖热气来。
④爬得最高的丝瓜,往往蓄的时间最久,因为它爬得最高,摘不够,母亲干脆让它蓄老,做丝瓜种。它高高地吊在泡桐树上打秋千,几场秋风秋雨过后,它就没了颜色,空了皮囊。母亲把镰刀绑在杆子上把它割下来,剖开取籽做种,丝瓜瓤用来洗碗或洗澡。母亲每每说,丝瓜真是个宝呀,不但好吃,吃的时间长,养活一家人,这丝瓜瓤还好用,去污强呢。
⑤我爱丝瓜花。我爱这以丝瓜花为背景的平凡人生。 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阅读第③自然段,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母亲每年总是在家门前的水沟边上丢几粒丝瓜籽,浇两瓢粪水,割几根山垴上的狗刺圈着,算是给它安了个窝。请你说说第⑤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分)
文章结尾作者说的“以丝瓜花为背景的平凡人生”,从选文看,以丝瓜花为背景的平凡人生具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4分)
北极燕鸥
①在南极,给人印象最深的动物自然是企鹅。而在北极,令人肃然起敬的却并非北极熊,而是北极燕鸥。企鹅虽然待人亲切,憨态可掬,但看上去却有点傻气;而北极燕鸥虽然小巧玲珑,但却矫健有力,往往能给人以激情。
②北极燕鸥可以说是鸟中之王,它们在北极繁殖,但却要到南极去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数万公里。不仅如此,它们还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1970年,有人提到了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那个环是1936年套上去的。也就是说,这只北极燕鸥至少已经活了34年。由此算来,它在一生当中至少要飞行150多万公里。
③北极燕鸥争强好斗,勇猛无比。虽然它们内部邻里之间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但一遇外敌入侵,则立刻抛却前嫌,一致对外。实际上,它们经常聚成成千上万只的大群,就是为了集体防御。貂和狐狸之类非常喜欢偷吃北极燕鸥的蛋和幼子,但在如此强大的阵营面前,也往往畏缩不前,望而却步,三思而后行。
④燕鸥也是一种体态优美的鸟类,其长喙和双脚都是鲜红的颜色,就像是用红玉雕刻出来的。头顶是黑色的,像是戴着一项呢绒帽子。身体上面的羽毛是灰白色的,而身体下面的羽毛都是黑色的,海里的鱼若从下面望上去,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再加上尖尖的翅膀,长长的尾翼,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妙雕琢和完美构思。可以说,北极燕鸥,真是北极的神物!北极燕鸥有哪些特点?(3分)
第②段中画线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